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平衡》一课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找出影响平衡的条件。第一次等臂杠杆的两组实验,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杠杆尺左右两边挂钩码一样多,左右两边的距离相等,杠杆尺就平衡。这是特殊情形下的平衡,因此在教学中就注意,结论由学生概括即可,不要过分强调,因为它没有普遍性意义,只是通向一般性认识阶段中的过渡认识。  相似文献   

2.
教学目标 1.认识杠杆尺、钩码、铁架台等实验器材; 2.利用实验法、观察法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 3.通过分析、整理相关数据,发现杠杆等臂平衡和不等臂平衡的条件;  相似文献   

3.
【评析】《平衡》一课系《自然》第四册第十二课。本课是让儿童通过对杠杆尺实验,感知什么是平衡,什么是不平衡及由不平衡达到平衡的基本条件是什么。但教材本身以对称平衡为中心内容,反复讨论等距情况下须等重,等重情况下须等距才能达到平衡,内容有些重复,并且低估了学生的创造能力。鉴于此,教采取了完全放手让学生去发现、探究,并在教师引导下找出规律的教学思路。  相似文献   

4.
简单机械的知识,是理解复杂机械的基础,其实验主要有: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和滑轮组的装配.通过实验得出规律是学习、理解这部分知识的关键.有关实验题的解题方法辅导例1如图1所示为“研究杠杆平衡茶件”实验,杠杆上每小格表示4厘米,每个钩码重1牛,实验中某同学每次都要调节钩码位置,使杠杆在.位置平衡,这时杠杆两边受到约码的作用力等于和,并可直接在杠杆上读出和.(l)请根据图1填写下表中数据.(2)通过数据分析得出实验结论是【分析]此实验主要是研究杠杆在什么条件下平衡.即研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三)在“变式”体验中建构原理 ——中学物理《杠杆》 杠杆是一种简单的机械,形状各异,但都绕一个点转动,这个点称为支点。杠杆受的力分为动力和阻力,支点到动力或阻力的作用线的距离叫做力臂,杠杆平衡的条件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杠杆是阿基米德发现力学规律的得意之作,他得出了著名的杠杆原理。让学生在过程体验中建构概念、原理,是当前理科课程改革的主要思想之一。可是一到现实的课堂,杠杆原理与认知建构理论就怎么也不能相映成趣:1.力臂的定义比较抽象,总是由教师给出、学生记住;2.杠杆平衡的条件还是教师演示,学生验证。  相似文献   

6.
说教材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自然第九册14课———《杠杆》。杠杆是学生在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简单机械,本课也是机械学单元的第一课,教材内容包括提出问题、认识杠杆三要素、用杠杆尺实验研究杠杆的作用、杠杆在实际中的应用四部分,在编排上体现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思想。其中杠杆的作用(在什么条件下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能力培养方面,属于“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系列。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拟达到以下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杠杆的作用,知道杠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有不少老师在评价一堂课的教学是不是符合课改理念时说,演示实验在课改中应尽量做到不用,否则就不能很好地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理念。我不赞同这种观点。譬如说,二年级科学课学“杠杆尺”,农村学生在课前很少有什么是杠杆尺及杠杆尺怎样才叫做平衡这方面的感性知识,所以上课时首先就要用演示实验,把实物“杠杆尺”展示给学生,把“杠杆尺平衡的形态”呈现出来,让学生感知。当然,这个演示实验,可以在学生做“杠杆尺平衡规律的探究实验之前,借学生的手来展示,借学生的嘴来说说“什么是杠杆尺及其平衡的形态”。可见,演示实验在新课程教学中同样…  相似文献   

8.
《平衡》(第四册第十二课)是让儿童通过对杠杆尺的操作,感知什么是平衡,什么是不平衡,从不平衡达到平衡的基本条件是什么。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多次动手操作,观察实验,并经过集体研讨归纳概括出使杠杆尺平衡的一个条件——左右距离一样长,挂得一样多,才能平衡。一、设计游戏,激发兴趣。游戏活动符合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教师可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一上课就出示一特制的小型跷跷板,再拿几个玩具小动物——长颈鹿、小狗、骆驼等来坐跷跷板。学生会发现,在小动物们“坐”跷跷板的过程中,有的动物如长颈鹿和骆驼“站”在跷跷板上,跷跷板一样平,而当一些动物如小狗和长颈鹿  相似文献   

9.
分组实验“杠杆平衡”、“测量” ,学生在实验中都动手作过多次。为了考核学生对这两实验的掌握情况和操作的技能 ,我设计了《测不等臂杠杆的阻力》的这道考题。考题要求学生利用“测量”、“杠杆平衡”的原理去反推解这道考题。1 不等臂杠杆的设计与制作1 1 实验装置图1 2 实验器材的选择A、取细铝材长 5 0cm作为杠杆B、用标准质量 5 0g的钩码一个作为F1C、选用三个不同质量的小物体分别作为F2D、铁架台一套E、 30cm的直尺一根1 3 不等臂杠杆的制作A、照图杠杆上“O”点是支点 ,“OA”的长分别是 10 4cm、 12 4c…  相似文献   

