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玉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12):161-162,166
本文对第一人称代词在英汉两种文化背景下的经济管理学术论文中的使用频率及其语篇功能进行了定量、定性相结合的实证研究,旨在发现在学术论文中,中国学者构建的作者身份与西方学者有何异同。对两个自建语料库中第一人称代词的使用频率及其语篇功能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汉语学术论文在第一人称使用上与英语学术论文存在较大差异:(1)尽管汉语学术论文语料库中出现了为数不少的第一人称,但均为复数形式;(2)中国学者更倾向于在权威力较弱的语篇功能上使用第一人称;(3)中国学者尽量避免在权威力较高的语篇功能上使用第一人称。这些差异表明,中国学者在学术语篇中构建的作者身份要弱于西方学者。中国学者倾向于把自己的观点"集体化",模糊自我和别人的界限,这种现象可能出于中国集体主义文化的影响和中国人的"他人关系倾向"。  相似文献   

2.
高君 《海外英语》2011,(7):356-357,359
为了对比英语和汉语学术语篇中作者身份构建的特征,共收集英汉各16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学术期刊论文为语料,以第一人称代词为例,对英汉学术语篇中作者身份构建进行定量和定性对比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参与身份构建的语言成分在标准使用频率上汉语明显低于英语,在"陈述研究结果或观点"这一具有高风险的话语功能所占比例上汉语也明显低于英语,说明汉语语篇的作者参与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3.
本文使用语料库研究方法对英语本族语者博士论文英文摘要中的人称代词和语态进行研究,尤其是对第一人称单数I、第一人称复数we以及第三人称单数it的使用情况及其话语功能做了详细分析。语料库研究方法集量化分析和定性分析于一体,具备例证的典型性和论证的有效性,对语言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孟子》中的人称代词共有三身,其中第一人称代词使用频率最高的是“我”,而且功能也最健全.第二人称代词仅有汝(女)和“尔”两个,第三人称代词“之”和“其”的功能都不健全.《孟子》中使用于谦称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也有称代的功能,但均非代词.  相似文献   

5.
人称代词系统是人类语言交际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的子系统,在语言交际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汉语和越南语的第一人称代词的语法功能基本相同,但是在具体的语言交际中,两种语言在其意义、数量、感情色彩、使用功能上还是有一定差别的.  相似文献   

6.
汉英第二人称代词具有模糊性,除了确指话语中的听话人以外,还可以用于指代第一人称、第三人称,或用于泛指任何人等非常规指称。国内对汉英第二人称代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差异对比分析上。本文从英汉对比角度,分析了汉英第二人称代词非常规指称用法的共性,得出第二人称代词的不定指功能都是由常规指称功能通过构建虚拟交际语境衍生而来。  相似文献   

7.
《莆田学院学报》2016,(3):78-81
指出英语学术语篇中是否应该运用第一人称代词存在众多争议,通过剖析英语学术语篇中第一人称代词的身份,阐释第一人代词在英语学术语篇中的语篇功能。认为第一人称代词在学术语篇中对于作者观点构建至关重要,恰当运用第一人称代词不仅不会使论文缺少权威性,相反它能帮助论文撰写者在写作过程中聚焦自己的身份和观点,因此有利于作者形成连贯明确的主题观念。  相似文献   

8.
中国英语专业学生议论文中使用第一人称主格代词具有一定的特征,不同年级学习者在使用第一人称主格代词方面又存在差异.在WECCL中随机抽取90篇某大学英语专业1~3年级学生的同题议论文中发现,学生更倾向于使用"I"和"we"来表述自己的立场或观念,而非通过描述个人的过去经历采阐述自己观点,且更倾向于选择使用"we",来实现第一人称主格代词的主要功能,但随着英语水平的提高,这种倾向有明显的逐渐减弱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论语》中的第一人称代词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并从使用对象、句法功能、称数三个方面对第一人称代词“吾”“我”“予”“朕”进行具体的讨论和研究,以考察它们在这三个方面所呈现的差异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0.
的英译对于整篇论文的内容和结构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研究发现国内学者在医学论文摘要英译中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代词的使用存在分歧。基于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目的论和文本类型翻译论,通过自建医学期刊摘要语料库数据分析,发现国外本土医学论文摘要使用第一人称代词具有普遍性。故选用第一人称代词是可行的,既有理论依据也符合国外科技论文格式要求,利于促进国内外医学学术交流。  相似文献   

