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该文主要结合教学实际和经验,探讨了加强中专职业学校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四个问题:文化课与专业课统筹兼顾、齐头并进,珍时守时,注重终身学习;尊重他人隐私,尊重他人劳动,互助友爱的与人相处之道;乐意从基层做起,注重积累经验的就业、创业教育,及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教育;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社会责任感,爱国主义及国际主义德育教育,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适应社会需要的文化及专业素养.  相似文献   

2.
作者结合教学实际和经验,探讨了加强中职学校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四个问题:文化课与专业课统筹兼顾、齐头并进,珍时守时,注重终身学习;尊重他人隐私,他人劳动,提倡互助友爱的与人相处之道;乐意从基层做起,注重积累经验的就业、创业教育,以及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社会责任感,注重爱国主义及国际主义德育教育,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适应社会需要的文化及专业素养。  相似文献   

3.
正"教育能培养尊重他人、团结社会与实现国际一体化的意识,最适合将国家与世界的文化及价值传于后代,而教育政策应有助于增进个人、种族、社会、文化、宗教团体和主权国家之间的理解、团结和宽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跨文化教育可以促进国际理解,并可以从学校教育、课程与教学过程中进行跨文化教育。世界各国的经验也证明,武力和暴力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民族问题,而实施同化政策,也不能真正做到民族融合。因此,当今国际社会达成的共识是:唯有通过教育才能寻求理解和尊重人类差异,尤其是学校的跨文化教育才是真正走向民族互尊共存和民族和谐融合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杜威教育本质思想的当代启示为:教育要密切关注儿童的发展和成长、充分尊重儿童的本能和兴趣、紧密联系儿童生活、融合儿童当下生活与未来生活、加强课程与学生实际经验及社会生活的联系、注重活动教学,改变传统教育忽视生活经验的做法等。  相似文献   

5.
黄志成 《辅导员》2014,(15):6-7
<正>"教育能培养尊重他人、团结社会与实现国际一体化的意识,最适合将国家与世界的文化及价值传于后代,而教育政策应有助于增进个人、种族、社会、文化、宗教团体和主权国家之间的理解、团结和宽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跨文化教育可以促进国际理解,并可以从学校教育、课程与教学过程中进行跨文化教育。世界各国的经验也证明,武力和暴力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民族问题,而实施同化政策,也不能真正做到民族融合。因此,当今国际社会达成的共识是:唯有通过教育才能寻求理解和尊重人类差异,尤其是学校的跨文化教育才是真正走向民族互尊共存和民族和谐融合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现代教育比较注重科学技术的教育,对于人文教育却比较忽视,很多知识分子掌握着现今的科学知识,但是对于社会与他人却十分冷漠。高中物理教师要引导学生尊重生命、关注生命,将生命教育融入到高中物理教学课堂中,注重学生的人文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7.
缪星火 《辅导员》2011,(25):26-27
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和西方文化的渗透,永嘉外国语实验小学提出了"传承、融合、拓新"的教育思路,这为学校少先队品牌的创建与发展注入了活力。"传承"是一种坚持,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人类的文化经验的尊重。强调"融合",是指培养队员善于与他人交流、合作、共享,实现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学校与家庭及社区的有机结合与多维互动。同时,更要注重"拓新",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8.
幼儿也是整个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成长中的小公民,他们道德素质的发展状况,是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针对当前幼儿存在的问题及情感教育的缺失,开展幼儿关心与尊重他人良好情感培养活动,探索幼儿"关心与尊重他人"良好情感形成的心理机制,让幼儿从小懂得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健康快乐和谐发展,是一项长期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9.
"九五"期间,"尊重"课题研究侧重点是探讨基础道德教育,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尊重"教育的五个维度及其落点,即: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社会、尊重自然、尊重知识.  相似文献   

10.
<正>"教育回归""教学回归"是近年来教育界的热门话题,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在于培养会在生活世界中生存的人,即会做事,会与他人共同生活的人。正如夸美纽斯所说:"教育在于发展健全的个人。"这就意味着学校、社会与教师需要全面合作。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学校是小社会,社会是大学校""生活即教育,社  相似文献   

