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三十字治校方针略说开鲁县一中校长于国林“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从严治校,严谨治教,职责加激励,争第一意识”,这三十字治校方针是我校以实事求是的精神,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治校方案,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这三十字的治校方针的含义如下。一、牢牢把握社会主...  相似文献   

2.
在封建社会里,人们最怕说“死”,凡说话、著文遇到“死”字总要换用别的话来表述,采用一种“避讳”(或日“讳饰”)的修辞手法,因而就有;山陵崩”、“捐馆舍”、 “驾鹤”、“骑鲸”、“仙逝”、“老了”、“上西天”、“寿终正寝”等上百种说法.其中大部分是因为怕冒犯封建统治者的忌讳而这样说的.  相似文献   

3.
在文言文中,"而"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虚词,一般的看法是把它分为四种用法,即顺接连词、转接连词。表并列关系、作状语的标志。不少初学者对"而"字的用法很难把握。在阅读解题过程中,稍有  相似文献   

4.
字词典中书卷字的今音误注现象,从音节方面看,情况多种多样;在一部辞书之中,误注常可导致历史来源相同的今音形成正误对立或误误对立的歧异局面;联系多部辞书看,误注常可导致一字之音因书而异,形成正误歧异或误误歧异的格局。  相似文献   

5.
利用汉字字形的特点,或拼或拆,或离或合,用以撰联制谜、写诗作文,或者用以表达不愿说、不便说的意思,使话说得婉转,增强趣味性,这就是析字的修辞手法。这种析字修辞手法运用得恰到好处,能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以至令人拍案叫绝,叹为观止。  相似文献   

6.
"析字"例说     
《三国演义》第九回写道,“是夜有数十小儿于郊外作歌,风吹歌声入(董卓)帐。歌曰:‘千里草,何青青!十日上,不得生!’歌声悲切。”毛宗岗父子评注道;“‘千里草’乃‘董’字;‘十日上’乃‘卓’字;‘不生’者,言死也。”这首童谣运用了析字这一修辞手法,隐蔽地,然而又是无比强烈地表达了人民切齿痛恨董卓的心情,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当时董卓暴政弄得天怒人怨的历史场景。析字是指对文学形体加以离合、增损或只假借字形的一种修辞手法。它可以用来表达不便直说的思想内容,也可以使说话婉转,增强趣味性,从而使人有耳目一新之感。析字常用在对联中…  相似文献   

7.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书面语言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它可以帮助文字精密正确地记录语言,是书面语言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正如郭沫若先生所说:“标点之于言文有同等的重要,甚至有时还在其上.”标点运用得巧妙,不仅能起到准确表情达意的作用,而且还能发挥其特有的修辞功能,创设出别具情趣的艺术意境,具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妙处,是文章中的无声英雄.鲁迅先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文学大师,他的作品标点符号运用得非常巧妙,具有极强的艺术魅力.下面笔者略举数例,与大家一起来欣赏鲁迅先生那高超的标点艺术.  相似文献   

8.
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为我们留下了一份极为丰富和极为宝贵的文化遗产。他一生著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三册,共三十三篇;散文诗集《野草》和回忆散文《朝花夕拾》二册,共三十三篇;杂文集十六册,六百五十多篇。此外,还有书信、日记、文史专著、辑录、校勘和翻译四十多种。对卷帙浩繁的鲁迅著作,初学者感到头绪较多,不易下手。为了便于初学者学习时查考,我们按《鲁迅全集》(一九五六年出版的十卷本)内容顺序,对鲁迅杂文、小说、散文,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9.
觳■(hú sù壶速):通作觳觫,恐惧颤抖的样子。语出《孟子·梁惠王上》:“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原是形容牛的恐惧状况的,后因以“觳觫”代牛。如黄庭坚《题竹石牧牛》诗云:“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老觳觫”即老牛。鲁迅《坟·娜拉走后怎样》:“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壮剧;  相似文献   

10.
易本烺是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的学者,其学术主要表现在对"小学"的研究,《字辨证篆》是他文字学研究的力作。他发展了传统《说文》学的研究,他以《说文》为本,重在研究汉字在隶变以后的应用情况。他在《字辨证篆》一书中较为全面而详细地描述了汉字隶变以后的种种发展变化,同时他还指出汉字隶变以后各种误用现象和汉字书写形势的变化源流,在一定程度上对汉字隶变的规律作了表述。  相似文献   

