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概略回顾了优选论的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结合拒绝言语行为的实证研究对中英商业购物中的拒绝言语行为采取策略开展对比分析。本文试图在优选论的框架下对此进行描述分析,发现中英语言中商业购物的拒绝言语行为采取策略的制约条件排序不同,从而导致其采取策略产生差异。  相似文献   

2.
潘凡 《培训与研究》2009,26(1):24-26
本文概略回顾了优选论的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结合拒绝言语行为的实证研究对中英商业购物中的拒绝言语行为采取策略开展对比分析。本文试图在优选论的框架下对此进行描述分析,发现中英语言中商业购物的拒绝言语行为采取策略的制约条件排序不同,从而导致其采取策略产生差异。  相似文献   

3.
指令类言语行为是言语行为中非常重要的一大类别,但学术界对指令类言语行为的研究还存在很多不足。对指令类言语行为的研究应该从它与非指令类言语行为的区别性要素开始,指令类言语行为和非指令类言语行为具有三个区别性要素:意图要素、事件状态、和主体关系。同时,指令有各种具体形式,决定指令行为内部差异的最重要的参数是对“话语权”的强调,即指令行为发出者对“话语权”强调程度的差异在话语层面会显示为不同的指令形式:强调自身的话语权力和权势的指令形式,强调对方的话语权力和权势的指令形式和模糊双方的话语权力和权势的指令形式。在指令度上,指令类言语行为可以分为强指令、一般指令和弱指令三类,而指令度的强弱和直接指令行为与间接指令行为并无绝对关系,以威胁形式出现的间接指令的强度远远强于直接指令。  相似文献   

4.
基于Austin & 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Brown & Levinson的"面子论"的礼貌策略和Leech的礼貌原则,本文对英语言语行为中的礼貌语用进行了探讨,以增强英语学习者的语用能力。  相似文献   

5.
非言语交际的顺应论视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Verschueren的语用综观说和顺应论为语用学领域的研究展现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对语言使用和语言交际进行了合理的诠释。但非言语交际行为(如身势语、副语言、沉默行为等)在日常交际生活中的表意功能同样不容忽视。然而Versehueren对非言语交际的顺应性并没有给出明确具体的阐述和说明。以顺应论为理论基础,研究人类主要交际模式的特点及分类,非言语交际的顺应本质值得探讨。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完善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将非言语交际纳入顺应论的理论框架,并尝试性提出交际顺应论的概念。  相似文献   

6.
许诺是语用学研究中言语行为研究的话题之一。从许诺的言语者是否真心这一角度出发,许诺可分为真诚许诺和不真诚许诺。就目前来看,对于不真诚许诺言语行为的研究显得相对不足。Verschueren等提出的顺应论是从话语出发者和话语解释者的角度对言语进行分析,而并非对言语行为本身进行分析的理论框架。从Verschueren等提出的顺应论中语境顺应的角度出发,分析《老友记》中朋友和恋人之间不真诚许诺的行为,得出以下结论:说话者做出不真诚许诺是对语境的顺应,它具有同许诺一样的言外之力,保证了交际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7.
何海英 《文教资料》2011,(17):22-23
招呼语是人们实施打招呼这一交际行为时所运用的语言。"饭吃了吗?"在汉民族中已经成为特定的招呼语。据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它所实施的言语行为属于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本文根据奥斯汀和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对"饭吃了吗?"这一言语行为进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8.
相对于其他言语行为如问候、道歉、拒绝等的研究,国内外对批评言语行为的探讨较少。作为日常教学中常见的言语行为之一,教师的批评言语行为尤其值得人们深入地研究。文章以“语篇补全测试”为工具,依据赛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及布朗和莱文森的面子论,讨论教师在批评言语行为中所采用的策略,并就各策略的使用频率进行统计分析;在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教师批评策略的不同接受程度的基础上,提出选择恰当批评策略在教学中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当人们开始重视间接言语现象的时候,就对它的产生提出了疑问,于是就有了"面子论"、"礼貌原则"等诸多理论的提出。从"得体"的角度来解释间接言语现象,分析"得体原则"与其他原则的关系,可以意识到其重要性和理解"得体"带来的言语美。  相似文献   

10.
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是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重要方式,而语用学对于提高学生理解英语听力则有很好的效果。分析语用学基本理论,如会话含义理论、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和顺应论等在英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有助于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相似文献   

11.
隐喻作为一种间接表达现象,普遍存在于语言交流之中,语言学家从不同角度予以描述、解释。本文试图将语用学中的合作原则、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及关联理论运用于隐喻的理解过程,看隐喻在语境中怎样被接受者(听者/读者)理解、释义。  相似文献   

