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怵然为戎,视为止,行为迟.“怵然为戒”,高中课本未注解.“视为止,行为迟”,高中课本注解:“目光集中在一点,动作缓慢下来”.这里只是意译,对“为”字未加解释,使人容易误解它是句中助词,无实义.王力同志主编的《古代汉语》对这里的“为”的解释是:“为,  相似文献   

2.
陶渊明的诗《归园田居》中有“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句,诗中对“三十年”的解释,历来颇有争议,注解较多,我认为,这些注解都有不妥之处。所以,在此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供参考。 一.对“一去三十年”的注解举例 1.三年制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注为:“陶渊明自太元十八年(公元393年)初做江  相似文献   

3.
《两小儿辩日》一文,最后一句话是“孰为汝多知乎”。对其中的“为”字,课本注解的是“为,以为、认为”。(见修订本初中语文第一册注②)笔者认为,这样解释缺少根据,实属臆断,在此,“为”应看作“谓”的通假字,也就是现代汉语“说”的意思才较合适。理由如下: 第一,“为”释作“认为”使同一条注解中的翻译和解词互相矛盾: 注解中先把“孰为汝多知乎”翻译成“谁说你多智慧呢”,显而易见,这是把“为”翻译成“说”了。但随后又解释说:“为,以为、认为。”那么,这个“为”到底是应解释成“说”  相似文献   

4.
初级中学课本语文第六册廿三课《陈涉世家》一文中,对“死国可乎”一句中“死国”的注解是“为国事而死”,参阅以往初中课本以及其它资料,如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等较权威性的注解,都把这一句中的“国”字注解为“国事”,我认为这种解释是不妥当的,“国”字应该解释为“楚国”才比较  相似文献   

5.
查阅译本,大部分把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沙鸥翔集,锦鳞游泳”解释为“水上沙鸥时而飞翔,时而成群聚集栖止,水下美丽的鱼游来游去。”笔者认为此注解前半部分即“沙鸥翔集”的解释是正确的,而后半部分“锦鳞游泳”的解释就有些不尽准确。“锦鳞游泳”一句注解之误在于没有将“游泳”拆开来讲。原因有  相似文献   

6.
周掌胜 《语文知识》2000,(10):62-63
《赤壁之战》:“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高中课本注解“恶其能”:“嫉妒他的才能。恶,厌恶。”课本注者大概认为“厌恶他的才能”这种说法讲不通,故引申为“嫉妒”。殊不知“恶”字自古及今,均无嫉妒义。因而笔者认为这个注解欠妥。那么,“恶其能”的“恶”应作何解释呢?鄙意以为应解释为  相似文献   

7.
我对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智取生(?)纲》一课中几个注解(?)不同看法,特提出,供讨论。 1、巴到老都管在安慰众军汉的一段话中有:“你们不要怨怅,巴到东京时,我自赏你。”课文注解〔巴〕为“盼望”。“巴”可以解释为“盼望”,但这里如此解释就欠妥,因为“盼望到东京时”讲不通。因在课文的另一处也有:“只见两个虞候和老都管气喘急急,也巴到冈子上松树下坐了喘气。”但此处却注释为:〔巴到〕为“赶到”。其实这里的“巴”是“攀  相似文献   

8.
《五人墓碑记》中有一个句子:“谁为哀者?”课文没有注解,而《教参》中释为:“谁是哀痛的人?”我以为这种解释是不确切的。我们先看两个相仿的句子:  相似文献   

9.
赵爱兵 《学语文》2002,(2):7-17
中唐诗人刘禹锡的名作《陋室铭》,脍炙人口,历来为人们所传诵。其中“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一句,课本的注解,把“素琴”解释为“不加装饰的琴”。笔者认为这样解释欠妥,应该解释为“无弦之琴”。  相似文献   

10.
课文中表示假设的文言词注商周照明课文中有些表示假设关系的文言词,课本的注解值得商榷。现举例如下。《捕蛇者说》:“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课本将“向吾不为斯役”解释为“假使我不当这个差”,却又将“向”注解为“从前”。这应该如何理解呢?课本这样注解,...  相似文献   

11.
《冯婉贞》中有“及敌枪再击,寨中人又鸷伏矣”的话。课本对“鹜伏”的注解是:“象鸭子那样伏着”.早见段励勤同志认为“如以鸭子的跩、笨、弱懦来解释”则是“丑化冯婉贞等抗击侵略者矫捷英武的形象”.他以《辞源》所解.“(?)通鹜,疾速的意思”为据,认为“鹜伏”应解释为“迅速地趴伏”.(见《语文教学通讯》八○年第三期段文)近又看到王化钰同志也认为“段文  相似文献   