11.
好太王碑重新发现以后,一百三十多年来出现了许多种释文,其中荣禧、金毓黻、杨伯馨对碑文缺损部分进行了补释。特别是第三面首行的文字补释,有的学者不屑一顾,有的学者则认为是“自作聪明的”、“使人受骗的”释文。根据学者们的记录及相关资料考证,我认为这三位学者的补释文字应该是有所本的,那就是亓丹山的拓本和王志修的诗文。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毛泽东十分爱渎鲁迅的著作。还在延安时期,1938年1月12日,他给当时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任主任教员的艾思奇写过一封信。他写道,“我没有《鲁迅全集》,有几个零的,《朝华夕拾》也在内,遍寻都不见了。”这说明在写此信之前,毛泽东已经读过一些鲁迅的著作,但限于当时的客观环境,他还没能系统地读到鲁迅的著作。  相似文献   

13.
鲁迅先生自一九○六年弃医从文,至一九三六年十月在上海逝世,三十多年间投身文学事业,留下大量的精神财富。到目前为止整理出来的鲁迅先生著作总字数(不包括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疑问代词"谁"字为着眼点,简略叙述了"谁"的基本用法及其可以充当的句子成分,集中讨论了"谁"的反问、任指、虚指、宾语前置、组合短语等五种特殊的用法情况。  相似文献   

15.
一、“站”出尴尬《祝福》中,在“我”回鲁镇见到各方面变化得最厉害的祥林嫂时写道:我就站住,豫备她来讨钱。可是,竟然出乎意料之外,祥林嫂仅仅问了一句“正要问你一件事”。于是,“我”只得“诧异的站着”。如果说,前一个“站”表现出“我”相信自己能够自如应付的镇静和从容,那么,后一个“站”则流露出“我”始料不及的慌乱和尴尬。面对着正处于穷途末路的祥林嫂的急切提问,“我”一边含糊其辞地回答“说不清”,一边乘机匆匆逃离。由此,祥林嫂的尴尬提问,“我”的尴尬心态和尴尬举动,都高度浓缩在一个“站”字里面,给读者留下咀嚼和回味…  相似文献   

16.
介词“在”除了表时间、处所的一般用法外,还可以用在人物名词或人称代词之前,组成介词结构,表人物。这是介词“在”的一种特殊用法,常被人忽视。在《辞海》、《词诠》、《现代汉语词典》、《新华词典》等一些词典中也都没有谈到。笔者就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碰到的二十余例(主要在现代文,文言文中间或也有)简释如下:  相似文献   

17.
什么是通货紧缩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截然相反的一种经济现象。一般情况下,通货膨胀表现为物价的普遍上涨;而通货紧缩表现为大多数商品和劳务价格的普遍下跌。比如从有关部门公布的物价走势看,我国商品零售物价已经连续十几个月负增长,1998年8月份为-...  相似文献   

18.
字说字话     
夫对天说:我总(zong)算盼(pan) 到了出头之(zhi)日。冤对兔说:我总算找(zhao)到了一个窝儿(wor)。 1对7说:站(zhan)直(zhi)了,别(bie)见人就点头哈(ha)腰(yao)的,多丢(diu)人呀!  相似文献   

19.
在鲁迅留下来的丰富的文学宝库中,诗只占着比例很小的一部分。然而翻开这为数不多的诗篇,只见一个奋袂向前、勇猛进击的伟大的文化革命先驱的身影如此鲜明地跃然纸上,激励鼓舞着人们一起前行。鲁迅的诗歌是我国诗史上无比珍异的瑰宝。这里选鲁迅两首诗歌试作浅析,不当之处,请同志们指正。  相似文献   

20.
说字     
当代中国人,名字合一,一般来说只有一个正式的称谓。不过,我们对字这一称呼符号并不陌生,因为很多历史名人,名与字同样留传百世。如孔丘字仲尼,几乎无人不知;秦末农民起义首领之一陈胜,因为《史记》中的《陈涉世家》一篇,其字陈涉也因此留传下来。关于字的产生,众说不一。笔者以为,这或许与巫术迷信有关。周朝时期,社会生产力低下,文明程度不高,人们敬重神明,相信巫术。其中一种巫术,在世界许多民族的蒙昧时代都曾流行过,有的落后民族至今仍保留着对它的信服。这种巫术告诉人们,名与人的肉体有一种超自然的联系。具体地说,当有人诅咒另一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