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化和经济的关系文化,特别是观念形态的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文化是一个社会的灵魂,经济是文化的基础。特定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对文化的发展具有决定作用。同时,在一定意义上文化对经济也有决定作用,文化的发展会推动经济发展。文化也可能  相似文献   

2.
杨淇斯 《科教文汇》2012,(25):143-144
文化适应性是文学作品翻译中不可忽略的因素,不同地域、文化、民族风俗,在翻译文学作品时必须考虑文化适应性问题。它直接关系到文学作品翻译的质量。本文根据不同文化主题与文化适应性的关系,探讨文学作品翻译中增强文化适应性的技巧,期冀对相关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3.
邓璋琼 《内江科技》2009,30(4):50-50
图书馆的发展具有自身的规律,它与社会的经济、政治、学术文化等方面有着必然的联系。经济环境决定了当时当地不同的图书馆发展。反之,图书馆本身则因其所包含的特定文化内涵对社会产生反作用。本文主要讨论世界金融危机情况下,社会经济发展与图书馆发展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自然"观念的探寻以及揭示历史唯物主义中文化与自然线索的缺失,奥康纳以协作为介入点,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框架内将自然与文化的维度引入对劳动关系及协作模式的理解,指出协作模式是由技术、财产、权力、文化规范以及由此而展开的自然、生物、化学过程等四重因素共同决定,社会劳动与自然、文化之间存在着辩证的关系,并对环境史与资本主义本身发展逻辑的内在关联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5.
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现代地球科学技术正在深刻、全面地影响到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与人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哲学、军事等社会因素是地球科学技术形成发展的决定力量,地球科学技术对人类的物质文明繁荣、精神文明进步、社会生活现代化、社会结构变革等起着重大的促进作用,是人类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科学地认识“人地关系”,对于我们树立科学的地球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全球化是一个相对广泛的定义,它主要包括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以及文化全球化,这三者之间的有效联合,能够有效促进全球化整体进程的发展,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需要进行这三者关系的良好论证,这三个进程相互联系且相互作用,政治全球化间的辩证关系是决定文化全球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7.
石维琥 《科教文汇》2010,(20):92-92,94
众所周知,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好的作品以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真实地再现自然和社会中的各种场景,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反映社会的风尚,描写人们的精神面貌、内心世界以及他们的各种现实关系,使读者获得相关的历史和现实、社会和人生的知识,从而帮助读者认识生活、评价生活。结合近几年来高考作文的题型变化及实际教学情况,笔者认为很有必要针对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问题作一些探讨。本文针对去年高考全国卷Ⅱ的作文,提出一些不够成熟的应对办法,主要是从审题、立意、行文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8.
人类未来的冲突决不仅仅是政治、经济、文化的冲突 ,还可能发展到为争夺生态空间而大动干戈。如果说恐怖主义、霸权主义不会在短期内消失的话 ,那么全球性生态环境危机将会困扰人类更长时间。为了能在当前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缓解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 ,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文章将视角转向经济领域。首先从自然、社会和人本身三个层面深入分析了生态危机的内在本质 ;接着进一步从经济学与生态学的角度阐述了人的主体能动性的异化及其表现形式 ;最后提出了解决生态问题 ,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基础、根本方式和社会保证 ,试图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提供一种科学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9.
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如松  欧阳志云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2,27(3):337-345,403,404,254
人类社会是一类以人的行为为主导、自然环境为依托、资源流动为命脉、社会文化为经络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自然子系统是由水、土、气、生、矿及其间的相互关系来构成的人类赖以生存、繁衍的生存环境;经济子系统是指人类主动地为自身生存和发展组织有目的的生产、流通、消费、还原和调控活动;社会生态子系统是人的观念、体制及文化构成。这三个子系统是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的。三个子系统之间在时间、空间、数量、结构、秩序方面的生态耦合关系和相互作用机制决定了复合生态系统的发展与演替方向。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的核心是生态整合,通过结构整合和功能整合,协调三个子系统及其内部组分的关系,使三个子系统的耦合关系和谐有序,实现人类社会、经济与环境间复合生态关系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青海科技》2012,(6):67-68
【新闻背景】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我国传统翻译大多只停留在语言和文字层面,而较少考虑文化的因素,缺乏从政治、经济、社会等大的背景角度去通盘考虑,使翻译能够让读者尽可能熟悉读本的内容和风格,而丧失了某些语言上的特色。近年来随着文化作为跨国界交流的重要内容,引起了我国翻译者的高度重视,在我国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呈现出一种异化的趋势,采用摆脱原有语言规范的约束,同时保留原文内在的语言特色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使我国文学作品翻译工作取得更大进展。本文将主要分析我国文学作品翻译的异化趋势,并对文学作品翻译异化方法进行研究,希望能给予各位同行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文化"走出去"是目前中国最重要的文化发展战略之一,是中国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客观需要。翻译保质保量的文学作品并送出去,是文化"走出去"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之一。美国文学翻译家葛浩文翻译了五十多部中国现当代的文学作品,使中国的文学作品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认可,在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现时代的科学技术已波及政治、经济和军事等人类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并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产生深刻影响。相应地,也就形成了人-科技-社会-自然之间多层次的道德与利益关系,当这种道德与利益关系出现冲突时,就会引发出伦理问题。 当前,随着科技的日益壮盛,科技伦理问题层见叠出,从不同层面表现出来,科技人员的伦理责任问题也日渐突显。  相似文献   

