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苏珊·巴斯内特就戏剧翻译进行了深入探讨,相关论述见于论文《仍然陷足于迷宫:对翻译与戏剧的再思考》(收于《文化构建——文学翻译论集》).在对戏剧及戏剧翻译中长久以来存在的一些意见分歧的重新思考中,苏珊·巴斯内特反思戏剧翻译者的角色认知,从剧本创作和戏剧表演的本质出发试图为戏剧翻译找到绕出迷宫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苏珊.巴斯内特(Susan Bassnett)是英国当代翻译研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翻译思想以文化翻译观著称,在普遍翻译理论研究方面影响极大。巴斯内特也是戏剧翻译理论研究的先驱,其戏剧翻译思想经历了一个曲折变化的过程,颇具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3.
浅谈苏珊·巴斯内特翻译理论的两点误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珊·巴斯内特在《文化构建———文学翻译论文集》一书中一再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但是在其对诗歌翻译和戏剧翻译的描述探讨中却存在理论缺失的现象。究其原因,其理论存在两点误区:一是对理论的概念存在误区,把翻译原则等同于翻译理论;二是对翻译理论的作用存在误区,对翻译理论的指导作用认识不清。因此, 要想完成科学的译学构建就需正确认识理论的概念、作用及其和实践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前,戏剧翻译研究仍然陷于"迷宫"之中,在基于阅读和表演两种不同目的的翻译之间纠缠不休,并由此引发对可表演性、潜台词、对白和文化顺应/文化移植等戏剧翻译核心问题的矛盾观点。这些经验性、印象式的讨论,不可能帮助人们拨开迷雾,走出困境。戏剧翻译需要大量的实证研究提供线索,找到迷宫的出口。戏剧翻译的译者研究及其翻译实务研究便是有效途径,而且初显成效。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戏剧翻译的复杂性研究主要从戏剧文本分属两个不同的系统—文学系统和表演系统展开,并以汪榕培译《牡丹亭》和英若诚译《茶馆》为例,说明戏剧文本作为文学文本存在文学系统中或作为舞台文本存在于表演系统中时,应该针对各自不同的特点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6.
戏剧的特点决定了戏剧翻译不同与其他文学作品,译者除了忠实于原剧内容以外,还应特别注意戏剧翻译的特殊规律,即不仅供人阅读,更要为演出服务。古典戏剧是中国文学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本文比较评析中外三位译者的《牡丹亭》部分章节的英译,探讨戏剧翻译理论。  相似文献   

7.
戏剧是文学艺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它诞生之日起就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正是戏剧翻译,让世界人民欣赏到了各国戏剧,同时也促进了各国间的文化交流。然而戏剧翻译是翻译界一个被遗忘的角落。由于戏剧具有文学性和舞台性,因此戏剧翻译十分复杂。首先,本文分析了戏剧的语言特色,戏剧翻译的特点和目的论在戏剧翻译中运用的可行性。然后,本文运用目的论三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忠实原则)论对易卜生的名著《培尔·金特》进行分析,旨在说明目的论对戏剧翻译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戏剧由于其具有浓重的民族文化特色,加之戏剧翻译的过程要把源语戏剧文本转换成可念可演的目的文本,因此戏剧翻译研究一直成为最复杂又最受翻译研究冷落的一个部分。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对解决这一难题能够提供富有裨益的思路。在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分析《钦差大臣》中译本中涉及的文化翻译的处理。  相似文献   

9.
短篇小说《到十九号房间》的主人公苏珊是一位具有女性自我意识的知识女性。她渴望自由,追求真实的自我,最后在十九号房间以自杀的形式结束追求自我的旅程。根据贝蒂.弗里丹的《女性的奥秘》中的观点,苏珊的悲剧是由社会和媒体所推崇的"女性的奥秘"所造成的。它强调女性真正的成就感来源于她们所扮演的妻子和母亲的角色,是通过女性对自我的抛弃来实现的。苏珊的悲剧也引发对女性如何摆脱"女性的奥秘"的禁锢,找到自我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小径分岔的花园》、《死亡与罗盘》和《阿斯特里昂的家》是作家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迷宫"命题中三篇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通过对作家在关注对象和创作心态上的变化,揭示出其"迷宫"命题从建筑迷宫般的结构到对人生终极的思考徘徊绝望,以及从积极到消极的创作倾向的变化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反映出作家自身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翻译美学理论研究多集中于小说、诗歌、散文文本,对戏剧翻译的美学研究相对较少。戏剧翻译审美应重视戏剧文本具有可读性与表演性的双重属性。戏剧的语言是诗的语言,不失韵律,富有美感。戏剧文本的可表演性在于其动作性、口语化和性格化特征。《欲望号街车》剧本语言充满诗意,意象比比皆是,人物形象立体丰满,具有强烈的舞台魅力。通过对冯涛翻译的《欲望号街车》的解读分析,可以发现冯涛译本符合《欲望号街车》中的诗意美和表演美原则,但在文化美方面稍有不足。  相似文献   

