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哈姆雷特性格延宕浅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哈姆雷特这一形象历来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物,他的性格中的延宕更是众说纷纭。历代的评论家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哈姆雷特,认为哈姆雷特的延宕源于性格上的懦弱和能力上的不足;也有一说为俄底浦斯情结。本文试结合莎士比亚的生活环境和原剧,浅谈哈姆雷特延宕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恋母情结"是心理分析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弗洛伊德认为哈姆雷特为父报仇一再延宕与"恋母情结"有一定关联。本文揭示哈姆雷特的浓浓的恋母情结,它对我们进一步研究哈姆雷特具有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延宕是《哈姆雷特》使用的最主要的写作手法。延宕,即为拖延,指在尖锐的冲突和紧张的剧情进展中,作者利用矛盾诸方各种条件和因素,以副线上的某一或多个情节或穿插性场面,使冲突和戏剧情势受到抑制或干扰,出现暂时的缓和,实际上却更加强了冲突的尖锐性和情节的紧张性,加强了观众的期待心理。哈姆雷特的命运悲剧可以从性格、行动和复仇三个角度的延宕来分析。  相似文献   

4.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笔下最著名的悲剧人物之一,其复仇过程中表现出的延宕一直都是最具争议的话题,文章将哈姆雷特的性格作为导致其行为延宕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揭示哈姆雷特理想化的内心世界与黑暗的现实世界之间的冲突,从而表现出莎士比亚在揭示人的本性和面对生死抉择时人内心的细微感受方面的高超手法。  相似文献   

5.
"延宕"始终是解读莎士比亚笔下经典形象哈姆雷特的一个重要环扣。"延宕"是身处"边缘情景"中的哈姆雷特的一种人生睿智,承载了哈姆雷特对复杂人性的深刻反思和深层追问,对人生价值的痛苦追寻和正确取舍。这一形象因"延宕"更具深层意味,并呈现出别样的美丽。  相似文献   

6.
通过梳理并还原哈姆雷特在复仇过程中的心路历程,试图对哈姆雷特复仇之延宕所包蕴的历史文化信息重新作出阐发。哈姆雷特复仇行动延宕的根本原因在于哈姆雷特找不到复仇的正义性和正当性。延宕本身既宣告了文艺复兴后期人文主义理想在欧洲大陆的陷落,也反映出人文主义的历史局限性和人文主义者悲剧性的生存处境。  相似文献   

7.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该剧塑造了哈姆雷特这个集思想家、救世主、孤独者于一身的复杂人物形象。本文从“延宕”入手解读该形象,并分析了造成其悲剧的根源。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把握该形象以及文艺复兴时期先进知识分子反抗旧秩序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8.
哈姆雷特是强者,是智慧与行动的典范。笔者从一个很物质、很现实,却很新的视角重新定义了哈姆雷特的形象,还原了一个活在现实中的坚强王子,他不再是被公认的那位忧郁、延宕的思想者了。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悲剧理论认为,悲剧的主要人物应是一定阶级和倾向的代表,他们的动机是从他们所处的历史潮流中得来的,悲剧要符合历史的真实,悲剧的本质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不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哈姆雷特》的主人公哈姆雷特王子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是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他的复仇是对旧的封建势力的反抗,是历史的必然要求。而人文主义在16世纪末所显现出的弱点与局限性使人文主义理想陷入危机,哈姆雷特的精神危机导致行动的延宕,行动的延宕酿成了最终的悲剧。因此,可以说《哈姆雷特》是新旧交替时期人文主义者的悲剧,是特定时代造成的资产阶级的悲剧。  相似文献   

10.
历来的研究者多从社会、政治、文化、心理学等角度出发,探讨哈姆雷特复仇过程中“延宕”的原因。而从艺术的角度看,“延宕”在造成戏剧总体效果的冲突、情节、结构和性格刻画几个方面都发挥了重大作用,是全剧一个十分重要的审美因素,具有强烈的戏剧性。  相似文献   