12.
何谓“武”     
《烛之武退秦师》有一句 :“以乱易整 ,不武。”课本注为 :“用混乱相攻代替联合一致 ,这是不勇武的。”课本虽没有单独注解“武” ,但显然是以“勇武”来解释“武”的。对此注解 ,笔者认为不妥。何谓“武” ?“武 :英武 ,与‘仁’一样 ,都是当时抽象的道德观念”(见阴法鲁《古  相似文献   

13.
《孔雀东南飞》中对“见”字的注解有两处,摘录如下: 第一处:“君既若见录。”课下注释为:“你既然如此记着我。”,录,记。第二处:“府吏见丁宁。”课下注这样解释:“见”,指代我,这种用法常见,如“见察”、“见恕”。  相似文献   

14.
高中语文第一册《师说》一课中,有几条注解似嫌不妥,现提出自己的一点粗浅看法。一、“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下注:“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所以,用来……的、……的凭藉”。这条注解如果去掉括号里的补充词,语句就不通。解释这句话有两点必须明确:第一,从  相似文献   

15.
对现行初级中学课本《语文》第五册所选柳宗元《捕蛇者说》中“而吾以捕蛇独存”的“独”,讲解者大致有以下三种态度。一、不解释。持这种态度者较多。我所见过的选了《捕蛇者说》的课本都对“独”字不注解,似乎认为“单独的独,有什么可解释的!不值得解释”。有的教学参考资料的增补注解中,也没有对“独”的解释,甚至讲解中也不讲解或解释,如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广西  相似文献   

16.
在高中语文第三册(必修)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其中有些注释和课后练习的参考答案令人费解,这里略述拙见,供同仁指正.一、《季氏将伐颛臾》“无乃尔是过与?”课文注释为“这难道不是你的过错吗?”,从这条注解来看,显然,注者是将“过”解释为名词“过失”了.既然如此,“是”又该如何解释呢?  相似文献   

17.
给初中古文作注解,固然要注意通俗性,但应以不损害科学性为前提。今观课文注解有不尽然者。虽白璧微瑕,亦须指出,以免贻误后学。 1.第一册《扁鹊见蔡桓公》:“君之疾在腠理”。[腠理]皮肤的纹理。 按:何谓‘纹理’?《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物体上呈线条的花纹。”皮肤上呈线条状的花纹,是一望而知的,蔡桓侯自己也能看到,何须扁鹊指出?蔡桓侯何以在名医指出后还不认账?其实问题出在对“腠理”的注解不准确上。腠理,《汉语大词典》的解释是:“中医指皮下肌肉之间的空隙和皮肤、肌肉的纹理。”《辞海》的解释是:“腠理外连皮肤,为卫气散布和汗液渗泄的通路。”可见,“腠理”是指皮肤、肌肉之间的空隙、能路,从外表是看不到的,只有名医才能洞察。腠理有疾,皮肤、肌肉还没出问题,但卫气散布、汗液渗泄的通路不畅,此时治之尚易,延之则变矣。  相似文献   

18.
训诂就是解释,就是用语言解释语言。有解释词义的,如《尔雅》、《方言》、《说文》、《释名》、《广雅》之类的训释;有解释古书的,如古书的注解。训诂也叫诂训。《诗·关雎诂训传》疏:“诂训者,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又:“诂训者,注解之别名。”训诂要运用文字、音韵的知识,所以训诂学要以文字学、音  相似文献   

19.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有“熊咆龙吟殷岩泉,慄深林兮惊层巅”一句,这句诗,特别是后半句比较难理解。教育部编高中第三册语文课本对“熊咆龙吟殷岩泉”的注解是:“熊在怒吼,龙在长鸣,象雷鸣般的声音,震响在岩石和泉水中间”;对“慄深林兮惊层巅”只就“慄”字作了注解。  相似文献   

20.
省编现行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二课《深切地怀念敬爱的董老》,附有董老的光辉诗作《九十初度》。编者对诗的第二句“吾生多难感蹉跎”的“蹉跎”一词是这样注解的:“蹉跎——这里是挫折的意思。”我认为这个注解是值得商榷的。《汉语辞典》蹉跎一词的第一种解释是:“失足颠踬,如‘中扳蹉跎’(见楚辞)”。第二种解释是:“谓失时,如‘年已蹉跎’(见晋书)。”《新华字典》上则直接解为“把时光白耽误过去,如“‘岁月蹉跎’。”我们现在用“蹉跎”一词常用它的“空过时光”这个意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