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清初剧坛上,有两部不朽的历史传奇——《长生殿》和《桃花扇》,这两部剧本产生于同一时代,都为清朝初年,面对的历史环境和社会背景大体一致,两者在许多方面都具有相似性:两者都是采用了历史题材的悲剧,都将政治主题与爱情主题有机的结合起来,都写了一段经典的男女爱情故事,贯穿全文的线索都是男女主人公之间的定情信物等等。尽管如此,两者还是存在差别的,如两者具有不同的悲剧结局,爱情与政治主题所占比重各有不同,性爱和义理在情感中的表现也各有侧重等等。  相似文献   

2.
在明嘉靖年间和清初剧坛上,有两部不朽的历史传奇——《浣纱记》和《桃花扇》,这两部剧本虽然产生在不同朝代,面对的历史环境和社会背景也不相同,但是两者在许多方面却具有相似性:两者都是采用了历史题材的剧作,都将政治主题与爱情主题有机的结合起来,都写了一段经典的男女爱情故事,贯穿全文的线索都是男女主人公之间的定情信物等等。尽管如此,两者还是存在差别的,如两者具有不同的结局,一个喜剧结尾,一个悲剧结尾,爱情与政治主题所占比重各有不同,女主人公的形象各有千秋等等。  相似文献   

3.
学术界对《桃花扇》的主旨之争由来已久.本文试图从剧作者生平、剧作者罢官与剧本关系、剧作本身三个角度展开论述.以说明《桃花扇》应是拥清之作.  相似文献   

4.
康熙四十二年(1703),无锡文人顾彩受邀访问容美土司,他惊奇地发现:清廷禁演的戏曲《桃花扇》竟然在土司衙署内隐蔽演出。该事件既与容美土司热爱戏剧的传统有关,也与容美土司与主体民族深度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的共同体意识有关。其共同体意识蕴含了容美土司对内地经典艺术文化崇拜的表层意识、拥护大一统正统国家的深层意识、与明王朝创造辉煌历史的共同记忆以及对已灭亡的明王朝国家的怀恋。戏曲《桃花扇》的“明喻”与容美土司共同体意识的“隐喻”双向奔赴,转化为土司对国家、中华民族认同的集体仪式。  相似文献   

5.
《走遍美国》是一部充分展现美国文化的电视英语教材,通过比较美国文化和中国文化,从中可以看出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的差异性和相似性。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没有哪个民族的文化一定优于另一个民族的文化。在各国进行跨文化交流日益普遍的当下,了解各国的文化,更能体会和包容他国的文化,更能接受别国的文化,从而创造一个更和平、更和谐的地球村。对异国文化的尊重、虚心学习,取长补短并完善它,可以使一个国家更加繁荣昌盛,屹立于世界之林。  相似文献   

6.
从李渔的戏曲理论出发,以孔尚任的《桃花扇》为例,对"传奇"的界定,《桃花扇》的结构、语言等方面作了一定的分析研究。两相映照,在肯定李渔戏曲理论的同时,也进一步阐释了孔尚任《桃花扇》的成功。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歌剧和电影两种艺术形式为切入点,对<茶花女>的歌剧和电影两种文体进行分析.试着去把握两种艺术形式之间的本质差异,同时领略每一种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以及各自不可被替代的特质.  相似文献   

8.
自《茶花女》问世以来,国内外众多学者从各个方面对他进行解析,本文是从语用学的角度,运用语用学的会话合作原则来分析人物的会话含义及篇章结构,从而使读者掌握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  相似文献   

9.
《桃花扇》是清初剧作家孔尚任所写反映南明灭亡的一部政治历史剧。这部历史剧描写的是1643年至1645年间,也就是明崇祯皇帝自杀到弘光灭亡这段时间,发生在以南京为中心的政治舞台上的一些重大政治斗争。作者用丰富的舞台艺术形象,揭示了南明小王朝没落的历史必然性,表现出了一定的爱国主义思想倾向,表达了作者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10.
11.
《桃花扇》与《长生殿》尽管都产生于清初,作者的生卒年及成书时间也几乎一致,而且都是以戏曲的样式,并以爱情为作品的切入点;但一个旨在探讨兴亡,一个旨在歌颂一切“真情”的伟大,其语言及演绎历史也存在差异.这使得二者相映成趣、交相辉映,成为清传奇中的巅峰之作.  相似文献   

