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8 毫秒
1.
海静 《教书育人》2005,(9):60-60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日:“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相似文献   

2.
《中学教育》2006,(9):32-34
中国古代称教书为“师”,并把“师”作为最受人尊敬的职业。春秋时的《尚书》云:“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把“师”的地位与天、地、君、亲并称,并写在同一牌位供众人朝拜,可见“师”的地位之高,受人之尊。中国的第一位教育家孔子被人们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几千年来人们最崇敬的人物之一。对“师”最精辟、最完美的解释是唐代大豪韩愈的《师说》一,“古之学必有师,师,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将教师的职业价值提升到化传递的社会高度评价,一直被国人奉为经典世代流传,也是历来教书引以自豪的荣耀。  相似文献   

3.
这里所谓“道”,即韩愈《师说》中“传道授业”之“道”。从广义上来理解,“道”应涵盖道理、知识乃至技艺诸方面。《学记》上说:“师严然后道尊。”诚然,一个不尚师德、不重为人师表、在学生心目中没有尊严感和权威性的教师,其所传之道也很难为学生所尊重,正所谓“亲其师,则近其道;恶其师,则疏其道。”但是,倘若一个教师把自己的威信和尊严看得比道更尊贵,甚至宁失“道尊”,但求“师严”,那又将如何呢?  相似文献   

4.
这里所谓“道”,即韩愈《师说》中“传道授业”之“道”。从广义上来理解,“道”应涵盖道理、知识乃至技艺诸方面。《学记》上说:“师严然后道尊。”诚然,一个不尚师德、不重为人师表、在学生心目中没有尊严感和权威性的教师,其所传之道也很难为学生所尊重,正所谓“亲其师,则近其道;恶其师,则疏其道。”但是,倘若一个教师把自己的威信和尊严看得比道更尊贵,甚至宁失“道尊”,但求“师严”,那又将如何呢? 记得宁鸿彬老师在谈到教学中的封闭现象时,曾举过一例。说是  相似文献   

5.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  相似文献   

6.
什么是转注?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由于许慎对“转注”解说过于简略,以至后世众说纷坛,莫衷一是.本文旨在比较“转注”诸说之优劣,并在此基础上谈谈笔者对“转注”的肤浅认识,以就正于方家.对“转注”的认识,学术界一般认为有“主形”、“主义”、“主声义”以及“主形义”诸说,下面分别论及.一、以徐锴和江声为代表的“主形说”南唐徐锴说:“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谓老之别名有耆,有耋,有寿,有耄,又孝、子养老是也.一首者,谓此孝等诸字皆取类于老,则皆从老,若松、柏等皆木之别名,皆同受意于木,故皆从木.”①清代江声说:“立老字以为部首,即所谓建类一首.考与老同意,故受老字而老省;老字之外,如耆、耋、耈之类,凡与老同意者皆从老省而属于老,是取一字之意以概数字,所谓同意相受.叔重但言考者,举一以例其余尔.由此推之,则《说文解字》一书,凡五百四十部,其分部即建类也;其始一终亥五百四十部之首,即所谓一首也;下云凡某之属皆从某,即同意相受也.”②“主形说”认为“类”就是部类,”建类”就是建立部类.《说文》540部就是540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师道尊严”作为封建专制师生关系的典型特征,“文革”中还对它大批特批,以致于其消极影响深延至今。一谈到建立现代学校的师生关系,必要触及“师道尊严”这一“祸根”。那么,“师道尊严”是否是封建的师生关系的特征呢?回答应当是否定的,而且还应把它作为中国教育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师道尊严”语出《学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由此可以看出,“师道尊严”实则是“师严道尊”或“尊严师道”,从根本上是讲“师”与“道”,即教师与文化的关系,再以此推衍到教师与…  相似文献   

8.
<正>教学实录一、抓关键问题,概括“写了什么”师:今天我们要讲一篇与青山有关的课文,课文题目是——青山不老。我想知道怎样的山才是“青山”?生:就是长满绿树的山。师:“不老”,是什么意思?生:“不老”就是不会老的意思。师:那我就奇怪了,青山本来就不会老,它原本就是四季常青、千年不变的呀!这不是废话吗?作者又何必用一篇文章来强调“青山不老”呢!  相似文献   

9.
《教育情报参考》2007,(1):I0002-I0002
白鸽如音符跳跃,金鱼似彩练翻飞,一尊尊雕像默默述说师之道义,一块块石刻诠释着为学的要义,一幅幅名家书法昭示着教育的真谛,这就是以绿色校园文化享誉一方的重庆第六十八中学校。  相似文献   

10.
有 两个 年 轻的 女教 师 愉快 地走进 各自 的 教室 ,一 个发 现黑 板上 画 着 一 个 人 头 像 , 上 面 写 着“×× (老 师的名 字)遗像 ”四 个大字;一 个 发现 教室 的 墙被 涂成 了黑色。 看 来, 一场 暴风 雨 就 要降 临在这两 个教 室里了 。 A 老 师 面 带 笑容 , 对着 画 像欣赏 了一 下,转脸 环视 全 班,平静地说 :“ 画 得很 像 我 ,字 也 写 得 不错,可 是 多 写 了 一 个 字 。”当 她 从学生 的表 情上 认 定画 像是 王 小虎的“ 杰 作 ”之 后 ,点 名 提 问 了 他 。王 小 虎 回 答 ,多 了 一 个“ 遗 ”字 。“ 为 什…  相似文献   