12.
论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及语言哲学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言语行为理论由奥斯汀提出,经塞尔的完善与发展,已成为哲学、语言学的重要研究课题,更是现代语用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从使用和交际的角度研究语言的意义,为认识言外之力的本质提供了独到的解释方法。塞尔关注语言和心智的关系,认为意义必须联系存在于言语行为中的意向性来解释。探讨了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及其所蕴含的语言哲学观。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初,西方传统哲学发生了一次根本性的"语言转向",语言取代认识论成为哲学研究的中心课题。1962年英国哲学家奥斯汀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这一概念,此后,美国哲学家塞尔提出了著名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修正和完善了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为我们在新时期全面理解语言的现象和本质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域。  相似文献   

14.
哥本哈根学派复合安全理论的修正和演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峻 《教学与研究》2005,5(10):89-96
以巴瑞.布赞和奥利.维夫为代表的欧洲安全研究———哥本哈根学派是活跃在国际安全研究领域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由于提出了著名的“复合安全理论”而成为近些年欧洲安全研究领域中最为显赫的流派。本文首先将简要介绍“复合安全理论”提出的背景和理论演进过程;其后分析“古典复合安全理论”、“超越古典复合安全理论”以及后来的“地区复合安全理论”的内容和特点,以试图勾勒出其较完整的理论框架;文章的最后部分将对“复合安全理论”进行评论与分析。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西方经济学的效用价值论是价值理论中最有影响力的两种理论,但是,二者并不能完全取代对方,原因在于二者各有侧重、各有建树又各有缺陷。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科学的价值理论,但只有借鉴效用价值论的有益成果,才能对价值作出更科学、全面的解释。  相似文献   

16.
自从研究经济法理论以来,我先后提出过四种理论观点:"结合论"、"纵横统一说"、"分合论"、"社会基本矛盾论"。它们所处的时期、阶段不同,名称也有异,但主旨思想和理念却一贯始终,30年不变。在东西方经济法产生、形成上如果找不出共同的原因,它就无规律可言,就无法形成统一的经济法科学。现代经济法产生、形成的一般条件有:社会化的大生产和发达的(或比较发达的)商品经济,即现代市场经济;有组织管理经济职能的现代国家机器;有公法与私法结合的综合系统调整经济的现代法学理论思想和法律体系。经济法理论所主张的划分和确立法律部门的标准有两个:客观标准和主观标准。经济法主张主客观标准统一论。此外,有关法的基本原则、主旨观念、调整功能等,也都可作为进一步划分和确立法律部门的标准。自1986年《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草案)的说明》公布后,经济法界发生了"守纵去横"的倾向,过度强调国家主导地位和决定作用的"国家论"成为经济法理论中的最强音。如果没有国家介入经济生活,就没有经济法。但我不同意"国家论"过度强调国家的绝对主导作用,过度漠视企业的基础地位。搞纵横分裂、想让经济法偏安于"纵向"一角是没有出路的。  相似文献   

17.
哲学反映论、艺反映论、审美反映论是在不同时期产生的内涵不同的三个概念,不能混淆。艺反映论导致认识论艺学,造成许多局限性。审美感应论和审美反映论是为纠正其弊病而产生的两种不同的理论。审美反映论不能包容审美感应论,二的哲学基础不同,各有其自身的价值。但“审美反映论”运用的范围较小,一进入艺术和美学领域,不免步履艰难。  相似文献   

18.
在当前深化对马克思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认识中,理论界有部分学认为劳动价值论已经过时,并试图另起炉灶,重建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论或代之以“整体劳动价值论”、“社会劳动创造价值论”等。章在坚持“劳动价值论”没有过时的基础上,对种种“过时说”进行批驳,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发挥劳动价值论的理论作用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9.
李军华 《湘南学院学报》2005,26(6):80-83,120
委婉语和间接言语行为都研究语言间接现象,都认为使用间接语言具有礼貌等功能,但委婉语强调的是表意的间接性,注重话语的可接受性,可以运用语形、语气、语义等间接表意的方式来实现;而间接言语行为强调的是言语行为施行的间接性,注重言后之果的分析,因此,只有部分委婉语的间接表意方式可以产生间接言语行为。而且,委婉语映射出特定的社会文化心理,具有语言的四大基本功能;间接言语行为则是一种关于言语行为实施方式的解释人类言语交际的学说。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是不断发展着的理论,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再到中共中央新的领导集体,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粗到细”、“从西到中”、“从传统到现代”、“继往开来”、“以史育今”6个阶段,在每一个阶段,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都随着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的进步得到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