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刘淮保 《儿童音乐》2012,(11):70-72
花瑶音乐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特点鲜明,它包括花瑶山歌、婚俗音乐、宗教音乐等,它们各具特色。花瑶山歌中的呜哇山歌最为典型,于2008年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发[2008]19号】。笔者在2012年邵阳市的人大政协两会期间,以政协委员的身份向两会递交了题案,阐述了花瑶音乐走进中小学音乐课堂的重要性和时代意义,与当地相关部门进行了多次交涉,着重阐明了花瑶音乐能走进当地中小学音乐课堂的紧迫性,并得到了各界人士的认可。悠久而灿烂的花瑶音乐文化如何传承和发展?经过多年对花瑶音乐文化的研究,笔者认为,花瑶音乐走进当地中小学音乐课堂是最好的传承平台。  相似文献   

2.
花瑶的传统民俗原本是花瑶人生存与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民俗中表现出来的音乐文化是花瑶人精神生活的集中体现,它滋养与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花瑶的婚礼有着鲜明的地域文化色彩,独具魅力.以现代背景下的湘西南虎形山崇木凼村花瑶村寨为例,对花瑶新人婚礼的实录,来窥见花瑶民间礼俗仪式音乐生存的某些境况.  相似文献   

3.
明清两代,中央政府在治理湖南少数民族地区时,逐渐调整控制与管理方式。到清中期,开始强化儒学教育、鼓励少数民族参与科举考试,有效地增强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民族融合与政治认同。以花瑶地区为例,从明清史志资料以及实地调研所收集到的诸多一手资料中可以看到,随着明清两代中央政府治理花瑶地区的策略转变,使得儒家文化极为深远地影响到了花瑶民族的政治、族群与文化。  相似文献   

4.
花瑶民俗文化的特点与幼儿园生活体验课程特征的内在逻辑构成了有效整合的联系点。文章主要阐述如何构建贴近幼儿生活、注重幼儿体验、凸显花瑶特色、促进幼儿发展与传承花瑶文化的幼儿园生活体验课程。  相似文献   

5.
刘淮保 《儿童音乐》2016,(12):57-59
花瑶人民居住的地方山高谷深,重峦叠嶂,交通较为闭塞,生活的圈子狭小.他们以农耕和狩猎经济为主,文化生活比较贫乏.瑶民们为了自娱自乐,经常以唱情歌、对山歌的形式,在田野里、山岗上自我愉悦,于是形成了花瑶民歌.可以说,花瑶人田耕狩猎的生存方式,为其民歌的产生极其音乐形态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花瑶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也有自己的节日,叫做"讨僚皈"."讨僚皈"是花瑶地区一年中规模最大,也是最隆重的民族节日.人们在忙完农活以后的七月,聚在一块儿,询问人丁,商议农事,聊天,喝酒,唱歌跳舞是必不可少的,以歌会友、以歌谈情是他们沟通、表达情感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千百年来,"花瑶"音乐文化始终贯穿于人们的生活与劳作之中,它忠实的承载着花瑶人民的历史和文化,"花瑶"民歌有着独特的音乐语言、独特的艺术形态,"花瑶"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其民歌种类与体裁繁多,在诸多少数民族中深具代表性与典型性.具有极高的人文历史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6.
花瑶山歌不但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而且在花瑶生活中具有独特的实用功能。作者深入花瑶唯一聚居地湖南省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进行实地调查,并考证了相关历史典籍,特撰本文,对花瑶山歌在花瑶婚俗中的特殊功用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花瑶民歌是花瑶人民在长期劳动和社会生活中集体创造的,是他们现实生活的生动写照,花瑶人的田耕狩猎的生存方式和积极乐观的心性,为其多彩的民歌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这些民歌在传咏过程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进而形成花瑶独特的音乐风格,其特征在求爱、婚娶(嫁)等方面表现得尤为鲜明.  相似文献   

8.
花瑶挑花文化传承与保护正面临着经费缺乏、后继乏人、市场冲击等困难,处于濒危状态。要解决这系列问题,需要广泛筹集资金,建立保护基地,营造良好环境,着力培养传承人,成立专门研究机构,研究开发新产品,实行商品化生产,市场化运作,不断提高花瑶挑花人的经济收入,充分调动花瑶人传承与保护该文化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9.
花瑶挑花艺术在其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中,因受到民族传统习俗、自然环境及时代变迁带来的审美观念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其功能特征、制作工艺、造型观念与主题内容等都在不断的发展演变,这种演变经过一定时间的积淀形成艺术风格的流变.花瑶挑花艺术风格的流变是传统民族习俗与自然环境、时代意识相互融合的过程,是优秀传统民族民间美术传承与发展的缩影.  相似文献   

