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清照(公元1084—?年),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市)人,是宋代著名的女词人.南渡前,她和丈夫赵明诚过着平静的家庭生活;南渡后,家庭遭受不幸,在孤独中度晚年.《如梦令》应是她前期的作品.全词如下: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相似文献   

2.
年轻时,李清照是位天真活泼的少女,对大自然是一往深情,她向往自由,热爱大自然,渲染于水光山色之中,领略大自然的奇丽风光,享受大自然赐予的无穷乐趣,创作出一系列清新明丽之作.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人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描写一群少女荡舟晚归,"误人藕花深处"惊起了栖息的水鸟.作者通过一系列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健康而灵动的欢畅,它写出了词人内心和自然界美质的和谐跳动,清晰而典雅,凝练而疏朗.  相似文献   

3.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九百年来,你的容颜没有变,依旧那般端庄,那般清瘦,还有点儿苍白。  相似文献   

4.
<正>少时就对李清照《如梦令》情有独钟,很喜欢这句——"……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其实,数学解题何尝不是这样呢?数学解题并非都一帆风顺,偶或"误入藕花深处",经一番"争斗",愚钝洞开,抑或"惊起一滩鸥鹭",收获意外.下面谈一谈在一道动点最值问题的探索中,从误入、发现、查证到自省这样一个解题自救过程,在病解的审查中找寻解题的突破口,在解的反思中优化解答,回望中发现新出路.记录数学解题心路历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5.
正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已近黄昏,天边的云聚在一起,被夕阳镀上了一层金色的边。天,好像一面硕大的铜镜,映得整个人间金黄金黄的。而我却无心欣赏这一切——出路到底在哪儿?怎么四周全是荷花荷叶?我是怎么进来的?撑着船楫寻找出路。无奈心中急躁,用力过大,倒惊起了隐藏在荷花丛中的鸥鹭。它们扑扇着洁白的翅膀叫喊着冲向天上。是我惊扰了它们的好梦吗?终于,划出这迷宫般的荷花池,身后的那片天地像一幅灵动  相似文献   

6.
罗娟 《阅读与鉴赏》2006,(10):57-59
李清照“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点绛唇》)的充满纯真的童年,以及“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中无忧无虑、无拘无束的少女生活,随着宋代社会的动荡而成为美好的往昔。处于两宋之际,士大夫沉溺之时的李清照常有众浊我清,众醉我醒之感。  相似文献   

7.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相似文献   

8.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李清照的这首《如梦令》以其高妙的语言技巧,描述了夏日郊游,兴尽晚归的生活片断。在这首词中,溪亭日暮、夕阳轻舟、荷花娇美、鸥鹭拍翅,构成了一幅令人遐思的画图,而这一切又以景语、情话描绘,极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9.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宋代李清照的一首词《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人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其间词下的两处注脚,笔者认为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0.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首词写词人同亲属和朋友们,在夏日里游饮归来途中的一个片断,活泼欢快,风趣横生。从描写的内容与欢快的情调看,当是李清照前期的作品。  相似文献   

11.
《快乐阅读》2008,(6):106-107
打劫玫瑰花龙舟枪破天一剑琵琶虾姑娘送我一朵玫瑰花,我说美丽花儿最像她……争渡,争渡,惊起一只鸥鹭。鸡妈妈和鸡宝宝坦克轮船时尚MM兔子圣诞树老年摩托鲸鱼吃了吗?香蕉送给你饱餐一顿!愿您有快乐的每一天!非主流·符号~~  相似文献   

12.
黄明  李敏 《初中生》2006,(5):39-40
李清照—雏菊 “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两颊绯红的少女,闪着晶莹的眼眸,迈着醉意盈盈的舞步,缓缓走过。与友人相聚是如此惬意和怡然。“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颠沛流离的妻子,原本在国破夫亡之后失去了生活的希望,但她依然能守住自己心灵的乐土,  相似文献   

