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静雯 《知识窗》2023,(1):105-107
随着媒体融合的纵深发展,传统媒体如纸媒、广播、电视的影响力逐渐式微,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虚拟现实等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传播渠道去中心化,传播主体泛化,用户传播场景多元化,各类主流传统媒体也逐渐向数字化进程发展。而身处媒体融合中的音频产业,只有精准定位,把握融媒体时代下重塑音频行业的逻辑,才能推进“耳朵经济”从传统媒体经济生态圈迈向智能经济生态圈的数字化转型。文章以“喜马拉雅FM”为例,分析其运营方式和未来传统广播媒体的数字化转型之路。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媒体格局的转变,"全媒体"成为媒体界众所周知的新形式,也是近年来使用最为频繁的关键词之一。面对"全媒体时代"的来临,多媒介的融合,媒体从业人员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进入到全媒体时代,意味着综合用于多种媒介和终端,全天候、多方位、立体化地展示传播内容,需要媒体人顺势而为。本文主要围绕"全媒体时代"的特点,集中探讨媒体记者在此形势下转型的方式与渠道。  相似文献   

3.
中国激光杂志社全媒体知识服务体系构建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提出全媒体知识服务体系的构建概念,希望为其他科技类期刊开展全媒体知识服务提供一些借鉴。 【方法】 从数字技术在出版领域的应用展开探讨,分析构建科技期刊全媒体知识服务体系的必要性。 【结果】 提出以数字出版平台为核心,构建该服务体系的结构模型,介绍了中国激光杂志社在建立科技期刊全媒体知识服务体系过程中的实践经验,总结了其在探索中的创新与发展前景。 【结论】 通过构建全媒体知识服务体系,向全媒体的转型是科技期刊数字化改革的一种较为稳妥并具有可操作性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针对现阶段媒体融合发展现状,全面分析了媒体融合背景下的人才需求特点,从人才队伍建设的角度,探讨了传统媒体如何应对媒体融合,开展全媒体人才队伍的建设。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媒行业已经进入了全媒体时代,全媒体的内涵既包括传统的报纸、广播、杂志、电视等媒体形式,也包括新时代下的网络、卫星通讯等新的媒体形式。尤其是新的媒体形式,由于它具有诸多传统媒体形式不具备的优点,能够从多方面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因此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适应全媒体时代发展的新趋势,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工作也迎来了变革的新时期。因为只有及时对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环节进行调整,才能够培养出适应新媒体要求的人才。本文将围绕如何增加全媒体趋势下播音主持教学环节的适配性这一问题展开研究,期待本文的研究结果能够对增加全媒体趋势下,播音主持教学工作的适配性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
从古代的龟甲刻字到现在用高科技的电子产品进行传递信息,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如今的全媒体时代,传统的电视在逐渐向全新的媒体进行拓展,例如手机电视、网络电视等。现如今电视在我们生活中不仅起着传递信息,娱乐生活的作用,还被赋予了满足人们在物质以及精神上的需求的作用。全媒体时代要求媒体传播信息迅速且同步,内容丰富且一目了然,这就给电视编辑的素养及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文章在媒体融合纵深发展的背景下,分析传统新闻编辑面临的挑战,初步探索新闻编辑实现转型的基本要点,力求为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编辑工作转型与创新提出可行性思路。  相似文献   

8.
在媒体融合发展和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大背景下,近年来诸多媒体开始尝试向智库方向转型,未来行业竞争压力将逐渐增大。瞭望智库筹建近3年来,完整地经历了从"智库型媒体"到"媒体型智库"的转变,成功地实现了将传统新闻生产方式转变为以深度研究为核心抓手的智力产品生产模式。文章结合瞭望智库发展和运行过程中的实际情况,提出一套适合媒体融合发展对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路径建议。  相似文献   

9.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但也加剧了行业间的竞争。电视媒体要想在新媒介环境中取得生存权,就必须创新经营形式。电视新闻节目是各级电视台存在的关键,其形态决定了制作水准、传播成效。所以,电视媒体的生存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新闻节目形态的制约。本文主要对全媒体时代电视新闻节目形态做了简单的概念阐述,然后提出了几点创新电视新闻节目形态的措施,希望能够扩大电视媒体在受众中的影响范围。  相似文献   

10.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不断丰富着人们的信息获取与传播方式,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媒体融合成为期刊出版业发展的必然所趋。在全媒体背景下,分析了科技期刊与媒体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特色定位,操作流程、具体成效等方面对开放科学计划(OSID)在科技期刊领域的应用与推广优势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近年的融合办刊实践进一步探讨促进期刊深度媒体融合发展的对策。开放科学旨在适应出版融合的大趋势,建立一个公正透明、高效协作的科研生态,OSID平台遵循了新时代期刊转型的逻辑与范式,不仅可以多角度立体呈现科研成果,有效链接科技工作者,整合学术资源,还可提高期刊的创新能力和诚信建设,对打造期刊品牌效,促进期刊深度媒体融合应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三网融合是科技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业务发展的必然趋势,融合使电视从一个独立的产业走上了与电信和互联网业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道路,给传统的电视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电视媒体也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相似文献   