11.
历来的研究者多从社会、政治、文化、心理学等角度出发,探讨哈姆雷特复仇过程中“延宕”的原因,而从艺术的角度看,“延宕”在造成戏剧总体效果的冲突、情节、结构和性格刻画几个方面都发挥了重大作用,是全剧一个十分重要的审美因素,具有强烈的戏剧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哈姆雷特》研究中"悲剧性格论"和"延宕复仇论"的某些观点提出了异议,并重点解析了哈姆雷特复仇心理的特点,旨在通过抛砖引玉的方式,促进《哈姆雷特》研究不断推陈出新。  相似文献   

13.
哈姆雷特为什么延宕?对此经典问题的争论至今仍众说纷纭。叔倒之争、为父报仇、俄锹浦斯情结是该剧的三大故事母题。对故事母题的探究,有助于我们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剖析哈姆雷特怪异行为下理性和非理性的心理动因。  相似文献   

14.
威廉·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戏剧家。作为戏剧艺术大师,他的戏剧,无论是历史剧、喜剧,还是悲剧,都达到了世界文学的顶峰。《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悲剧之一,代表了莎士比亚最高的艺术成就。剧中莎士比亚塑造的著名人物哈姆雷特,连同罗密欧和朱丽叶等700余典型的人物形象一起已被列入世界文学的艺术画廊。但是一直以来,哈姆雷特的人格备受争议。本文主要通过对悲剧《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的形象进行人性化地分析来重新为"延宕的王子"申辩。  相似文献   

15.
莎士比亚的作品《哈姆雷特》,从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绝对压制性视角出发,讲述一个复仇故事。然而,由文本开放性引发的诸多不确定因素,使古往今来的研究者从未停止更深层次的探寻。约翰·厄普代克《葛特露和克劳狄斯》,以哈姆雷特的母亲和叔父为主要人物,对莎士比亚的故事进行重新建构,彻底扭转了葛特露在《哈姆雷特》中的失语状态,由此引发了一系列新问题。本文以《哈姆雷特》和《葛特露和克劳狄斯》二文本为依托,从正义性的消解入手,以葛特露形象的转变、克劳狄斯弑兄行为在新视角下的合理化、哈姆雷特在复仇中表现出的怀疑主义与性格矛盾的交缠为线索,分析哈姆雷特复仇的延宕,以及克劳狄斯弑兄行为的合理化与否。  相似文献   

16.
哈姆雷特复仇过程中产生犹豫、延宕的根本原因在于在他的内心予盾。本文旨在通过探讨这一矛盾的真实内容以对素有“千人千面”之说的哈姆雷特形象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戏剧家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杰出代表,其作品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在世界范围内影响颇为深远。《哈姆雷特》作为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已发展成为跨界文本,对其研究覆盖了文学、心理学、社会学、宗教学等等各个领域。本文通过运用精神分析学的无意识理论、福柯的"疯癫"哲学观以及雅思贝尔斯的边缘情景理论,以多元视角对哈姆雷特的延宕行为进行分析,进而阐明隐藏在其背后的心理动机和思想形态。  相似文献   

18.
现代文论对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的阐释有着重要的影响。从最初的反映论、模仿论到"哈姆雷特是作者的哈姆雷特"的作者理论,从"哈姆雷特是剧本中的哈姆雷特"的文本理论到"1000个读者有1000个哈姆雷特"的读者理论,一直到"哈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开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为父亲复仇行动的“延宕”之谜,许多论者往往从理解他“重整乾坤”的社会意义入手,认为“重整乾坤”任务之艰巨是他犹豫延宕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不同意哈姆雷特是犹豫王子的说法(见《许昌师专学报》1987年第1期拙文),本文试图重新探讨一下哈姆雷特行动的实质和他的悲剧意义,以期得出一个较为中肯的结论。关于哈姆雷特“重整乾坤”的社会意义,持肯定意见的论者一般是从简单的同义反复的字面理解,认为他是要改造现实。对我国莎学界影响较大的苏联学者阿尼克斯特说:“他(哈姆雷特)认为自己的任务不仅是给父亲报仇,而且要消灭笼罩着生活的罪恶,恢复正义,设法使丹麦不再成为一座监狱。”(《莎士比亚评论汇编》下册第510页)我国论者也认为:“他的维护理想,改变现实的强烈愿望使他决定担负起  相似文献   

20.
在无休止的评论中,使得哈姆雷特的形象产生裂变,众说纷纭。诸说的焦点是对主人公“延宕”的理解。作者的思想认识及所处的那个时代,是探究这一现象的根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