12.
《小径分岔的花园》、《死亡与罗盘》和《阿斯特里昂的家》是作家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迷宫”命题中三篇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通过对作家在关注对象和创作心态上的变化,揭示出其“迷宫”命题从建筑迷宫般的结构到对人生终极的思考徘徊绝望,以及从积极到消极的创作倾向的变化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反映出作家自身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话论转换是戏剧文体学分析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为戏剧对白翻译研究提供了理想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依据。在话轮转换系统中,话轮构建和话轮分布直接与戏剧对白的结构、衔接等风格特点密切相关,是保证人物语言持续性互动的关键。本文选取英若诚译莎翁名剧《请君入瓮》作为案例,并结合朱生豪和梁实秋译本进行基于语料的对比分析,主要从话论转换位置即连接台词的"榫子"以及话轮中关键词的选择两方面,考察英若诚戏剧翻译中戏剧对白话轮管理的独到之处,探究其集导演、演员和译者于一身的特殊译者身份下适合目的语舞台表演的戏剧翻译的成功秘诀。  相似文献   

14.
丁媛 《考试周刊》2009,(51):31-32
双关是王尔德戏剧作品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段。翻译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戏剧表演的舞台效果。余光中在翻译《不可儿戏》中的双关语时,运用了各种不同的翻译策略,从而解决了跨文化理解的困难,使之成为能被中国观众接受的舞台戏剧作品。  相似文献   

15.
李惠芬 《海外英语》2011,(12):23-25
英若诚是我国著名的戏剧表演艺术家、导演和戏剧翻译家。文中以他在戏剧《狗儿爷涅磐》中的方言土语英译为研究对象,对其英译语言特色和翻译手法予以分析。在戏剧翻译中他充分考虑戏剧语言大众化、瞬时性和不可解释性的特性,坚持戏剧口语化、通俗易懂和简洁的原则。在翻译方言土语时,英先生采用了直译、套译和意译的翻译手法,其英译忠实、通顺,语义贴切,符合原文和当时的语境,并且很好地还原了剧中方言土语语言的特色。  相似文献   

16.
汪琳 《巢湖学院学报》2010,12(1):108-112
王尔德戏剧在中国的译介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其名剧在中国广为流传。本文以余译本王尔德名剧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余光中译为《不可儿戏》)为例,并辅之与钱译本的比较(钱之德译为《名叫埃纳斯特的重要性》),认为余光中采用意译、归化的翻译策略有助于迎合译入语文化观众的接受心理,实现戏剧翻译的舞台表演性,对戏剧翻译实践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古典戏剧的英译是典籍英译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典戏剧的语言的特殊性决定了其翻译的特殊性。图式理论为古典戏剧的翻译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本文以图式理论为理论框架,分析了汪榕培在翻译《牡丹亭》的文化专有词语时所采用的翻译策略.论证了图式理论对典籍翻译研究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戏剧翻译的目的是为剧本在另一种语言文化下进行舞台演出服务,因而戏剧翻译也就与普通文学体裁的翻译有所不同。文章以戏剧的动态表演性原则为指导,对《罗密欧与朱丽叶》两个汉译本进行比较,分析这一原则在其中的运用,探讨戏剧翻译者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本文先分析戏剧的文体特征及戏剧翻译的特点,后以动态一功能对等理论为依据,探讨该理论在戏剧《茶馆》翻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非裔美国女作家苏珊-洛里·帕克斯的实验性戏剧注重对社会边缘化人物命运的反思,女性主题与真实历史相结合的叙事模式打破了西方戏剧的传统,"重复与改写"等叙事手段表达了帕克斯对文学创作的伦理诉求。本文以《维纳斯》和《在血泊中》两部作品为例,从身份、欲望和死亡三个伦理角度出发,集中阐释帕克斯是如何在填补非裔女性叙事空白的同时,深掘女性伦理挣扎的本质原因,进而道出自我命运如何在阶级社会中生存的哲学思辨和伦理反思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