12.
《桃花扇》问世后,即引起学界高度重视,序跋题辞、投诗赠歌者历代乙乙不绝。本文对清代有关《桃花扇》的诸多评论作了一个简要的勾勒,并对其价值与影响予以评述。  相似文献   

13.
爱是这个世界最美好的字眼,是人类永恒不变的主题,也是无数经典著作中竞相歌咏的对象。本文以《茶花女》为研究对象,从未来与爱情的角度解说茶花女的悲情故事。《茶花女》是法国作家亚历山大·小仲马的代表作,是一部世界经典。这是一部凝聚爱情的小说,以主人公玛格丽特的生活经历为线索,生动细致地描写了一位外表和内心都像茶花一样纯洁美丽的巴黎风尘女子,为了自己不被命运认同的爱情而被抛弃的故事。其中主人公对于未来与爱情的抉择,决定了女主人公的命运。  相似文献   

14.
对于悲剧的理解不应该只停留在作品的结局处理上。而应全方位把握。《桃花扇》全剧弥漫着浓郁的悲剧氛围,作品从景象层面——情节层面——意味层面,层层深入地呈现悲剧内涵,充分展示作者的悲情,同时也证明了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悲剧。  相似文献   

15.
明清以来,随着小说的繁盛,小说成为大众传播的一种方式。许多戏曲名著被改编为小说进行传播。《桃花扇》成为小说传播的对象,被改编为平话小说、演义小说和报刊连载历史小说等传播形态。小说传播丰富了《桃花扇》题材故事的艺术样式,使《桃花扇》故事进一步从文人群体走向民间。平话小说的传播形态改变了“桃花扇”故事的结尾,将悲剧意味消融于世俗中;历史演义小说的介入强化了“桃花扇”故事的史诗品格,增强了其忠君爱国的普泛思想;现代历史小说丰富了《桃花扇》故事的历史叙事,强化了历史与现实关系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孔尚任的《桃花扇》塑造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其中,既是文人又是南明弘光朝大臣的阮大铖形象颇为复杂。党争之中,他是心机颇深、肚量狭小,有怨报怨、有仇必报的小人形象;作为南明的朝臣,他处事圆滑,趋炎附势,但对时局比一般人有更加清晰的认识且深谋远虑;作为一个有才名的戏曲家、文人,在他人眼中,他又是一个拥有满身才气的“知音人”。  相似文献   

17.
清代剧作家孔尚任的代表作《桃花扇》集合了桃花这一意象的诸多意蕴,作者承袭了桃花意象的传统,既以桃花的娇艳暗示香君的美貌,同时也暗合着香君妓女的身份,而桃花的飘零无疑是香君坎坷命运的再现.作者最终还为两位主人公设置了一个"桃花源".以桃喻人,借桃言情,言桃明旨,作者用生花妙笔展现了香君这支桃花的悲欢离合.  相似文献   

18.
19.
歌剧《茶花女》是意大利著名的浪漫主义作曲家威尔创作的"通俗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同时也是影响最深、流传最广最经典的压轴之作。它是由小仲马的同名小说《茶花女》为创作蓝本进行改编的,在世界歌剧史中占有很高的地位。小仲马曾经赞叹是威尔的歌剧《茶花女》让众人记住了这一个凄美的故事,也记住了《茶花女》。笔者主要从歌剧《茶花女》的创作历程、创作背景以及主要剧情出发,对歌剧《茶花女》的悲剧艺术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相似文献   

20.
孔尚任身为圣裔,熟悉儒家礼制,在《桃花扇》中也保留了一些儒家祭祀的场景。其中“老赞礼”这一角色就与儒家礼仪密切相关,而《哄丁》和《拜坛》两出则较为具体地展现了儒家馨祀文化中的“丁祭”与“忌日祭奠先帝”,由此,可以对其形成、历史作进一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