12.
2008年,"全媒体"开始在新闻传播领域崭露头角。"全媒体"是信息、通讯及网络技术条件下各种媒介实现深度融合的结果,是媒介形态大变革中最为崭新的传播形态。在全媒体背景下,作为高校师生身边最天然的媒介——校园媒体,理应抓住机遇、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在整合校媒资源、优化传播效果方面形成新的理念,实现专业化、多元化、一体化的校园全媒体形式,成为广大师生喜爱、参与度高的交流平台。本文立足"全媒体"视角,以南通大学校园媒体为例,进行调查分析,指出其存在的问题,提出打造南通大学校园全媒体的可行性对策。  相似文献   

13.
在大数据时代,新闻APP、社交网络和媒体网站成为了媒体互动的重要数据来源。互联网新媒体内容逐步从单一的发布渠道扩展到异构平台的联合发布,作为用户与媒体之间纽带的用户互动数据成为了媒体融合的基础资源。区域型媒体在当前环境下,采用基于相似度分析的新闻主题聚类、多源媒体互动融合管理等技术手段的跨平台互动,探索区域型媒体的全媒体融合之路。  相似文献   

14.
《中国科学院院刊》创刊于1986年,30年来《院刊》始终坚持"国家使命,科学担当"的价值理念。文章对《院刊》30年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1986—2005年作为中科院的机关刊,2005年以来定位调整为"国家科学思想库核心媒体"。文章分析了国外知名智库同时重视研究工作与传播工作,全媒体传播成为智库传播的重要手段,介绍了《院刊》从纸刊向全媒体、多品牌转型的实践和作为智库媒体的影响力。最后对《院刊》在中科院建设国家高端科技智库的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做好科学思想库的传播工作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正>全媒体采编系统作为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平台,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传播通道有效的结合,将新闻资源进行共享并且进行一次采集,多种制造生成,多元化传播,融合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形式,不光丰富了新闻的采编的形式,对新闻的传播速度,方式也出现了革命性变化,不仅能更好地满足不同受众的差异化需求,更能加强媒体传播效应。全媒体采编系统将根据媒体融合特点,合理重构采编业务流程,按照融媒体发展业务要求来重新合理定制。  相似文献   

16.
电视业的媒体融合主要是指传统电视媒体和网络融合后所产生的网络电视这一新兴的传播方式。网络电视是传统电视与网络相融合的产物,兼具了两者的传播模式和文化特征。网络电视的产生,一方面实现了电视与网络在传播模式上的深度融合,使其具有了与网络或电视不同的传播模式和文化特征。因此,网络电视不可避免地对传统电视新闻节目的受众、传播中心论、运作模式等方面造成影响。本文详细的介绍了这些影响的内容,并结合了网络电视特点深入分析了网络电视对传统新闻节目传播模式的诸多影响与改变。  相似文献   

17.
融合媒体是多种媒体融合形成的一种新媒体,目前生活当中最常见的媒体有5种,包括:报纸、广播、电视、电脑、手机,也就是说媒体具有一个共通性,那就是都拥有一个载体进行信息的传播。媒体融合已经成为当今信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并影响着我们的生产、生活等诸多方面。事实证明,各种新媒体的出现对传统的电视天气节目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人们已经不单单局限于电视传播途径来获取气象信息,这使得电视天气节目的收视率在不断下降,为了摆脱这种局面,因此加强气象节目策划与创新显得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智能通讯设备的普及,新兴媒体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媒体形式的不断出现和变化,媒体内容、渠道、功能层面的融合,使得人们在使用媒体的概念时需要意义涵盖更广阔的词语,至此,"全媒体"的概念开始广泛适用。  相似文献   

19.
近些年,基于无线互联和移动端设备的长足发展,电脑屏、平板屏、手机屏的"三屏合一"使得目前的媒体发展形态一定是跨平台、跨媒体、跨终端的。高校宣传部门应充分利用全媒体的技术与手段,基于互联网络和移动互联网络下的多屏联动、多屏互动以及多屏协同的全媒体系统,即传统平台与新媒体平台的深度融合对校内新闻资源进行多视角、深层次的开发,以期更加适应高校宣传发展,满足师生需求,起到传播新思想、新观念、新知识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汲取国际顶级生物医学期刊与国内医学期刊的全媒体融合出版优秀案例的实践经验,为国内医学期刊全媒体融合出版提供借鉴和启示。【方法】采用网络调研方法查询各期刊网站和社交媒体平台的资料,分析比较国际顶级生物医学期刊和国内不同群体医学期刊全媒体融合出版的现状,总结国内外医学期刊全媒体融合出版优秀案例的特点。【结果】国际顶级生物医学期刊充分运用数字化技术和资源,有丰富的多媒体内容和展示方式,通过多种社交媒体进行传播。这些期刊进行集群化运营,有专门的多媒体制作运营团队。国内最大的医学期刊集群——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刊群近几年开展全媒体融合出版的探索和实践,期刊的优势和特色内容得到展示,但是与国际顶级生物医学期刊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除了期刊网站外,医科大学学报采用的新媒体平台基本上只有微信公众号,且大多数学报的公众号消息推送频率不稳定。【结论】通过分析国内外医学期刊全媒体融合出版的概况,建议国内医学期刊转变传统办刊思维,积极探索全媒体融合出版模式,加深与出版技术支持公司的合作以减少编辑的工作量,开发并扩展期刊的全媒体融合出版内容,加入平台或者期刊集群,配置全媒体专业技术岗位,培养复合型编辑人才,从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