11.
唐代统治者由尚武转变到崇文,大兴科举,形成了文人创作、文人参政的局面.统治者的政策吸引着大批有产阶级的官宦家族,用家传、师教的形式,使其子孙读书、创作、科考、仕进,逐渐使其家族成为文化世家.这些文化世家大都是奉儒守官、家传教育持续时间较长的家族,它们在形成过程中各显其长,别具特色,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民国时期江苏省政治地位重要,经济实力雄厚,文化教育发达。这期间有三类江苏人与东南亚的华文教育关系密切:革命者亡命东南亚从教,其中有的人在国外暂避一段时间,又回到国内继续从事革命事业,有的人则终老东南亚;志愿者远赴东南亚支教,这类学历较高的专业教师,通过亲属乡邻关系,在东南亚传播中华文化,培养侨生的生存能力;当政者考察东南亚谋教,他们通过多方调研,帮助政府确定华文教育的大政方针,为华校的教材建设贡献心智。这三类人都对东南亚的华文教育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唐后期由于宦官势力的极度膨胀,大大地压制了以宰相为首的士人朝官团,引起他们的强烈不满。遂引发了所谓“南衙北司之争”,即以宰相为首的南衙朝官与以枢密使、神策中尉等为代表的北司宦官集团之间的政治斗争。唐代枢密使由宦官担任,在宦官专权的彤势下枢密使的权势与地位发展到极至。身为宦官集团最重要的成员之一,枢密使是作为非宦官身份的外朝官的对立面而存在的。但事实上,由于枢密使在政治中枢的特殊地住使其成为许多外朝官员巴结的对象,同时枢密使与宦官集团的另一权贵——神策中尉之间又时时有权力之争,这就使南衙北司之争复杂化,对唐后期政局产生了极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汉代是中国古代官学教师制度的初创时期。太学博士与郡国文学,既是官学教师,又是国家官吏,其教师身份尚不十分突出,对其选用、升迁已出现较为明确的制度规定。博士、文学秩卑而职尊,仕途通达,而官学教师不甘久典教职,这一特点在汉代已经显现。  相似文献   

15.
清朝重视中琉间长达五百余年的友好关系。清政府对中琉交往活动中违法事件的处置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这些处置包括对琉球来华使臣赠送规礼银的处置,对伴送官贻误入京时限或沿途滥索供应事件的处置,对琉球贡船在华发生海盗掠劫事件的处置,对在援救琉球遇难船只中失职的地方官员的处置及册封琉球使团发生勒索滋事行为的处置等,反映了清廷注重中琉双方交往,注重在交往中维护天朝的形象,注重官吏的清廉及执法的严明。  相似文献   

16.
西汉帝王与帝王之学及经学之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汉经走向朝廷与帝王重视儒生有着密切的关系。汉初承袭秦法,执行“以吏为师”的思想路线。到汉武帝时,儒学战胜于朝廷,开始显露出“以师为吏”的政治端倪。经学是汉代的帝王之学,以武帝建元五年立五经博士为分界线,经学显示朝廷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西汉帝王从经师受业自惠帝开始,武帝以后,经学成为官学,经师与帝王的关系空前密切。是时,经师任太子太傅或太子少傅为常职,昭帝时蔡义以人主师拜相,开西汉人主师为相的先例,此后,人主师为相遂成惯例。尊重经师,以经治国是西汉武帝以后政治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7.
汉代的“故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故吏"一词在汉代有多种含义,以往学界多重视其"旧时属吏"的意义,而忽略其他含义。笔者利用文献和汉简材料,讨论了作为"前为官职者"的"故吏"在汉代的政治表现。认为他们虽已不是官吏,但凭借其行政技能,有时仍能参与行政事务。并指出这种"故吏"在汉代有相当多重新为吏的机会,已成为了一种任吏资格。  相似文献   

18.
论古代书院的社会教育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促进社会的发展要赖以社会教育功能的整体发挥,我国千百年的古代教育恰恰忽视了这一点,教育仅是培养“官”的工具,而唐、宋以后的书院教育力矫传统教育在培养人才、开发民智、传播化,普及教育等方面之不足,充分发挥了自身的社会教育功能作用,对后天社会与教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明清时期乌江流域民族地区社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社学是元明清中央政府在府、州、县、司、卫的治所及乡镇里社兴办的对少年儿童进行启蒙和基础教育的学校.乌江流域民族地区社学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兴起、发展和衰亡三个阶段、其间经历300余年,呈现出整体落后、阶段起伏、逐渐推进和官员创建等特点.该地区社学的部分特质主要是通过办学宗旨、教学内容、管理体制、社师选择和经费来源等方面体现出来的。社学的设立.不仅使乌江流域民族地区形成了全社会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而且推动了乌江流域各族人民文化教育普及化的进程和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王晓秋的《晚清中国人走向世界的一次盛举》是一部优秀的历史著作。它叙述的是120余年前清政府派出12位官员到世界各国考察的一段历史。清政府面对西方列强的侵扰,表现得十分脆弱和茫然,有了加强国力的愿望,于1887年(清光绪十三年)派出了12位学有专长的中级官员,利用两年时间奔赴亚洲、欧洲和美洲等地,分别访问了日本、法国和美国等20多个国家。这些游历对所到之国的地理风貌、政治制度和教育状况等进行深入调查,并为政府撰写了内容翔实的报告。但是他们的考察成果并未得到清政府应有的重视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