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闲话经济新闻记者的知识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传媒上的新闻是面向大众的,可是我们的经济新闻。特别是金融新闻,版面呆板,术语连篇的居多,只有专业人士和特别需要这类信息的受众才会接触,难有其他的接受者。国外的金融新闻稿件,大多是通俗易懂的,即使是高级报纸上的评论。一位读过国外这类新闻的作者写道:“笔者经常阅读国外报刊和通讯社的金融报道,感到他们的稿件一般都很少有行话术语。  相似文献   

2.
大众传媒上的新闻是面向大众的,可是我们的经济新闻,特别是金融新闻,版面呆板,术语连篇的居多,只有专业人士和特别需要这类信息的受众才会接触,难有其他的接受者.国外的金融新闻稿件,大多是通俗易懂的,即使是高级报纸上的评论.一位读过国外这类新闻的作者写道:"笔者经常阅读国外报刊和通讯社的金融报道,感到他们的稿件一般都很少有行话术语,有一般金融知识的普通读者都可以看懂."这与我们的知识结构不合理相关.  相似文献   

3.
更新经济新闻记者的知识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力丹 《今传媒》2005,(4):55-55
大众传媒上的新闻是面向大众的,可是我们的经济新闻,特别是金融新闻,版面呆板,术语连篇的居多,只有专业人士和特别需要这类信息的受众才会接触,难有其他的接受者。国外的金融新闻稿件,大多是通俗易懂的,即使是高级报纸上的评论。一位读过国外这类新闻的作者写道:“笔者经常阅读  相似文献   

4.
在金融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大背景下,许多银行加大了对金融新闻的重视力度,有的还建起了自己的写作队伍,以期通过给媒体提供新闻,在更大的范围内宣传本单位的业务和经营方式,从而树立其形象。但我们在编辑工作中发现,各银行部门的来稿存在一个共性的问题:在金融新闻写作上定位不准,造成稿件内容概念化。 应景式稿件。这类稿件往往根据银行部门的一些活动写成。例如,上街宣传反假币、哪家营业部又开张等等。 表扬式稿件。这类稿件往往是写优质服务方面  相似文献   

5.
写政工报道易空,写军事、科技报道易涩。涩在有些稿件满纸的技术性问题和术语,新闻不像新闻,论不像论,让一般读看着费劲,感到生涩难懂。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要从技术性中跳出来。  相似文献   

6.
江寅  解菊萍 《视听纵横》2004,(3):107-108
电视新闻编辑在工作中经常会碰到这样一种情况,在某一阶段稿件特别多,怎么用都用不完,而在另一阶段稿件又特别少,闹“稿荒”。这种现象在各级电视台都有不同程度地存在,如同旅游有旺季、淡季一样,电视新闻也有着旺季、淡季之分,真真切切地存在于我们的新闻实践当中。  相似文献   

7.
类别:新闻采写学编号──新闻的配套开发所谓的“配套式”是把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的配套。这是中国新闻工作者的一种创造。在国外的报纸上,新闻报道是有的,新闻评论也是有的。但是,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像我们的报纸上这样配套发表,则是很少的。这种配套的言论,有时是编期看到记者的稿件有一个重要的思想需要单独抽出来加以论述,故而配了一篇评论,与新闻报道同时发表;有时,这种评论则是由记者自己撰写的。运厅这种方式,一般是由于这样几个原因:(一)记者在报道中虽然说了一些话,但是觉得言犹未尽,有单独写一篇评论的必要;(二…  相似文献   

8.
新闻网站大多立足全国,面向世界。一般有一定的资金支持,它追求新闻全面和及时,在“广度”上大做文章。如新浪网面向全国招聘校园通讯员,负责报道所在大学的校园新闻,还在网站上建立“大学城”,由通讯员申请并负责稿件的采编发布,现在已经有近400家高校八驻大学城,大量的高校新闻讯息极大的提高了新浪网在高校师生中的知名度。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这些网站相比,高校新闻网在人员数量,技术实力,资金支持、特别是原创稿件的覆盖面方面很难与之抗衡。  相似文献   

9.
当了几年新闻编辑,处理过数以千计的稿件。有不少稿件的结构、句式,甚至词句都熟得不能再熟了:“上水平”、“登台阶”、“迈大步”,“新气象”、“新面貌”、“新局面”等等。如果我们把这类词汇密集式组合硬塞给读者,那关于改革的报道很难有什么新鲜感。印象:经济新闻写作中的“技穷”。但细一分析,这并非是一般意义上的词汇的贫乏。一般化的稿件,导语中列上几个数字,然后便是“新台阶”、“跃上新水平”,出现“新面貌”、“新格局”之类。汉字近义词、同义词毕竟有限,语言大师也难造出几个新词儿来。问题出在内容上。经济报道中多是大而全、小而全的稿子,记者  相似文献   

10.
读者之声     
我从《新闻与写作》中学到了不少新东西,稿件质量也有了提高,去年被新闻单位采用了30多篇稿件,还被评为县模范通讯员。在工作上、写材料上也都从中得到帮助。希望贵刊增加一些新的栏目和内容,特别是介  相似文献   

11.
文娱新闻中不乏批评稿件,但多是所谓的曝光,某某和女明星开房了,某某明星又离婚了。看这类稿件多了,业内都以为文娱新闻没有批评报道,只有捕风捉影的猜测。在这种氛围中,文娱新闻需要有建树的严肃批评,获得齐鲁新闻奖的《山东曲艺有三大遗憾》,就是这样一篇严肃的文娱批评新闻。  相似文献   