13.
正近日,我们备课组在"磨"宋代才女李清照的《如梦令》一课时,因为对"争渡"一词有不同的看法,所以出现了大家争持不下的场景,那架势,怎一个"辩"字了得。争持过后,大家对这课的了解更加深入了,上起课来也都更得心应手。《如梦令》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在集体备这课时,有老师觉得词人及一起游玩的朋友们因酒醉而"误入藕花深处",此时的她们因慌张所以"争渡,争  相似文献   

14.
李清照的早期名作《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形象地描绘了一幅酒醉晚归,惊飞鸥鹭的图画。词中亭台、小溪、流水、夕阳、藕花,诗情画意,跃然纸上。李清照的这首词,之所以能千百年来为人传颂,除了它内容新鲜,感情热烈,充满着青春的活力之外,它的另辟新径的写作技巧也是重要的原因。历来文人墨客,不是借酒消愁,就是借酒醉抒发其内心的哀怨。而李清照在这首《如梦令》中,却借酒醉写  相似文献   

15.
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词人,少时的广读群书,家庭的宽松环境,夫妻的真挚感情以及后来辗转漂泊的凄苦经历都给李清照的词创作注入丰富的情感。她的词不尚华丽,务求朴实,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充分展示了一个古代知识女性丰富而细腻的情感。从她不同时期的作品中我们可见其不同的情感经历,欣赏其词作独特的艺术魅力。一、反映少女情怀在婚前,李清照的作品大都表现少女时代的情怀和活动。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以动静相生、淡而有致的画面,给人以艺术美的感…  相似文献   

16.
初中语文第四册收入两首宋词,课本注释详细,学生基本上能看懂.但对其中的"争渡"与"别枝",老师们的理解却不一致.该作何种解释为好,略述管见."争渡"是李清照《如梦令》中的巧造之句,形象而准确地突出了女词人"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时的沉醉之态,急迫之情.课本注"争渡"为"抢着把船划出去."不妥."争",《说文》:"引也."段注:"凡言争者皆谓引之使归于已."意思是,努力用行动使自己所希望的得到或实现,如:争夺、竞争、争  相似文献   

17.
张源 《初中生辅导》2008,(34):13-16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的课外背诵篇目里选录了李清照的这一首词.在九月这夏末秋初的季节里,它犹如一缕甜美清新的风,带着溪畔暮色中荷花的清香,带着词人盈盈的笑脸、浓浓的游兴、淡淡的醉意扑面而来,让人不由得悠悠然、醺醺然,恍惚间,夏日的酷暑已经消尽…………  相似文献   

18.
素描心情     
愿丝丝小雨,化作轻轻的细语,滋润你的心宇……你听见风轻轻吹过的声音吗?你听见树叶缓缓飘落的声音吗?你听见山林的呼吸还有我的心快乐跳动的声音吗?每一个夜晚,那些星星的歌唱,你听见了吗……  相似文献   

19.
走近李清照     
我爱读李清照,读“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亮丽、清新;读“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委婉曲折;读“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憔悴与幽怨;读“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忧郁和怅惘。透过书叶看到的李清照总是站在云雾缭绕的高处,她韵味十足,空灵十足,  相似文献   

20.
买菜的艺术     
城市的本质不是高楼大厦,不是公园广场,而是菜市。过日子的人都得买菜,但买菜并不是谁强迫你的,没有人真的不愿意买菜,男人们不情愿多半是有事,女人们不情愿多半是心情不好。 其实买菜是可以享受的。它琐碎、细小,上不了桌面;但就是因为它的琐碎细小,使人感觉像是在游戏,几毛几分的事情,争了又怎么样,可是还要去争,因为那是快乐的。大世界的大繁华,不是谁都能敢去争的,譬如股市。而且好多事情你争了又怎么样?房子、汽车是你争争就能争来的吗?而且贵的东西再便宜也是贵,惟有菜,会让你踏实、快乐,感觉自己买的很便宜。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