11.
谈理工科学生的社会科学教育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文简要阐述了信息化时代对青年学生综合素质及知识结构提出的新要求,分析了当前我国理工科学生社会科学教育的现状,并从社会科学教育的特点出发,提出了搞好理工科学生社会科学教育、改善学生知识结构的几点认识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13.
本文论述了对隐喻研究的传统观点和认知科学理论。重点讨论了亚里斯多德和Black的隐喻思想如何影响当代最重要的隐喻理解模型,包括Ortony的突显不平衡模型,Gentner的结构映射模型,Glucksberg&Keysar的特性赋予模型和Lakoff的概念隐喻理论,从而揭示隐喻研究的来龙去脉。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中国社会科学自主性的存在和发展,既要借鉴西方社会科学实证主义的传统,确立具有科学性和规范性的学术运作方式,又要吸收当代西方社会科学对传统社会科学的重思和否思的成果,避免"现代性"的后果,建立具有本上意识和特色并能与西方社会科学发展进行平等对话和交流的开放社会科学。没有脱离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场域而独立存在的社会科学场域,任何从一极走向另一极的文化霸权都不能替代真正的学术交流和实践。  相似文献   

15.
论教育科学     
瞿葆奎先生在《中国教育学百年(中)》(《教育研究》1999年第1期)一文中谈到:《人民日报》于1949年11月14日发表了节译苏联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1948年俄文版)第二十一章《国民教育制度》(《人民日报》题为《苏联国民教育制度》,于卓节译);继而在1950年3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节译的凯洛夫《教育学》第十二章《劳动教育》(《人民日报》题为《苏联的劳动教育》,蒋洪举节译);1950年4月3日的《人民日报》,又译载了冈察洛夫著的《教育学原理》(1947年俄文版)的"序言"、凯洛夫《教育学》第一章《教育学的对象和方法》的第五节《教育学是科学》(《人民日报》题为《论教育科学》,沈颖、南致善合译,并认为凯洛夫主编的这本《教育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巨著")。这对当时急于了解苏联社会主义教育经验和理论的人来说,乃是"雪中送炭"。此后教育界迅速掀起了学习苏联教育学的热潮,尤其是学习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热。这可以说是中国教育学百年中的第三次热潮了。70年后,本刊重新发表《论教育科学》这篇译文,保持原样,以示纪念。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Kinesiology emerged from its preventative medicine and education roots to establish itself as a recognized field of inquiry with numerous sub-disciplines. This article presents four trends in modern science that will likely influence the future of kinesiology sciences. Will recent increases in greater scientific specialization be overcome by the need for greater integration and collaborative research? Will recent increases in emphasis on “greater impacts” from funded research continue? Will new kinds of review and journals replace traditional emphases on prestigious, peer-reviewed journals? Will advancements in technology increase complexity and integration of kinesiology sciences? With attention to the dangers and opportunities in these four trends, kinesiology faculty are well positioned to increase the visibility and funding of kinesiology sciences.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世纪有两个学科发展得比较快,一个是物理学,一个是生命科学.在20世纪前50年,物理学发展得较为迅速,如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还有量子论、量子力学的提出,这些东西都是20世纪和现代文明的基础.20世纪下半叶,发展最为迅速的一门学科是生命科学,生命科学的发展可以分为三点:第一点是遗传物质的证实;第二点是遗传密码从概念变成了现实;最后一点就是建立在分子水平上的生命科学.这两门学科的发展都和光有关系,在希伯来传说<创世记>中,光被认为是世界上首先被创出来的,也就是说,人类认识世界首先是从光开始的.  相似文献   

20.
科学与艺术关系的层次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与艺术是人类创造性地把握世界的两种方式,两者之间经历了一个一体—分化—再融合的过程。科学与艺术在物质、心理和本质层面存在互动关系,这种互动关系是三位一体的,在三个层面之间层层递进,彼此渗透。幼儿园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整合应该实现科学与艺术在物质、心理和本质层面的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