12.
做了近5年北京日报、北京晚报的特约记者,最深的体会就是,抓不出有价值的新闻,就上不了稿。我们区县记者站的主要任务是将自己所在地的政府要闻、经济大事、社会新闻等报道出去。我们的稿件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工作性强。北京日报、北京晚报改版前都为区县留有一块阵地,用来反映各区县政府的工作。两报改版后,强调稿件的新闻性时效性。纯工作性的稿件越来越难见报。怎么办呢?想来想去,唯一的出路只有报社变,我们自己也得变,总结起来就是在日常采写中注意用新闻的思路找新闻、用新闻的思路写新闻。 第一、用新闻的思路找新闻。…  相似文献   

13.
杨玲 《军事记者》2002,(11):49-49
选稿件,是新闻编辑的一项关键性工作。每天有不同类型的稿件大量地涌进编辑部。编辑要从众多的稿件中,选择出具有高质量的稿件。这对编辑人员来说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一、保证报纸质量编辑报纸需要稿件,就同打枪需要子弹一样,子弹上不了膛,枪就如同一根铁棍,发挥不了枪的作用。稿件选择得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报纸的质量。其中,主要有两方面因素决定了要保证报纸质量就必须对稿件进行选择。一方面是新闻事实多,版面有限,不可能都刊登。每天世界上发生的事中不少是新闻事实。报社每天要收到各种新闻和情报,集中到编辑部。这些…  相似文献   

14.
我认为立足农村金融,面向整个社会,是写活金融稿,尤其是提高地方报刊刊用率,扩大金融宣传的首要条件。在这个条件下,究竟如何写活农村金融稿件呢? 一、术语大众化。农村金融业务稿件,难免会有术语,但术语太多,有时会影响地方报刊、电台的命中率。有的稿件由于术语太多,编辑一时又搞不清楚,即使是好稿,为了保险起见也,有“割爱”的。要解决术语大众化问题,还要提高认识。有的同志认为,稿中术语多,才能显示出自己是內行涫?这是偏见。稿子中写几句术语是不需化力气的,真正有水平的,需要下功夫的是如何把枯燥无味的术语写得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因为这不仅要对术语有深刻的全面理解,还要有高超的语言艺术。  相似文献   

15.
记者肩负着为新闻传媒提供新闻稿件特别是优质新闻稿件的特殊任务,以满足报纸等媒体正常运转的需要。新闻记者每天都接触着大量的经济和社会现象,接触着许多崭新的领域。怎样才能在这个复杂多变的经挤社会中写出较好的新闻稿件?笔者认为,关键取决于新闻记者是否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16.
新闻稿件中百分比的运用,关键在于精确。只有精确,才能增强稿件的真实感和说服力。相反,如果百分比是虚假的,就会造成稿件失实,这种情况在我们晌新闻稿件中时有发生,应当引起我们特别是一些刚刚从事新闻写作的同志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各报日渐重视科技报道,或辟专栏,或出专版或专刊。在这些科技报道中,可以发现一种新的报道形式,引人注意,其突出的特征是有明显的实用性,故称其为实用型科技新闻。实用型科技新闻的涵义是.能够被实际使用并具有实际使用价值的科技新闻。实用型科技报道,无论是在体裁内容、主题的选择上,还是在写作手法上,都与一般的科技报道有明显的区别,具有自己的特点。这类新闻作品的出现,体现出20世纪末期科技新闻发生的崭新变化。特别是专业科技报和地、市、县报,其变化尤其明显。专业科技报和省以下报纸面向基层面向实际,因而更…  相似文献   

18.
文娱新闻中不乏批评稿件,但多黾所谓的曝光,某某和女明星开房了,某某明星又离婚了.看这类稿件多了,业内都以为文娱新闻没有批评报道,只有捕风捉影的猜测.在这种氛围中,文娱新闻需要有建树的严肃批评,获得齐鲁新闻奖的<山东曲艺有三大遗憾>,就是这样一篇严肃的文娱批评新闻.  相似文献   

19.
新闻文摘     
周恩来戏称自己是夜间“助理总编”吴冷西在《严师的教诲》一文中写过这样一段回忆:新华社是个新闻机关,工作随着地球24小时不停顿转动。许多重要稿件,经常需要到晚间甚至午夜以后才能定稿。而中央各部委的领导同志,一般这时都已经睡了,找他们商量问题就困难了。即便是中央领导同志,习惯夜间工作的只有毛主席、少奇同志和周总理。除了特别重要的事情必须向毛主席和少奇同志报告请示外,一般都找周总理,这逐渐地形成了惯例。我兼任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的领导工作后,中央领导同志中,同周总理的接触最多。从重要评论和重要新闻稿件的最后…  相似文献   

20.
发表新闻稿件,署上大名,属于常识.这是记者对读者忠诚,对文章负责的表现.也便于读者了解大作出自谁手,满足芸芸众生的好奇心.更可以增加文章的信任度,让人读了放心,知道这不是凭空乱造.所以,我们看到的新闻稿件一般都有“本报记者×××”或“通讯员×××”的标识,好像商品都有商标一样.令人奇怪的是,不知从何时起,冠冕堂皇的记者先生竟变得羞羞答答,像地下工作者似地在新闻稿件中用起了化名甚或匿名,留下“本报记者”四个字让你请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