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田汉是中国现代话剧的奠基人之一,其创作的话剧凸显时代氛围的同时又能表达出温馨、轻柔的浪漫韵致,在中国现代话剧的艺术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以中国民族传统戏剧文化为蓝本,结合西方文化的戏剧精华进行创作,实现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高度融合。本文以其独幕剧作品《咖啡店之一夜》为例,对其话剧作品的艺术结构进行了浅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刘展 《中学语文教学》2007,(8):F0004-F0004
田汉不仅是中国话剧艺术的莫基者,而且在诗、词、歌、曲的创作方面,也是文坛上屈指司数的大家。廖沫沙赞其已经达到“敏捷诗千首”的境界。1933年田汉和聂耳携手创作了许多进步歌曲,最为大家传唱的是为电影《风云儿女》创作的插曲《义勇军进行曲》。  相似文献   

3.
《雷雨》是曹禺话剧的成名作、代表作,其创作成功确立了曹禺在中国话剧史的地位,也是中国话剧学成熟的标志之一。在中国现代学领域,人们常说,话剧本是“泊来品”(外来形式),20世纪初引进中国,最初只是翻译改编外国题材,后来的创作也以独幕剧居多。思想艺术容量大的、成熟的多幕剧问世,则是30年代的事情了。  相似文献   

4.
受社会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新中国建国初17年学延伸与强化了40年代解放区艺的审美风格,体现了雄壮美的审美理想,具体表现为外在性与喜剧性两个特点。外在性是指这一时期的学在题材上以社会斗争为主,偏重现实性、社会性、理性的再现,是一种社会的崇高、外在的崇高。喜剧性表现在其乐观、豪迈、昂扬、激越的内在精神与轻快、简捷、通俗的表现形式。而具体到学创作中,这种审美理想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受社会理性约束下的现实性;二是单一化的英雄主题;三是大团圆式的情节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中国现代话剧现实主义创作精神 ,是创作主体在政治思维定势的作用下 ,对西方十九世纪以来现实主义戏剧的历史性误读中生成 ,并在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烈火燃烧的中国土地上发展、定型的。处于这种规定情境中的创作主体格外倚重政治功利性而相对轻视客观真实性 ,并因此造就了中国现实主义话剧的群体意识、未来情结和历史乐观主义等特殊品格。研究政治思维定势与中国现代话剧现实主义精神的关系 ,不仅能够更深入地发现对象内在的历史规定性 ,而且也有助于深化人们对政治思维与文学创造之关系的规律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艺术思维是复合混融的立体思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形象思维是外延比艺术思维大得多的概念,与艺术思维是两个不同级别并具有本质区别的范畴,形象思维具有认知和审美两大功能,其思维的结果有的是学艺术作品,有的是理论形态的作品,有的是一般社会意识,艺术思维不是过去学理论教材中所说的要经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质的飞跃,满足人们认知的需要,思维过程也不是遵循形象的逻辑运动这种线性思维方式,思维的结果也不是一般性意识形态,而是要经历从一般生活形象到艺术审美形象的转变,创造出符合人们审美要求的艺术形象,其中理性与非理性、认知与审美、情感与想象、灵感与感知、现实与梦幻等多种思维方式复合混融的立体辩证性思维,其思维结果是为了创造出真善美相统一的审美形象或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现代主义走向衰弱的时候,西方又出现了与之相对应的现代艺术——后现代主义。它的出现是传统的视觉艺术拓宽到视觉、听觉、触觉等各刺激的相互作用,并转变为艺术思维与艺术活动的一种组合关系。基于这种理论思考,本文从以下三方面开展论点:(1)后现代主义的界定:后现代主义的定义以及后现代主义的相关关系。(2)后现代主义的演变内驱力—观念化后现代主义是建立在一种新的艺术观念与创作行为结构方式上的形态。(3)结语。  相似文献   

8.
不少当代文学史在评述老舍话剧艺术时多侧重于对他的剧作思想内容的分析,对其艺术成就则论之泛泛,而对他在话剧艺术上的开拓与创新的论析可说是少之又少。为了丰富与强化话剧艺术的表现力,老舍力主创新,其要点有四:一,倡导"以人为主"的人物结构模式,突破传统的以事为主的情节结构模式;二,把小说的幽默技巧融入话剧创作,使剧作呈现出不同色调的喜剧意蕴,丰富了话剧艺术表现技巧;三,把小说刻划人物的成功经验运用于话剧创作,以极简洁含蓄生动的语言让人物"开口就响",闻其声而知其人;四,将戏曲、曲艺的语言技巧融入话剧创作,让人物"唱着说",文俚结合,雅俗共赏。  相似文献   

9.
导读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社会政治文化现象,兼具政治性与文化性。但在当前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基本性质的探讨中,多注重其实践性、政治性、社会性、阶级性、科学性等,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性则重视不够。武汉大学沈壮海教授撰写的《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性》一文针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忽视文化性的情况,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性与政治性的兼具内在地规定着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兼具文化目标与政治目标,  相似文献   

