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传统戏曲多以“大团圆”为结局,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概括总结了“大团圆”结局的形式、原因以及前人的评价.主要论述了传统戏曲作品因追求“大团圆”的结局而造成的对人物个体意识的忽视,从而反映出整个汉民族个体意识的缺失。最后指出,人物个体意识的缺失并不影响文学作品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古典戏曲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以复仇为主题的戏曲,从现存最早的宋元南戏到明清的戏曲创作,这类主题都长期存在。那么,在中国传统戏曲中复仇主题的表现呈现出一种什么样的特色?复仇主题的大量出现又是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哪些特质呢?就这些方面来做些探讨,以其揭示中国传统复仇戏曲背后所隐藏的深层的社会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3.
晚明清初的才子佳人文学发展史中,中篇传奇已逐渐消歇,才子佳人戏曲走向兴盛。才子佳人戏曲不但影响了才子佳人题材的话本小说,更是才子佳人章回小说的主要母体。从戏曲到小说,才子佳人文学模式在晚明清初进行了跨体裁的承袭。这种承袭的发生,有戏曲模式业已成熟、小说内在发展的需要、市场的刺激、作者的自身条件等多重原因。这次承袭,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戏曲影响小说的一大例证。  相似文献   

4.
八股文肇始于宋经义,形成于明洪武时期,完备于成化期间,盛行于清朝。从其产生到灭亡,前后共经历了五百多年的时间,对中国的文学特别是明清时期繁荣发展的戏曲小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时文为南曲”和“以时文为小说”是八股文对戏曲小说影响最为明显的表现,戏曲小说的发展也为八股文的创作注入了新鲜的血液。通过对八股文与戏曲小说关系的探讨,可看出八股文与戏曲小说之间的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5.
古代戏曲理论家对创作主体的辨识,缘于中国自古以来严格的雅俗文化等级观念。在对创作主体性的探究过程中,他们有着从主体外在社会地位向戏曲内在创作规律的逐步深化过程。元代批评家以社会身份为标准,把伶人俳优从戏曲创作主体队伍中清除出去或隔离开来,以提高创作主体和戏曲文学地位。明清批评家更多地从戏曲内部规律进行探讨,具有明确的戏曲本体的认识自觉和尊体意识。他们对创作主体类型的探索历程,是古代曲论家对戏曲本体特征认识的逐渐深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古代戏曲家立言不朽意识对戏曲创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戏曲家热衷于选择忠孝节义之类的题材,将教化大众作为创作主要目的,相对忽视了戏曲艺术方面的要求;热衷于描写个人遭遇,抒发一己之情,导致了大量案头剧的盛行.在戏曲创作方法上,以诗文为戏曲创作手法的出现、骈俪典雅语言风格的追求、情节因素的弱化和舞台表演意识的淡化,也都是戏曲家立言意识影响下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奇"这一美学范畴在明清戏曲中得以大张旗鼓的张扬,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明清戏曲家对戏曲作品"奇"的欣赏和对戏曲搬演"奇"的追求,都表明明清戏曲中存在着明显的"尚奇"倾向。  相似文献   

8.
“混沌”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重要范畴之一,而建立在“混沌”理论基础之上的混沌美学则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构成部分,混沌美学的特征表现为整体性、自然性和超越性。中国传统艺术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实质上是一脉相承的,中国传统戏曲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一大分支,自然也会受到混沌美学的影响。戏曲艺术注重作品中所蕴含的写意精神,即“意蕴”的表达和艺术呈现的整体性。把混沌美学理念融入戏曲创作和表演过程中,体现为传统戏曲艺术的高度写意性。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混沌美学特征主要表现在戏曲文学、戏曲表演和戏曲舞台美术这三个方面,体现出我国传统艺术的风韵之美与思辨意识。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期,中国古典戏曲达到了巅峰,其中女性群体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女性在戏曲史上的重要性日益显现。明清女性戏曲史的书写更多地围绕女性与戏曲的关系展开,其研究不仅包括对女性生活文化环境的探讨,还包括对女演员、女读者以及女性戏曲创作与批评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独白与对话──论明清传奇戏曲的抒情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戏曲艺术的代言体有独白与对话两种最基本的表现形式。独白一般表现为三种方式,即人物形象代作家立言、人物内心情感的外泄和人物内心主客体对话。以文词派传奇作品为代表的人物代作家立言的独白方式和以汤显祖传奇作品为代表的人物内心情感外泄的独白方式,奠定了明清传奇戏曲抒情方式的基本特性,展示出明清时期文人曲家复杂的文化心态。在明清传奇戏曲中,既运用曲词进行对话,也采用曲白相生的对话,多种对话方式转换自如,浑无痕迹,形成多声部的抒情场面。与独白相比较,在戏曲作品的对话中,多种声音竞相鸣放,都具有对话的平等性,这就表现出对唯一的话语权威的反抗  相似文献   