10.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民族融合速度随之加快,作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的花瑶挑花,它赖以传承的社会人文环境也随之遭到了明显破坏。对挑花艺术本身的保护很重要,但保护其赖以存在的社会人文环境则更重要,人文环境是花瑶挑花生存母体,保持花瑶的社会人文环境的整体性和连贯性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丧葬是人类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人类物质和精神两大文明的表现之一,并随之发展不断变迁。因地域和文化的差异,各族群或民族的丧葬文化的表现形式不尽相同。生活在我国喜马拉雅山地的西藏错那县门巴族的丧葬文化,就非常有其地方与文化特色。基于当地社会历史调查,认为高原山地环境、历史上独具特色的复合社会形态和佛本并举的宗教模式等因素综合作用,形成了具有喜马拉雅山地特色的丧葬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2.
张勇 《铜仁学院学报》2006,8(3):20-24,41
本文试图从零星的考古学、民族学、人类学、历史学、民俗学资料中理清黔东(贵州省铜仁地区)丧葬习俗的脉络,并对有关习俗进行论证。本文还试图简单分析黔东的丧葬习俗及其延续——家族祭祀中存在的祖先崇拜观念。  相似文献   

13.
由于地理环境较为偏僻封闭,毕节市七星关区汉族的丧葬仪式保存得相对完整。仪式中的唱本在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方面具有明显的地域色彩。其中“拜忏”环节的唱本,主要以死者媳妇为主要训诫对象,颂扬父母养育子女的艰辛,倡导报答父母养育之恩。以因果报应为保障,期望实现家庭和谐、老有所养等愿望诉求。唱本语言俚俗,使用较多修辞手法,情感抒发较为直白。  相似文献   

14.
中国布朗族是世居云南的少数民族,布朗族以自己的生存、发展形成了独特优良的民族传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其中丧葬习俗是这座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布朗族和汉族由于生活习惯、宗教信仰不同,丧葬习俗也就有了不同。  相似文献   

15.
海马舞是北盘江流域彝族传统丧葬仪式中,丧家女婿或女婿家请来的男性表演的舞蹈。关于海马舞的源起有戈阿楼说和孟获渡江说;海马舞是彝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传承的丧葬祭祀舞蹈,是祖先迁徙、征战和民俗生活的集中表现。  相似文献   

16.
对死亡观念的认识成为许多民族丧葬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本文试就白族支系怒江勒墨人丧葬习俗仪式及其中表现的死亡观作粗略探析,以求揭示勒墨人丧葬习俗的特征及其影响,分析勒墨人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变化及勒墨人先民对死亡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7.
宁明县是壮族先民——骆越人最早活动的地域之一,现已形成的婚丧习俗及鬼神崇拜亦有其原始文化潜因,探究这个潜因以利于开发这些民俗文化的审美价值;同时,对其从美学、人类学和民俗学方面加以理论上的分析,也有助于壮族审美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8.
以史志文献对溆浦蛮夷的记载和该县发掘的考古材料、宗教祭祀与丧葬等习俗文化 ,以及对苗族田、吴、向、张、杨等姓的苗语称谓 ,论证了溆浦县地的蛮夷为崇拜盘瓠的五溪蛮的一部分 ,即《风俗通义》所载的那个蛮夷 ,属苗族中的红苗支系  相似文献   

19.
壮族是我国南部一支古老的族群,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而丧葬礼仪更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在与其他族群互动过程中显现出来的夫妻绝义仪式行动,它往往被赋予多重的文化内涵与社会意蕴,夫妻之间失去伴侣后的心中苦闷以及对未来的恐惧,构成了人类永恒的精神信仰。  相似文献   

20.
《穆斯林的葬礼》是一部努力并成功开掘回族文化心理的长篇小说。本文拟采取文化人类学关于族群认同的理论概念,从语言文字、饮食习俗、建筑服饰、婚丧仪式、节日以及心理结构六个方面来具体分析文中高扬的回族自觉的族群认同意识和深刻的历史记忆,揭示回族作为一个散居群体能够在中华大地顽强生存并壮大的内在驱动力。在现代化的语境中,回族族群认同的高扬对其他族群的发展是一个有益的昭示与启迪。尽管如此,其未来的健康成长距离文化自觉还有一段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