10.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各种杠杆提取共同的特征,并能在杠杆上确认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位置.能准确地画出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能对杠杆平衡条件进行猜想和假设,并设计出验证方案,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得出杠杆平衡的条件.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杠杆,培养观察能力.2.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归纳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培养初步  相似文献   

11.
15简单机械【知识要点】一、杠杆1郾一根硬棒,在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郾2郾杠杆绕着转动的点叫;使杠杆的力叫动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叫,从支点到的距离叫动力臂;从支点到的距离叫阻力臂郾3郾在做“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时,应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位置平衡郾4郾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阻力臂,写成公式是郾这个平衡条件就是发现的杠杆原理.二、杠杆的应用1郾动力臂l1阻力臂l2的杠杆叫省力杠杆郾杠杆平衡时,阻力F2>动力F1.2郾动力臂l1阻力臂l2的杠杆叫费力杠杆郾杠杆平衡时,阻力F2<动力F1.3郾动力臂l1阻力臂l…  相似文献   

12.
一、背景和教学任务 “杠杆”是人教版《物理》九年级第十二章“力和机械”的第四节内容,要求学生认识杠杆,知道杠杆的应用和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提高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动手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不仅使学生得到结论性、规律性的知识,而且要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掌握初步的科学探究方法.包括设计实验表格、收集数据、提出猜想及运用归纳、综合方法,评估自己与别人实验的成功与失误.  相似文献   

13.
《杠杆》课要求学生利用杠杆尺做实验,在实验的基础上归纳概括杠杆的作用。我们的学生在上这一课时由于是初次接触杠杆尺,做实验很费劲,下课铃已经响了,还有一部分学生没有结论。看着学生们失望的表情,我对他们说:“没有关系,课下如有愿意继续做这个实验的请到实验  相似文献   

14.
正重点一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时应注意的问题1.调节杠杆水平平衡时,依照"哪边高向哪调"的方法,即杠杆右边高则螺母向右移,杠杆左边高则向左移,直至杠杆水平平衡。注意杠杆水平平衡一旦调好,不得随意再旋转平衡螺母,否则会影响实验结果。2.实验中,每次改变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后都要使杠杆保持水平平衡,这样动力臂和阻力臂都可以直接读出。动力臂和阻力臂的长度单位不一定要用米,只要两个力臂的长度单位统一就可以了。  相似文献   

15.
在《杠杆》观摩课中教师重视联系生活、学生实验、科学探究、小组合作,很好地渗透了核心素养的培养,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让学生热爱科学课程,为今后的综合性学习奠定坚实基础。《杠杆》观摩课是一堂体现科学核心素养的优秀课例。  相似文献   

16.
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 5 节《浮力》,由于其测量浮力实验存在着一些问题,导致学生 理解和操作本实验都很困难。因此,我利用等臂杠杆力矩平衡 原理平衡掉了重力这个不相关因素,对实验做了一些改进,降 低了学生理解实验的难度,同时,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学生可操 作性更强。  相似文献   

17.
教学任务分析《杠杆的平衡》一课取材于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六年级上册《杠杆的研究》,原教材内容包括三部分:记录杠杆尺在不同时候的状态;改变钩码的位置和数量,记录杠杆尺的状态;给常用的杠杆工具分类。探究是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探究学习要重视学生的学习基础。在执教过程中我发现,教材的思路,并不适应学生。比如说,第一部分活动——在杠杆左边的第二孔上挂上两个钩码,分别在杠杆的右边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孔挂上两个钩码,杠杆尺会处于一种什么状态?这个活动对于六年级的孩子来说过于简单。而第二部分活动——改变钩码的位置和…  相似文献   

18.
分组实验"杠杆平衡"、"测量",学生在实验中都动手作过多次.为了考核学生对这两实验的掌握情况和操作的技能,我设计了<测不等臂杠杆的阻力>的这道考题.考题要求学生利用"测量"、"杠杆平衡"的原理去反推解这道考题.  相似文献   

19.
可分解滑轮     
在滑轮这部分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对于为何定滑轮相当于一个可连续转动的等臂杠杆,动滑轮相当于一个可连续转动的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学生掌握起来较为困难。利用此“可分解滑轮”,能使学生直观了解滑轮与杠杆之间的关系。掌握滑轮是杠杆的变形,并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20.
我镇杨冬老师按《小学自然教学》1998年6期上熊俊芬老师执教的《平衡》课的教法进行教学,取得了以往没有达到过的教学水平。统计学生的实验记录,数据如下: 全班12个小组共得实验结果54项,其中左右对称平衡33项,不对称的平衡21项。不对称平衡中,有3项是较为复杂的: 从学生找平衡的条件的情况看,也是先找出对称平衡。学生对不对称平衡的描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