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中心主义"对其责难之声不绝于耳。而对"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解却不一而足,在面对"人类中心主义"可否超越的问题上,更是莫衷一是。自柏拉图以降,人类就踏上了"自我中心"的超越之路,但此种"超越"并非等同于"废除",而应该是扬弃,因为"人类中心主义"的确又具有不可超越之处。笔者认为,人们改进自身思想,从敬畏人类到尊重自然的转变,恰恰正是解决矛盾,统一超越与不可超越辩证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
历史上自然对人类精神世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国内史学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大多从环境史、生态史入手,相比之下,我们非常有必要加强对自然与人类精神生活关系的探讨。历史上,自然曾作为极其重要的审美对象给人类带来巨大而持久的愉悦;曾对人类宗教意识的萌生产生过重要作用;曾深刻地影响过人类的社会观念。  相似文献   

3.
孔子对自然景物的审美往往与对君子道德人格的褒扬相结合,通过“君子比德”的方式赋予自然物以美的价值。孔子的自然审美观以“仁”为核心,形成了以“善”统“美”的审美现照方式,对后世文学及文化心理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我感到这份奖金不是授予我个人而是授予我的工作的,——授予我一生从事关于人类精神的呕心沥血工作。我从事这项工作,不是为名,更不是为利,而是为了从人的精神原料中创造出一些从前不曾有过的东西。因此,这份奖金只不过是托我保管而已。为这份奖金的钱找到与奖金原来的目的和意义相称的用途并不难,但我还想为奖金的荣誉找到承受者。我愿意利用这个时刻,利用这个举世瞩目的讲坛,向那些听到我说话并已献身同一艰苦劳动的男女青年致敬。他们中肯定有人有一天也会站到我现在站着的地方。  相似文献   

5.
人类与自然的矛盾表现为人类意志与自然意志的较量。人类必须更新观念,放弃人类意志战胜自然意志的幻想,在遵循自然意志的前提下达到与自然意志的融合,使人类意志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物”即自然,是指与人的实体性相对立的客观存在。情(或称“我”,即主观)与物(客观)的关系即自然观,它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关系状态。在中国古代,自然观及其演进的哲学表述从来不是采取一种脱离感性经验的纯思辨的方式来完成,而是借助于学和其它艺术形式,以一种直观的方式体现出来。因此。学作品中的感物应物方式及其演变,也深刻地反映着自然观的演进。章认为,从两汉到魏晋,中国人的自然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表现在学创作当中,就是学对自然的描写,经历了比德的自然——悲情象征物的自然——寄托玄想的自然——自在自为的自然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物”即自然,是指与人的实体性相对立的客观存在。情(或称“我”,即主观)与物(客观)的关系即自然观,它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关系状态。在中国古代,自然观及其演进的哲学表述从来不是采取一种脱离感性经验的纯思辨的方式来完成,而是借助于文学和其它艺术形式,以一种直观的方式体现出来。因此,文学作品中的感物应物方式及其演变,也深刻地反映着自然观的演进。文章认为,从两汉到魏晋,中国人的自然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表现在文学创作当中,就是文学对自然的描写,经历了比德的自然——悲情象征物的自然——寄托玄想的自然——自在自为的自然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8.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具有创新的教学观,并将之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统帅教学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雅斯贝斯和刘家和提出的概念——人类精神觉醒为框架,探讨菲律宾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中所展现出的天人关系、人际关系和对于人本质的反思,并据此将菲律宾民间文学作品按人类精神觉醒的进程分为三阶段进行讨论,从中探究菲律宾古代人类精神觉醒的发展历程及其在民间文学作品中的体现,或可以为民间文学的历时性比较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0.
本文提出的“人类精神”的含义是特定的对人类作为一个类的整体给予自为认识的思想,即对人类与世界的美学关系的认识,因此,“人类精神”这一概念也可称之为“美的思想”。“人类精神”概念的提出,就相应地要对一系列的学术命题给予一定的新的解释。本文有针对性的谈谈我们在人的本质、美、艺术、善和爱等问题上与高尔泰、李泽厚和朱光潜等学术前辈的论述之间的差别。  相似文献   