10.
布格罗     
《中学生百科》2011,(10):F0002-F0002
布格罗是法国19世纪上半叶至19世纪末法国学院艺术绘画的最重要人物。布格罗追求唯美主义,擅长创造美好、理想化的境界,他创作了很多以神话和寓言为题材的画作,也有大量通俗题材的画作,其完美的风格吸引了大批艺术追随者和赞助人。他一生获得多种殊荣,成为当时法国最著名的画家。  相似文献   

11.
林风眠不仅是现代绘画史上一位杰出的艺术家,也是一位教育改革家。认真研究林风眠的艺术教育改革思想,对于发展社会主义艺术教育事业不无裨益。本文拟对林风眠的教育思想、教师素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风培养诸方面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2.
以哲理思辨入诗是苏轼诗歌颇具个性的艺术特征.苏诗的哲理思辨涉及宇宙自然,更主要表现于对社会人生的体验,其产生具有深刻的社会背景和迫切的现实需要.一方面是对人生困境的体验,一方面是对这种困境的超越,使苏诗的哲理思辨上升到更高的境界.诗的哲理趋归显示了苏诗意蕴深化的艺术倾向.从史诗发展的流程来看,苏诗的哲理思辨突破唐诗情景交融的艺术范式,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拓展了诗歌的表现天地.  相似文献   

13.
发话主体在艺术语言的创作过程中,常常将自己对世界的审美体验融进了艺术语言。发话主体对世界的新的审美体验需要新的艺术语言来表达,新的艺术语言也就自然产生。发话主体的艺术语言不仅反映了他对某一具体的事物的审美体验,还反映了他对世界的整体的审美体验。审美体验模式是人对世界的模式化的审美体验方式和认知方式。发话主体对传统的审美体验模式既有继承,也有超越。发话主体对传统的表现模式既有继承,也有超越,发话主体超越了固有的表现模式,艺术语言便产生了。隐喻是这种艺术语言得以产生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4.
修辞格不仅是一种修辞方式,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它在多种艺术创作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功能,创作者通过运用辞格式思维,使艺术作品创作更加完美,给人以美的享受。本文通过对音乐、舞蹈、建筑、影视创作中的辞格式思维分析,来阐述了辞格式思维与艺术创造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在沈从文的全部创作中,存在着一个生命诗学的基本构架,从中可以发现沈从文对于生命问题的独特思考及其独特的艺术掌握方式。沈从文从自我的生命体验出发,通过艺术世界的建构,指向生命的终极意义与终极存在,由此构成其独特的生命诗学,其创作独特性根源于此。  相似文献   

16.
高阶思维发展“沉浸”在不同学科课堂教学情境中,呈现出具有学科思维特点和学科活动特征的内在结构与发展规律。文章以语文学科为例,基于思维结构、高阶思维结构等基本理论,结合对学科思维的深入剖析,建立了认知要素与情感要素协同作用、思维过程与思维品质动态发展的学科高阶思维结构模型;进而以模型为理论框架对学科课堂教学视频进行质性分析,挖掘课堂情境中高阶思维活动发生与发展的表现与特征,构建了以复杂问题解决过程为主线、体现思维活动阶段性特征、高阶思维内在要素协同发挥作用、高阶思维外在品质不同程度提升的学科高阶思维发展规律模型。以期为探析学科高阶思维结构与发展规律提供一种思路与方法,为高阶思维发展取向的学科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哲学是宗白华学术、人生道路上隐形的支点、灯塔,给他以智慧和高度。从艺术学角度看,他的哲学思想发展可以分成五个阶段。但奠定整个艺术学学术基础的,是第一和第二的佛性和科学两个阶段;第二阶段末的传统回归,与佛性、科学一起,保驾他达到学术的成熟与高峰阶段的第三阶段;第四阶段为短暂的自觉接受思想改造阶段,与第五阶段受政治束缚期,是宗白华内收应世学术思想蔫落时期。  相似文献   

18.
对于朗·富勒的贡献,人们似乎只片面地将他定格在"法律的道德性"问题上,其实富勒的研究范围并不仅限于此,法律方法和法律思维也是他毕生所关注的问题,他的代表性著作是<法律的虚构>.虚构是沟通概念与现实的桥粱.也是法律思维的重要维度,加强法律虚构理论的研究,对改变我们传统的法律思维、正确对待法律与建设法治国及整个世界的法学理论研究都十分有益.  相似文献   

19.
神秘主义思想是叶芝一生创作的重要来源。从早期对爱尔兰民间传说和神话的收集发展至晚期神秘体系的形成,叶芝构建了自己一整套神话体系。通过从后殖民角度出发,对叶芝神秘主义及其体系的发展过程进行梳理,对于理解诗人用神秘主义进行创作的方式和目的起到一定的帮助,从而更好地理解叶芝诗歌中的神秘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20.
金圣叹将《水浒传》改为七十回本,使金批《水浒》成为又一片新的文学意境,又一组新的艺术形象。这是对《水浒传》的再创作,是借古讽今、以史为鉴精神的深化和延伸,是对孔子删《诗经》、编《春秋》之史学观、文学观的继承和发展。金圣叹批评《水浒传》又是艺术欣赏的过程,其中有审美的愉悦,也有理论的思索。金圣叹将自己对《水浒传》的独特感受传达给了读者,使金批《水浒》成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评点式批评文体的样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