14.
随着科学发展对人类社会影响的加剧,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的形成,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广度和深度的加强,科学与社会的互动、科学与文化的冲突、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的关系中存在许多亟待探讨的课题。本文按照科学系统论的观点,从科学和文化的关系的角度,探讨科学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5.
<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要实现这个伟大的梦想,不仅需要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复兴,更需要实现生态的复兴。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建设生态文明,全面实现生态复兴,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是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复兴的基础,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必要条件和重要构成。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  相似文献   

16.
生态型人工自然——和谐社会的人工自然形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人工自然是人类实践的产物,与人类社会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由于人工自然自身特性及外部原因,造成了其异化的不良后果。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为了克服人工自然其异化后果,应该发展生态型人工自然,并从政治环境、文化环境、法律环境对其发展提供保障,惟此才能促进和谐社会乃至和谐世界的建立。  相似文献   

17.
高等教育为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所制约,并为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服务,这是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近年来,我校遵循并运用这一规律,妥善处理教育与经济的关系,走出了一条符合国情、军情和校情的具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创造了一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滋生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并且深受绘画、诗词和文学的影响。正如西方一位历史学家所说的那样,中国的造园史就是一部中国史,集大成的中国园林正是当时艺术思潮、社会经济状况、政治变化的体现。中国以描写自然山河景色的为题材的山水画,号为中国文化的四绝之一[1]。从中国山水画与园林的发展关系、创作手法出发,从艺术的领域和角度对园林与中国山水画加以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9.
文化是产生于人类、依附于人类、作用于人类的魂魄,是一个民族历史的沉淀和累积.是现存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且对经济和政治产生重要的反作用。文化表现为人类与自然交往中习得的经验、技术与科学,表现为人伦交往中形成的习俗、习惯和制度,表现为交往媒介传达的知识、价值和意义等,包含了极为丰富的内涵与外延,具备无法比拟的感召力和生命力。  相似文献   

20.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教育活动的发生有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产和人口背景,并由此形成相应的关系属性。在诸种关系属性中,关于教育的生产属性、政治属性、经济属性和文化属性的论述颇丰,惟有对教育活动发生的人口背景与人口属性提及甚少。本文就教育活动发生的人口背景推知教育的人口属性,再从人口属性切人学前素质教育概念及其价值分析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