11.
英国工业革命开启了近代工业文明,时至今日,人类社会在享受着工业文明带来的繁荣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生态代价。自然界以自身铁的必然性,向人类社会施行了严厉的报复——导致全球性的生态失衡和人类社会生存环境恶化。要化解人类对待自然界的粗暴行为所遇到的生态危机,避免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所需资源与自然资源之间出现物质交换断裂的后果,就要通过改变人类的行为方式,唤醒人类内心深层的自我意识,还自然之魅,实现天人合一的人类社会生态道德境界。  相似文献   

12.
人类精神史既是一部理性的发展史,也是一部情感发展史。理性与非理性作为整体的人类精神不可分割的两部分,共同塑造人之为人的天性。本文试图循着这一思想导向,探讨作为整体的人类精神的本源、分裂以及复归的可能性,为受极端理性和极端非理性分裂的当代人类精神的重建提供一个积极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音乐是表现人类精神的重要载体,音乐记载了人类文明前进的脚步、表达了人类对文明的追求、展示了人类伟大的创造力,表现出对自身命运的探索精神。  相似文献   

14.
游戏,是儿童生命的存在方式。游戏精神是儿童游戏观念形态上的高度抽象,是游戏具体形态特征的思维概括与美学表达。以游戏和游戏精神为核心的儿童观走过了一条异常漫长而曲折的荆棘之路。站在儿童立场上,认同儿童本能的生命欲求与发展趋向,并将自身丰富的人生经验和情感融入其间,最终引领童年生命走向健康、和谐、美丽、完满的价值行为和精神趋向,都属于游戏精神的范畴,都是文学和教育之于儿童游戏的想象眷顾和精神缠绵。  相似文献   

15.
语言不仅是人类交流的方式与手段,也是人类精神的载体与表现形式。它伴随与人类精神的产生而产生,受到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同时反作用于人类精神。语言的起源、差异以及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无一不体现着人类精神的多样性。在民族多样化的世界里,我们应该怎么样把握语言与精神的关系,怎样利用语言更进一步促进世界多样化的发展,愈来愈成为一个关键性的课题。  相似文献   

16.
魏晋科技研究中理性精神的高扬与魏晋文人的自然审美意识,作为同一时期不同领域的思想特征,并不只是时间上的巧合。本文从寻找不同的理论形态之间的内在联系入手,阐发科技研究求真的理性精神对文人审美意识的深刻影响,论述魏晋文人自然美意识的起源:理性精神清洗了自然之上的虚幻东西,呈现出自然万物的真切面貌。本然的万事万物,成为独立的认识对象,也是感性的审美对象。对真的追求,感召出美的意识  相似文献   

17.
现行哲学体系是建立在人类的自我独在、永存全能和万物主宰的假设之上的。无论就哲学体系的逻辑可靠性还是就实践意义而言.都应该超越人类中心主义。恩格斯提出的“思维着的精神”为这种超越提供了新的思路。作为哲学范畴的“思维着的精神”的提出有利于哲学视野的拓展和哲学视角的变换.给许多哲学问题的探索和理解以新的角度和思路。  相似文献   

18.
与先秦儒家相比,董仲舒的自然比德观无论在本体、喻体还是思维方式上都有重要的突破,使先秦儒家以道德寄寓为主的比德观转变为以道德践履为主的比德现,对这一转折的分析将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的思想、信仰和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19.
章轶勤 《现代语文》2005,(11):123-124
中国人对物质的分类是简易而全面的,"衣食住行"四个字就让人类生存之本一目了然.我们的祖先在结束了茹毛饮血的时代之后,自然也就不满足于做"山顶洞人".  相似文献   

20.
在人类认识史上,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存在着自然中心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的对立。本文对这两种思想作了历史考察,并用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分析了它们的错误实质。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流行多年的生产力概念必须重新认识——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适应和协调自然的能力,是人们社会实践活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