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人教版《生物》教材中,为了说明植物细胞在形成中央液泡以后主要靠渗透作用吸收水分这一重要过程,设计了渗透作用与水分的流动演示实验,其具体方法是:在一个长颈漏斗的漏斗口处密封上一层玻璃纸,往漏斗内注入蔗糖溶液,然后将漏斗浸入到盛有清水的烧杯中,使漏斗管内外液面的高度相等。  相似文献   

2.
现行全日制高中《生物》(必修)第一册(人教版)第58页对"渗透作用与水分的流动"的演示实验有如下叙述:"在一个长颈漏斗的漏斗口处密封上一层玻璃纸,往漏斗内注入蔗糖溶液,然后将漏斗浸入到盛有清水的烧杯中,使漏斗管内外液面的高度相等。过一段时间,观察漏斗内液面的高度是否发生了变化。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相似文献   

3.
渗透吸水是植物细胞吸水的主要方式。为便于学生理解什么是渗透作用及细胞的吸水原理,我们设计了一个演示实验。1实验材料鸡蛋,10%的稀盐酸,铁架台,小烧杯,30%的蔗糖溶液,清水,细线,20cm长的玻璃管。2实验步骤a.巧取蛋膜。将鸡蛋稍尖的一端磕开指甲盖大小的孔。将里面的蛋清和蛋黄都倒出来,用清水冲洗干净。再将鸡蛋大头的一端朝下,放在盛有10%的盐酸的小烧杯中,去除蛋壳的70%~80%,然后用清水冲洗,去除盐酸。b.从孔内将30%的蔗糖溶液倒入蛋膜内,插入玻璃管,沿剩余蛋壳的下线用细线扎紧,再去除上方的蛋壳。c.在玻璃管外贴上画有刻度标记的小…  相似文献   

4.
三年制中等师范学校《生物学》教科书中,渗透作用演示实验用蔗糖溶液存在不足:由于蔗糖溶液是无色透明的.实验演示时.距离稍远的学生就看不清液面位置,观察不到液面高度变化,影响学生对渗透作用的理解。为此,我们用高锰酸钾—蔗糖溶液替代蔗糖溶液。溶液的配制方法是:取清水置于大烧坏中,向里面分别加入蔗糖和2~3粒高锰酸钾颗粒。充分搅拌、静置,等高锰酸钾完全溶解后即制成紫红色的高锰酸钾一蔗糖溶液。这种改进的优点:由于实验用烧杯和长颈漏斗中的溶液都取自大烧杯中,两者浓度相等,是等渗溶液,不会影响实验效果。而该替代…  相似文献   

5.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教科书(必修)第一册演示实验"渗透作用与水分流动"的实验方案是:在1个长颈漏斗的漏斗口处密封1层玻璃纸,往漏斗内注入蔗糖溶液,然后将漏斗浸入到盛有清水的烧杯中,使漏斗管内外的液面高度相等,经过一段时间后,观察到漏斗内的液面上升了。在教学实践中,按教材上给出的实验方案进行演示,可操作性差,现象不明显。一、实验缺点1.做半透膜的玻璃纸很难买到,即便买到,要把  相似文献   

6.
高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课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中的第二章第四节植物对水分吸收和利用,一般是通过渗透作用演示实验让同学们在观察中思考,从而理解渗透作用的概念和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然后分析成熟的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从而知道当植物细胞具备发生渗透作用的两个条件时,就能发生渗透作用。在这一节中,渗透作用的概念和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是难点内容,要突破难点,需要借助渗透作用演示实验。这个实验如果按照课本实验方法做:在一个长颈漏斗的漏斗口处密封上一层玻璃纸,往漏斗内注入蔗糖溶液,然后将漏斗浸入盛清水的烧杯中,  相似文献   