11.
当今世界已经成为一个以智慧型创新人才为主流的社会,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发现并挖掘学生的智慧。因此,"转识成智"成了课程与教学的一种价值追求,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意义:实现"知识人"到"智慧人"的转变;释放人的天性,实现个体精神自由;是当代学校课程改革的需要。为了实现课程与教学中的"转识成智",需要在课程教学中尊重学习者的主体性,注重学习者的个体认知经验,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正>【课程标准】关心和尊重他人,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学会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验平等待人、宽容他人、尊重他人对自己和他人所带来的情感慰藉;初步树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生态度,形成平等待人、宽容他人、尊重他人、与人为善的良好品质。能力目标:在学习、生活中能够换位思考、与人为善,并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知识目标:领会"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的道理。  相似文献   

13.
"习惯"在民主教育中具有丰富的内涵,它是个体——社会维度、心理秩序维度、价值判断维度的统一体。教育通过习惯来表现,教育的内在目的在于习惯或经验的养成,教育过程应该遵从习惯的形成机制和结构特点:重视理智培养,稳定心理秩序;立足于个体气质和性情特点,严格筛选社会习俗和经验;注重生活世界,优化环境教育。  相似文献   

14.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吴全华在《江苏教育研究》(2011·12A)提出,基础教育应注重学生社会感的发展。所谓社会感,是指社会性的或指向他人的积极情感,它包括爱、同情、关心、尊重他人的情感,对他人的责任感,与他人的友谊感和亲和感。优胜感指的是人们在面对他人时的优越感、自豪感、荣誉感,它往往是个体在与他人交往时,与他人比较而产生的。对教育现实加以审视,不难发现,我们的教育  相似文献   

15.
文化回应性教学强调教学内容的生成,注重学生情感需求的满足以及家、校、社区之间的合作.在教学主体观方面,文化回应性教学主张尊重人格,承担责任;在教学文化观方面,主张文化平等,注重多元;在教学实施观方面,强调探究,注重生成.文化回应性教学的目标在于促进学生教育机会均等化,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发展学生的潜能.文化回应性教学对于学生个人文化经验的处理、培养学生的文化平等意识以及保持与家长和社区的紧密联系不无启迪.  相似文献   

16.
杨正群 《班主任》2005,(4):46-46
前些日子,笔者从<教师报>上获悉,北京市某区一个课题组的教师们进行了"尊重教育"的尝试和探索.他们在教育过程中倡导这样一种理念:尊重自己,强调自立;尊重他人,强调平等;尊重社会,强调责任;尊重自然,强调和谐;尊重知识,强调创新.无疑,他们所倡导的"尊重教育"体现了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肯定了每个学生都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都是有感情、有尊严的独特的生命个体,而不是道德和知识的容器,更不是可以随意抟弄的胶泥.  相似文献   

17.
一、让思想政治课教学回归德育 1.着重抓好社会主义道德内容的教育。 (1)社会公德教育。包括教育学生在了解的基础上自觉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学会尊重他人,礼貌待人,帮助他人,尊敬教师,孝敬长辈;增强自尊、自信、自重、自爱的意识;学会与人文明交往等。  相似文献   

18.
试论无灌输道德教育的合理性和局限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灌输道德教育方式有其自身的合理性和局限性:合理性在于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亲身道德体验为基本途径实现道德的实践化;局限性在于片面追求学生的主体性,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实践中易走向放任主义和相对主义。最好的教育方式应是无灌输与灌输的教育相结合。  相似文献   

19.
一、让思想政治课教学回归德育 1.着重抓好社会主义道德内容的教育。 (1)社会公德教育。包括教育学生在了解的基础上自觉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学会尊重他人,礼貌待人,帮助他人,尊敬教师,孝敬长辈;增强自尊、自信、自重、自爱的意识;学会与人文明交往等。  相似文献   

20.
我校从2003年5月开始开展“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我们把生命教育的目标定位在: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爱生命,提升生命价值。珍爱生命是现代人应当具备的素质。生命教育旨在追求从生理、心理和伦理三个层面对学生进行和谐人格、人文精神和科学思想的教育,帮助学生适应与处理几个重要关系。一是个人与自我的关系:认识自我、悦纳自我、珍爱生命、发挥潜能、实现自我;二是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关心他人、同情弱者、尊重与珍爱他人的生命;三是个人与环境的关系:尊重生命的多样性、亲近自然、保护环境;四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关注社会的变化,关注人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