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很多学者对广告标语的研究颇有兴趣,有学者从应用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对广告标语中的人称指示语进行了研究,但是几乎找不到从元话语的角度来研究广告标语的文章。因此,该研究尝试应用元话语理论来对广告标语中的人称指示语进行分析,所选取的510条广告标语均来自网站。对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指示语分别进行统计,然后应用元话语中的自我提及语和涉入语来对其中的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指示语进行具体分析。研究结果发现第二人称指示语出现的频率最高,其次是第一人称指示语,而第三人称指示语出现的频率远远低于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指示语。同时,在具体语境中,包括听话人的we(inclusive)被划分为涉入语,而自我提及语的I也可能充当涉入语的作用。因此,研究认为元话语的划分离不开其所处的具体语境,这对理解和翻译含人称指示语的广告语有着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
很多学者对广告标语的研究颇有兴趣,有学者从应用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对广告标语中的人称指示语进行了研究,但是几乎找不到从元话语的角度来研究广告标语的文章。因此,该研究尝试应用元话语理论来对广告标语中的人称指示语进行分析,所选取的510条广告标语均来自网站。对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指示语分别进行统计,然后应用元话语中的自我提及语和涉入语来对其中的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指示语进行具体分析。研究结果发现第二人称指示语出现的频率最高,其次是第一人称指示语,而第三人称指示语出现的频率远远低于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指示语。同时,在具体语境中,包括听话人的we(inclusive)被划分为涉入语,而自我提及语的I也可能充当涉入语的作用。因此,研究认为元话语的划分离不开其所处的具体语境,这对理解和翻译含人称指示语的广告语有着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3.
人称指示语是语用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保险营销员在进行推销时使用的第一人称指示语有一定特点,对第一人称指示语的使用除了有一些常规用法之外,还有一些非常规用法,主要表现在:1.第一人称单数指称听话人;2.第一人称单数泛指一部分人;3.第一人称复数指称第一人称单数。这几种非常规用法是对礼貌原则的遵循。  相似文献   

4.
"指示语"是语用学的基本问题,但是英汉对比的成果很少.本文借助语用学的"人称指示语"理论,结合功能语言学的相关研究成果,系统研究了荚汉语言的第一人称指示语.单数形式适用在不同的语体上.第一人称指示语的复数形式的语义基本相同,主要的分歧存在于排斥听话人的用法上:英语的"we"是代表皇权的"we",体现了说话人的崇高地位,为皇室成员专用;汉语的"我们"则将说话入的身份地位下移,旨在暗示说话人自己是微不足道的,体现了汉民族集体主义的观念、以谦逊为英的风格.在排斥听说双方的用法上,英语用"we"代替第三者,锸汉语往往用名词短语替代.  相似文献   

5.
该研究在教师课堂话语中人称指示语的重要性基础上,与Brown和Levinson的面子理论以及Leech的礼貌原则相联系,分析了英语教师课堂话语中使用第一人称指示语、第二人称指示语和第三人称指示语的语用策略。  相似文献   

6.
梅晓英 《海外英语》2014,(17):263-264
该研究在教师课堂话语中人称指示语的重要性基础上,与Brown和Levinson的面子理论以及Leech的礼貌原则相联系,分析了英语教师课堂话语中使用第一人称指示语、第二人称指示语和第三人称指示语的语用策略。  相似文献   

7.
第一人称指示语的语用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第一人称指示语是语用学中指示语部分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不能单从语义学的角度来衡量其真假值 ,因为人称指示语的使用反映了说话者借助语境 ,对语言编码赋予某种特定的含义指向。探讨第一人称指示语的语用内涵可帮助听者弄懂说者所要传达的弦外之音 ,从而帮助大家更好地生成和理解话语。  相似文献   

8.
英汉第一人称指示语复数的语用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称理论的语用学转向,为人称指示语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人称指示语虽然属于语言中比较封闭的系统,但其标记性用法会产生许多不同的语用功能。文章从语用的角度,对第一人称指示语复数we(我们)的标记性用法产生的语用功能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赵鑫 《海外英语》2016,(4):227-228
2015年网络新词"本宝宝"和随着国产宫廷剧《甄嬛传》的热播而兴起的"本宫""臣妾"逐渐取代第一人称指示语,广泛流行在社交语境中。文章借助语用学相关理论分析并解释了网络语言第一人称指示语童稚化与成熟化的动因及其语用理据,结果发现:网络语言第一人称指示语的童稚化与成熟化,反映了社交中人们的情绪变化,折射出成人世界中部分人群的规避成长和孩童世界里部分儿童向往成熟的矛盾;同时二者可以满足当代社交话语中第一人称指示语的多样性需求并且丰富指示语的体系,其语用理据在于语用移情和离情。文章的结论为今后的网络语言指示语的研究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王玉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12):161-162,166
本文对第一人称代词在英汉两种文化背景下的经济管理学术论文中的使用频率及其语篇功能进行了定量、定性相结合的实证研究,旨在发现在学术论文中,中国学者构建的作者身份与西方学者有何异同。对两个自建语料库中第一人称代词的使用频率及其语篇功能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汉语学术论文在第一人称使用上与英语学术论文存在较大差异:(1)尽管汉语学术论文语料库中出现了为数不少的第一人称,但均为复数形式;(2)中国学者更倾向于在权威力较弱的语篇功能上使用第一人称;(3)中国学者尽量避免在权威力较高的语篇功能上使用第一人称。这些差异表明,中国学者在学术语篇中构建的作者身份要弱于西方学者。中国学者倾向于把自己的观点"集体化",模糊自我和别人的界限,这种现象可能出于中国集体主义文化的影响和中国人的"他人关系倾向"。  相似文献   