7.
渗透吸水是高中生物课中很难达到实验效果的演示实验,主要原因是难以找到适宜的半透膜材料。鱼鳔、猪膀胱、肠衣等都太厚,所以渗透装置的漏斗管内水柱上升不显著;鸡蛋壳膜很薄,但容易弄破,不可能将它封在漏斗口作并透膜。经过多次摸索,我找到了一种较好的利用鸡蛋壳膜的方法。 取新鲜鸡蛋一只,用注射针头在锐端钻开一个直径约为0.5厘米的圆孔,再用注射器(不上针头)分几次吸出蛋白等物,间或装上针头注入清水,清洗干净内容物以防产生气泡,最后注入滴有红墨水的较浓的蔗糖溶液。 将蛋壳钝端朝上,吸出蔗糖溶液约3毫升,揩干净后用一块小胶布封住圆孔,在熔化的石蜡中过一下,既要封严,又不能产生气泡。 用手电筒照蛋,根据蔗糖溶液的颜色区分出钝端气室的位置,然后钻开一个直径约1厘米的圆孔,不要损伤蛋壳内膜。 此渗透装置放入装有清水的烧杯中,就会进行渗透吸水,内壳膜会变凸。其优点是取材方便,制作简单,携带方便,能大大地缩短演示时间。  相似文献   

8.
初中物理第二册p.33气体的热膨胀演示实验,直观、明显,但缺陷是水柱不易控制。对此,笔者作了如下改进。 [实验装置] 如图所示,将一内径3~4毫米的玻璃管弯成U形,用橡皮塞和200毫升的平底烧瓶紧密相连。 [演示步骤] 课前在一个烧杯中放适量带红色的水,U型玻璃管一端能侵入水中约10毫米,用手握住烧瓶,将玻璃管离开水面,对烧瓶里空气加热约1分钟,从烧瓶中排出一部分空气,再将烧瓶放回图示位  相似文献   

9.
渗透装置实验的改进甘肃通渭一中(743300)贾国瑞高中《生物》(必修)P51有关渗透吸水的原理一节,渗透装置(如图1)中的长颈漏斗内盛有蔗糖溶液,烧杯盛清水,漏斗口封有一层半透膜,按渗透吸水的原理,水分子能够通过这种半透膜进行扩散,而蔗糖分子则不能...  相似文献   

10.
“渗透作用与水分流动”演示实验,是高中生物学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实验,其目的是通过教师对该实验的演示、讲解以及学生观察,学生能自己分析出渗透现象发生的原因,并总结出渗透作用产生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一是半透膜;二是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教材中介绍:在一个长颈漏斗的漏斗口外密封上玻璃纸,向漏斗口注入蔗糖溶液,  相似文献   

11.
"物质跨膜运输实例"一节内容有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图例分析等过程.在教学中,规范的实验演示、科学的实验设计、细致的观察、精辟的分析、合理的解释等科学素养,是师生共同追求的目标. (1)漏斗中蔗糖溶液的液面应与烧杯中清水的液面水平对齐,实验操作应示中的装置1,而不能示中的装置2.  相似文献   

12.
安全方便演示钠和水反应的方法江苏省沛县师范学校(221600)宋志贵实验装置:取一较大的干燥管,一端连接一止水夹,一端装一带有漏斗和尖嘴玻璃管的双孔橡皮塞.如图所示.实验方法:关闭上水夹1,在干燥管中注入近1/3容积的酚酞溶液,然后加入煤油至满,塞上...  相似文献   

13.
绿色植物的水分代谢是指水分吸收、运输、利用和散失。渗透吸水的原理是“水分代谢”这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并运用这部分知识,在教学实践中,对“水分代谢”的教学采取以下六方面对策,利用知识迁移理论,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归纳、总结的思维方法进行学习,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1演示渗透作用现象新课伊始,向学生演示渗透作用现象。如图1,长颈漏斗内盛有蔗糖溶液,烧杯内盛有清水。漏斗口封有一层半透膜,水分子能够通过这种半透膜进行扩散,而蔗糖分子则不能。通过渗透现象的观察,引导学生经过分析…  相似文献   

14.
植物细胞在形成大的液泡以后 ,主要靠渗透作用来吸收水分。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渗透吸水原理 ,我用废弃输液管和鱼鳔做成一个渗透装置 ,演示渗透吸水过程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1 装置1.1 把消过毒的废弃输液管从进气管的上方 10厘米处剪下 ,离输液管 5厘米处把进气管剪下 ,把开关移到进气管的皮管上。1.2 把滤管从输液管上截取下来 ,将一端烧焦密封 ,成为吸管 (取液用 )1.3 将鱼鳔牢固绑扎在输液管进水口一端 ,不能漏气。1.4 用吸管吸取清水和蔗糖溶液 ,分别从进气管入口处滴入两个鱼鳔中 (为了便于观察 ,可在两个鱼鳔中滴入几滴红墨水…  相似文献   

