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受国际国内复杂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分析导致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原因,积极预防、妥善处置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对于维护高校和社会稳定,构建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张砚清 《科技风》2013,(14):204-205
近年来,各地高校群体性事件不断发生,不仅影响到正常的教学秩序,还给校园与社会稳定带来较大隐患和负面影响。有效预防、妥善处置高校群体性事件,对于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维护高校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大学生群体事件的特点与诱因出发,分析总结出应对群体事件的预防机制和处置办法。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新媒体的广泛应用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是对高校群体性事件的防控带来了新的挑战。新媒体的个性化、匿名性、即时性、互动性等特征与群体性事件被传播的信息需求相一致。新媒体所蕴含的反权威性和对民主文明的诉求也使它们成为了高校群体性事件的催化剂。高校可以从加强高校师生的新媒体素养教育、主动搭建新媒体学生工作平台和培养高校里的"意见领袖"等方面进行防控和应对,共同营造和谐健康的校园环境。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新媒体的广泛应用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是对高校群体性事件的防控带来了新的挑战。新媒体的个性化、匿名性、即时性、互动性等特征与群体性事件被传播的信息需求相一致。新媒体所蕴含的反权威性和对民主文明的诉求也使它们成为了高校群体性事件的催化剂。高校可以从加强高校师生的新媒体素养教育、主动搭建新媒体学生工作平台和培养高校里的“意见领袖”等方面进行防控和应对,共同营造和谐健康的校园环境。  相似文献   

5.
王昭  耿赛  王福东 《科教文汇》2015,(4):131-132
目的:探讨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舆论环境与大学生关注倾向。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以新浪新闻、网易新闻为调查对象,由5名研究人员共同确定符合定义的事件。在大连市某高校随机抽取32名大学生进行团体实测,完成《网络群体性事件调查问卷》。结果:网络群体性事件中负性事件共42件,占60.9%;50%及以上人数了解的事件共36件,其中负性事件24件,占66.67%。结论:网络媒体更倾向于报道负性网络群体性事件;大学生对不同性质事件熟悉度不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舆论环境与大学生关注倾向。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以新浪新闻、网易新闻为调查对象,由5名研究人员共同确定符合定义的事件。在大连市某高校随机抽取32名大学生进行团体实测,完成《网络群体性事件调查问卷》。结果:网络群体性事件中负性事件共42件,占60.9%;50%及以上人数了解的事件共36件,其中负性事件24件,占66.67%。结论:网络媒体更倾向于报道负性网络群体性事件;大学生对不同性质事件熟悉度不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网络时代环境下,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与网络舆情联系紧密。正确把握网络舆情在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发动、发展、消弭中的影响,及时防范网络不良舆情快速扩散和演化。高校应从思想上重视网络舆情,采取事前、网上、网下相结合的干预机制,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理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  相似文献   

8.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概念辨析及指标设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国内外文献综述基础上,以活动空间、诱发平台、社会影响指数为变量,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概念进行界定和辨析,并设定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衡量指标、诱因敏感度等级以及舆情的演化模型和数据库,为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对学校教学、工作、学习及生活秩序造成了很大影响,对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研究显的尤为重要与迫切。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群体基本以“95后”为主体,大家大多以自我为中心,对关乎自己的各项评选活动都十分关注,此类活动极易诱发学生群体性事件,本文从评比活动类型出发,主要论述发生此类群体事件后的处置方法。  相似文献   

10.
当前高校的扩招和高等教育改革产生了一系列涉及学生利益的问题,这些问题一旦在网上发布、传播,就极容易引起大学生的关注和共鸣,甚至通过网络和短信进行联络、组织和策划,从而引发群体性的罢餐、罢课、静坐等高校群体性事件。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网络也成为了高校教学、科研及管理中必不可缺的部分。越来越多的学生通过网络渠道发表评论、表达诉求乃至组织行动,这对高校的和谐发展和社会稳定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深入剖析高校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成因,探索其相应的应对措施,保障学校学生的人身安全和学校教学秩序的顺利进行是肩负在每一位思想政治教育者身上的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