11.
人称代词是代词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语言中较为特殊的词类,其特点在于:人称代词没有实体意义,在与客观物质世界的关系中没有一个统一的指称对象,它的具体指称总是寄寓在言语行为进行的具体语境中或连贯性话语之中,它在言语中的作用是指示功能和照应功能,第一,第二人称代词主要行使指示功能,而第三人称则主要行使内照应功能。  相似文献   

12.
采用科学的计量统计方法,对《红楼梦》(前80回)、《儿女英雄传》及《正红旗下》第三人称代词进行定性定量考察,从而得出1750—1950年这两百年间第三人称代词的发展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13.
汉语限定成分的语用属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有些学者相信汉语里明确存在限定词,本文通过对所谓限定词共现现象的考察,论述了句法解释的困难,进一步指出有两个明显倾向值得注意:一是人称代词总是居于另外的限定成分之前;二是人称代词总是负载着某种语用意义。从这个发现可以得出一个一致的解释,就是该人称代词表示了说话人移情的方向——说话人把自己认同于该人称代词所代表的那个人的说话/认识立场。与此同时,人称代词后面的指示性成分、无定性成分也常常以体现主观性意义为主要功能。本文的结论是,汉语里类似于限定词的语法成分,往往是为语用目的而使用的。  相似文献   

14.
临海方言属于吴语台州片,人称代词系统较为复杂,口语中包含兰身人称代词12个,话题人称代词6个;并且临海方言第一人称人称代词复数形式基本不区分排除式和包括式,其复数标记“侬”来源于“人”义语素,而其他适用于三身人称代词的复数标记则与表大量的量词成分有关。  相似文献   

15.
一些动词在进入"第1人称+V+了2"格式后,可以零语境或依托语境表达行为将然,本文概括了此类动词的特点,并揭示了该类动词进入将然义"第1人称+V+了2"格式后所表现出的共通的意象图式。就"第1人称+V+了2"格式整体的将然意义,文章分别从听话人语义解读、说话人语义建构两个立场进行了分析,并阐释了该格式"近时将来"、"意志将来"的将来时特征。  相似文献   

16.
人称代词是方言语法研究中重要的一部分,各地人称代词的语音特征、构词形式、意义及其语法功能很大程度上能反映一种方言的面貌。与普通话相比较,昔阳方言的第一、第二、第三人称代词,除了有与普通话相同或相似的形式外,还具有普通话所没有的其他人称代词,这些人称代词除具有一般的指代作用外还具有一定的心理情感因素。  相似文献   

17.
贺州桂岭本地话人称代词的数格和领格有着鲜明的族群特征。第一人称代词"侬"和表复数形式的"啦",在句子结构"人称代词+啦+名词+谓词"中受语境约束,语境决定了"侬"的单复数和"啦"的位移方向,也规约着相关语句的意义理解。  相似文献   

18.
英语公益广告语篇中人称与语气的人际意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Halliday系统功能语法为框架,从语气与人称两方面对公益广告语篇进行了人际意义分析。研究发现,公益广告旨在提供重大社会问题的信息给读者和劝说读者采取积极行动。提供信息这一言语角色主要由陈述句实现,其中省略性陈述句的使用表明广告主试图与读者建立一种亲密、轻松、随意的交流氛围以拉近和读者的心理距离;劝说读者采取积极行动这一言语角色主要由祈使句实现,祈使句的频繁使用表明广告主比读者享有更高的权势地位;包容性第一人称代词的使用使广告主在与读者建立亲密与一致性同时,施加义务与表达意愿;第二人称代词的使用有助于广告主与读者进行交流。  相似文献   

19.
福安方言指示代词内部存在齐整的语音对应关系,主要有近指代词和远指代词间的声母对应、方位指代词和人或物指代词间的声调对应以及方位指代词和程度指示代词间的韵母对应三种形式。这种语音对应是属于音变构词现象。  相似文献   

20.
现代汉语虚指的“他”的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他”在现代汉语中有一种虚指用法,它出现在动词后,但既无指代作用,又不是动词的宾语,同常见的作第三人称代词和旁指代词“他”的用法很不相同。通过对“他”的主要用法的历时考察,我们看到,虚指的“他”在唐代产生,它与第三人称代词“他”都是由旁指代词“他”演变而来。“他”的虚化来自于两方面原因。一是由于“他”原本是旁指代词,就词汇意义而言,旁指代词本身有淡化作用;二是由于唐代“他+N”结构的影响,因为后面N的存在,使“他”在表意上成为一个可以忽略的成分,在结构上成为一个悬空成分。在这两方面的作用下“他”开始虚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