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教学目的】 通过品味语言,培养学生创新阅读能力和听说能力。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联想和想像能力,曲折地表现生活的能力。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从品味语言入手,理解作品深刻的内涵和思想感情。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学定向 (出示小黑板,学生诵读 )。    题西林壁    苏 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激疑:这首诗给我们什么启示 ?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明确:多角度、多侧面地看待事物。   交代本节课的教学目的:通过品味语言培养学…  相似文献   

2.
【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识记 :矛盾特殊性的含义 ;理解 :各举一例 ,说明矛盾特殊性是区别不同事物、区分事物发展不同阶段的根据 ;运用 :具体说明中学各门功课研究的矛盾各有什么特点。【教学重点】 矛盾特殊性的三个表现【教学难点】 矛盾特殊性的第二个表现【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谈话法、启发式、讲练结合【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设想】1 渗透语文、历史、音乐等学科的知识 ,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2 精心设置疑问 ,让学生根据事例得出结论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思辨能力。【教学过程】切入课题 :伴随着欢快…  相似文献   

3.
【出处】这清丽明媚的艳阳天,梨花如雪飘飞,柳条密密如烟。想靠着黄莺和燕子将春天留住,无奈习习的东风只相信杜鹃鸟。)【哲理链接】事物的发展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即使原是美好的事物也会走向其反面。因为任何事物自身都包含着它的否定方面,事物的发展就是通过不断地否定自身来发展自己。  相似文献   

4.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内外因的含义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不同作用,培养和提高学生全面认识事物的辩证思维能力,并利用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内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不同作用。【教学难点】外因是否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教学模式】启发式教学法、情境式教学法。【教具安排】投影仪、幻灯片。【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巧引古诗,切入课题(投影1)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唐 杜枚《赤壁》)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  相似文献   

5.
中小学教学研究【指导思想】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疑为主轴、动为主线。【教学程序】教定向导疑←→设问导疑←→点拨寻思←→拓展导创学自学生疑←→探究质疑←→合作解疑←→实践创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深刻理解电功率是表示电流做功的快慢,知道电功率的单位是W。会用电功率的公式P=W/t=UI进行简单的计算。掌握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意义。过程和方法:观察体验灯的亮度由实际功率决定。学会通过阅读、分析、观察、推理进行学习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使学生懂得科学就在我们身边;渗透“从生活走…  相似文献   

6.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原理和规律的含义,使学生基本掌握归纳和演绎的推理方法。【教学重点】规律的含义是如何得出的?【教学难点】规律含义。【教学模式】艺术性情境式教学模式。【教学用具】VCD机、投影仪。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播放V...  相似文献   

7.
【夺魁实况】1998年江苏省南通市某县中考阅卷室阅卷着师发现这篇《我关心这堵墙》,情不自禁拍案叫绝,经阅卷组长审定,评39分(满分40分)。【作文题目】同学们,你平时关心的人和事物一定很多  相似文献   

8.
<正>有一大虫,欲向野中觅食,见一刺猬仰卧,谓是肉脔,欲衔之。忽被猬卷着鼻,惊走,不知休也,直至山中,困乏而眠。刺猬乃放鼻而走。大虫醒,甚欢喜,行至橡树下,低头见橡斗,乃侧身语云“:旦来遭见贤尊,愿郎君且避道!”——选自《启新录》注释:【脔】切成块的肉。【橡斗】橡树的果实。【旦】早上。【贤尊】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相似文献   

9.
误区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所以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解析】唯物辩证法所讲的联系,是说整个世界是一个联系的有机整体,各个事物内部以及该事物同周围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相似文献   

10.
【源出】宋·唐庚《文录》所引唐人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语译】山中的僧人不懂得计算时间,一片树叶掉落,他就知道已进入秋天了。【理释】根据物候现象,而推知季节变化,这是人们认识自然界的常识。可用以比喻,凭借某些征兆,预测事物的变化和发展趋势,人们在事物的必然联系中,获得预见性。一叶落知天下秋@斑竹  相似文献   

11.
<正>【教学目标】1.观察刮大风时各种事物的不同表现形式。2.应用线条或色彩等表现风,在表现中丰富个人感受、想象力和创造力。3.养成平日观察周围环境的习惯。【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刮大风时周围的事物的变化,了解风的基本常识。难点:如何表现刮大风时周围的事物的特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老师今天为同学们带来了一段非常生动的小短片,短片里的主人公是一群可爱的小鸡——鸡小龙、鸡大胸、鸡丁等和两只黄鼠狼——胖乎乎和瘦高  相似文献   

12.
【教学目标】结合事例,理解分析与综合在认识事物过程中的重大作用,培养学生的分析与综合能力。识记创造性思维和合理想像在认识中起积极作用的一些事例。【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在认识事物中把分析与综合结合起来的自觉性。【教学难点】分析与综合必须相结合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一孔之见     
【拼音】yīkǒngzhījiàn【出处】"持①规②而非矩③,执准④而非绳⑤,通一孔,晓一理,而不知权衡⑥。"(汉·桓宽《盐铁论·相刺》)"反古之道,谓晓一孔之人,不知今王之新政可从。"(《礼记·中庸》)【注释】①持:拿着。②规:圆规。③非矩:否定曲尺。④准:水平仪。⑤非绳:否定墨线。⑥权衡:全面地比较衡量。  相似文献   

14.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教学过程】一、设疑导入,走近雷锋1.设疑、煽情:有一个人,他的名字叫"解放军",他的家在"中国",他做好事从来不留姓名,你知道"他"是谁吗?(生答)他就是"雷锋",一个深深印在我们脑海里的名字!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呼唤他吧!  相似文献   

15.
【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体会生活中处处充满规律。2.运用规律的特性,进行正确、合理的推理,体会运用规律的价值。3.初步渗透"符号化"意识,感悟数学思想方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规律图"感悟  相似文献   

16.
第一计瞒天过海【原文】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释文】防备得十分严密周全,往往容易松懈大意,司空见惯的事情就不会引起怀疑。阴计可用于阳事进程中,不是阳事之敌对面。至阴之术,可以为至阳之目的服务。【典故】  相似文献   

17.
一、说明文【定义】说明文即对人物、事物和事理进行说明的文章。【范例】请根据下面提供的材料,谈谈水的重要性。1.没有水地球上就没有生命。2.水几乎无处不在。  相似文献   

18.
一、重点单词 1.Surrounding【考纲释义】adj.周围的;附近的n.(复数)周围的事物(或情况);环境【备考实例】 The house is in beautiful A .surround B.surroundings  相似文献   

19.
<正>(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刘和珍等青年的爱国情怀2.体会作者爱憎分明的高标人格【教学重点】1.刘和珍等爱国青年的时代意义观照2.作者为正义呐喊的大无畏精神探析【教学难点】1.理解和探究文中有丰厚意蕴的语句2.探究鲁迅作品“忧愤深广”的特点【教学方法】点拨启发对话互动合作探究【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著名作家郁达夫说:“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有幸的是,  相似文献   

20.
陈霭生 《新读写》2012,(5):46-49
【探源】 出自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