15.
一、从课本的渗透装置说起 人教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60页“问题探讨”所示的渗透装置示意图(如图1),假设漏斗中为0.3g/mL的蔗糖溶液,烧杯中为0.3g/mL的葡萄糖溶液,半透膜只允许水分子透过,过一段时间,漏斗内的液面如何变化?  相似文献   

16.
一、渗透装置的平衡渗透装置是一个验证渗透现象的实验装置(如图,1表示清水,2表示蔗糖溶液,3表示半透膜),最终观察到的现象是球形漏斗中的液面达到一定高度之后不再升高,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17.
义务教育小学自然第五册《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教学的重点是要让学生理解空气占空间,具有一定的体积。为了增强学生的感知,形象地把空气占据空间演示给学生,我们在教学中设计并采用了以下演示实验:1 材料准备  玻璃瓶或透明塑料瓶、小烧杯、漏斗、玻璃弯管、气球、软木塞。图12 制作方法  在软木上钻两个孔,分别插入漏斗和玻璃管,在玻璃管另一端拴上气球(实验装置如图1)。3 演示过程31 先用手捏住气球,然后往漏斗里倒水,可以见到水不会流进瓶子里。32 如果把手松开,水就会从漏斗里流进瓶子里,并且可见到气球鼓起来,水越多,气球鼓得…  相似文献   

18.
高中《生物》(必修)课本第51页对图17(见附图)中蔗糖溶液的液面上升原因的解释是:由于单位体积清水中的水分子比单位体积蔗糖溶液中的水分子多,在单位时间内,由烧坏向漏斗通过的水分子数,多于由漏斗向烧杯通过的水分子数,因此漏斗管内的液面开始上升。每当我们讲授这部分内容时,总有许多学生认为:既然烧林内装的清水,长颈漏斗内装的是蔗糖溶液,蔗糖分子又不能通过漏斗口上封着的半透膜进入烧杯,因此烧坏中单位体积液体的水分子数要永远多于漏斗中单位体积液体的水分子数,按照上述解释,漏斗管内的液面就会持续不断地永远上升…  相似文献   

19.
根的吸收作用一节(中师《生物学》1993年版)内容多,理性强,学生又缺乏感性认识,对教材理解有困难,不易掌握。对此,我在教学中采用了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结合,诱导分析与教师讲解结合,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将有关的实验方法和教学要点、体会叙述如下: 1、渗透作用实验的一点改进 根吸收水分主要靠渗透作用。渗透作用这一概念学生较难理解。怎样让学生掌握这一概念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此我把教材中的实验改为探索性对比实验,收到了较好教学效果。实验方法是: 取甲、乙两个大小相等的长颈漏斗,甲漏斗内盛浓蔗糖溶液,乙漏斗内盛清水(为了观察清楚,两漏斗内均加1~2滴红墨水),两漏斗口都密封一层同种半透膜(如肠衣、鱼鳔),将两漏斗分别放入盛清水的甲、乙两烧杯内,使两漏斗管内液面都与烧杯内的水平面平齐。稍停3~5分钟后可见:甲漏斗管内液面上升,证明烧杯内的水通过半透膜进入了漏斗;乙漏斗管内水面无变化,证明漏斗内水量无增加,如图1。  相似文献   

20.
根吸收水分主要靠渗透作用。深化学生对渗透作用概念的理解是讲清极吸收水分的关键。我在讲“根对水分的吸收”时,对教材(中师(生物学)第一册)68页图1-78渗透作用实验作了一点改进,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对比实验,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将改进的实验装置、教学要点及体会叙述如下:取甲、乙、丙三个烧杯。甲、乙烷林内盛情水,丙烷林内盛浓蔗糖溶液。再取粗细相同的甲、乙、丙三根细玻璃管,三管的下端都用线绳备紧扎一个相同大小的同种囊状半渗透膜,大的鱼嫖(或小型哺乳动物的膀脱)。甲鱼鳏内装满浓蔗糖溶液,乙、丙鱼鳏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