11.
戏曲目录是一种表达戏曲著录者戏曲理论的文本体式,是一种批评文体,即戏曲目录体批评。中国古代戏曲目录体批评产生的文化背景包括:城市经济的繁荣导致戏曲的繁荣使戏曲目录体批评有了批评的对象、戏曲繁荣发展需要戏曲目录体批评、统治阶级对戏曲的打压政策促使戏曲批评家采用戏曲目录体批评、明清时期乾嘉"朴学"研究风气的影响等等。  相似文献   

12.
明清两代是戏曲理论迅速发展的时期.李渔戏曲论著提出的关于传奇应该怎样结尾的观点--"团圆之趣",是总结了中国古典戏剧的特点而提出的戏曲美学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小说与戏曲传奇同源共流,互相影响和交融,而且,它们都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各自的特点,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独特现象,因而对于中国小说发展与戏曲传奇发展来说是一个关键的问题.因此.研究小说、戏曲传奇之间的关系,是切合我国小说戏曲传奇现象之实际而又必要的研究.本文试以<娇红记>为例,通过对小说版和戏曲传奇版<娇红记>在心理描写、表现人物的情感两方面的分析,以此来探明小说与戏曲传奇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戏曲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民歌时调的影响。戏曲在故事题材的借用、演唱体制的引入、艺术表现手法的模仿、叙事技巧的借鉴等方面,都能看到民歌时调的影子,即使戏曲发展到明清传奇阶段,其演唱机制中,仍有许多深刻的民歌时调记忆。  相似文献   

15.
明清堂会演剧中观众对戏曲的欣赏是赏玩性质的。观众行家式的赏玩(品评和粉墨登场)既以其艺术才华的展示来获得快感,又以独到的见解深化了中国戏曲的表演理论。这种欣赏一方面加剧了明清戏曲由学时代向演技时代转变的进程,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古代戏曲美学品格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现代戏曲文学与中国现代社会的发展有紧密的对应关系,艺术表现方式上也呈现了十足的“现代性”,在中国现代文化观演现实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现代文学史中戏曲文学研究的缺位,反映了主导的中国现代文学意识的局限。把现代戏曲文学纳入到现代文学史研究的范畴中来,对认识传统文学资源的价值、开拓文学研究的视野、促进中国现代戏剧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一、明清时期士大夫的妇女观 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已步入晚期。面临新的形势,敏锐的士大夫对厚重的传统进行沉痛的反省,发出反专制的呐喊,唱出抨击禁欲主义的时代最强音。同时,他们也对封建制度桎梏下的妇女表示深切地同情,在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中,表现出了具有时代特征的女性意识。 1.“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三  相似文献   

18.
徽皖地区何以出现占明清女性戏曲家总数四分之一强的女性戏曲家,她们所生活的地域、家族环境对戏曲创作有何影响?文章对徽皖文化作总体观照,认为徽皖重视女学的文化背景,女性家族的一门风雅,戏曲文化的浸染构成女性戏曲产生的地域文化背景.徽皖文化赋予女性"尊礼重德"的文化理念,成就了女性戏曲风雅之颂.徽皖女性的戏曲创作,既是对时代戏剧思潮的呼应,也标举出她们对前代男性文人戏曲创作与女性戏曲创作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9.
【单元导航】 中国古代戏曲主要指元杂剧和明清传奇。本单元学习重点为鉴赏戏曲语言和艺术手法,注意戏曲语言的动作性和个性化,还应把握曲词通俗、多用口语的特点,诗化语言中具有的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明清时期,昆曲传入山西省,博大精深的昆曲艺术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以它自身的魅力在影响着其他戏曲剧种的发展.山西梆子腔在发展中汲取了昆曲的养分,昆曲艺术在对梆子腔的影响同时也是昆曲艺术自我的延续和伸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