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梓 《中国教师》2009,(3):28-29
<正>明清时期,"秀才"有特定的所指,就是那些通过各级考试,进入府、州、县学学习的学生。相对于中央官学,府、州、县学是地方官学,在古代也称邑庠,学生也称为庠生。从唐朝起,地方官学的学生,因为有一定的员额,所以都被称之为生员,如同职官有一定的员额而称官员一样。秀才就是社会上对庠生或生员的俗称。  相似文献   

2.
秀才优秀人才之通称。汉以后成为荐举人才科目之一。唐宋时代,为一般知识分子泛称。明、清时代则专用于称府、城、县学的‘生员’。  相似文献   

3.
生员是明清时期地方府学、州学、县学学生的普通称谓,是参加科举考试最主要的群体。明清两朝贵州都匀府都建立了府学以培养士子,本文利用有关文献资料记载,从都匀府学生员额定数、生师比以及生源范围等视角进行比较研究,认为明清两代都匀府学生员额定数相当但生师比较为悬殊;明代都匀府学生源来自全府所辖地区,而清代生源则被新建的独山州学、麻哈州学、都匀县学和荔波县学所分流,说明清代地方儒学教育较之明代更为普及。  相似文献   

4.
一真 《成才之路》2011,(21):I0016-I0016
1.童生 凡应考生员(秀才)之试者,不论年龄大小,皆称儒童,习惯上称为童生。2.院试 由省学政主持,童生参加,考中的称秀才.也叫生员,一般可称相公。(此二者只是预选形式,乡试、会试、殿试才是正式的科举考试。)  相似文献   

5.
"三甲"源自我国始于隋唐的科举考试制度。以清代科举为例,分四级:童试包括县、府、院试,考中者为生员,通称秀才;乡试是省级考试,考中者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是全国性考试,考中者为贡士,第一名为  相似文献   

6.
初中语文第五册《范进中举》中有这样一句话:“范进进学回家,母亲妻子俱各欢喜。”这“进学”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其实,在明清时候,读书人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首先要参加“童试”。应考者不受年龄的限制,或七八岁,或几十岁,以前有“七十老童生”的说法。参加童试的被称为童生。童试有三场,即县试(由知县主考)、府试(由知府主_考)、院试(由省学政巡回主  相似文献   

7.
学田     
学田是古徽州为府学、县学所置的田产。按照官府的规定,学田收入全部入官,以供给府学、县学师生之廪禄。为府学、县学经费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8.
学田     
学田是古徽州为府学、县学所置的田产。按照官府的规定,学田收入全部入官,以供给府学、县学师生之廪禄。为府学、县学经费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9.
进士,是我国古代科举中对获得最高层考试取录者的称呼,清时期,童生经过县(府)试及格者称秀才一第一名称案首;秀才通过在各省城举行的乡试取得举人资格,第一名称解元;进京参加会试,考中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由贡士通过皇帝亲发策问的殿试一被取录者称为进士。进士分三等,统称三甲,前一、二、三名  相似文献   

10.
王化昭,生卒年月不详,字痴圆,河北交河(今泊头市)人。清道光(室宗,1821——1850)年间岁贡生[科举制度中,生员(秀才)一般隶属于本府、州、县学的,若考选升入京师国子监读书的,则不再是本府、州、县学的生员,而称岁贡生。意思是以人才贡献给皇帝。清代有恩贡、拔贡、副贡、岁贡、优贡、称为五贡,都算正途出身资格。另有捐纳取得的贡生,叫例贡]。天资聪明,饱读诗书,生性淡泊,不慕仕途,以作文弄诗为乐。以岁贡资格居京都期间,曾与何绍基、贾榛、刘翰、戈其迈、刘樾等名人交往,并被推  相似文献   

11.
范进中奖     
古代的科举制度十分严格。考试的人们都要量体温、测视力、看外表、做文章。长得太帅的、家里有钱的都不会直接录取,以便以后走后门的时候考官们能捞点儿外快。封建社会实在是太黑暗了!当时的人们要考取最大的功名,要经过三试,就是乡试、省试和殿试了。殿试就是最终由BOSS皇帝亲自考试,顺便给女儿挑驸马。但是……想参加三试之前还得有一个资格考试,通过了才能成为生员,生员才能参加三试。正所谓:“考,考,考,皇帝的法宝!分,分,分,秀才的命根!”所以说,封建社会实在是太黑暗了!生员之前的人就叫做童生了。相当于现在的小学生。可是,在黑暗…  相似文献   

12.
唐德宗贞元年间,在汉水旁的襄阳(今襄樊市)有一个书生,名字叫崔郊,虽然考取了个秀才(秀才是唐代与进士、明经等并立的一个科举考试科目,并非明清时入县学的生员),但因朝中无人引荐,因此一直没有授予官职。崔秀才家境贫寒,生活清苦,但他为人却风流倜傥,雅好诗赋,常常出口成章。他的姑母有一个侍婢,相貌端庄  相似文献   

13.
从童生说起     
童生乃明清两代对未入学的读书人的称呼。童生应试取入府州县学以后才算入学。入了学始称为生员或秀才。古代入学并无年龄大小之限制,如果应试以后还不能入学,即便银发白髯也仍然只能算一童生。不过,由于童叟共试共学之风已成,老童生是不会被人耻笑的。古往今来,学而不倦,不知老之将至者颇多。但也听人言:『人到中年万事休,保养身体为上。』或曰:『我这块牌子已足受用,操劳何为!』其为志之衰也,飞之暮也。想当年,童生入学殊不易为:应试需由一廪膳生员(享受  相似文献   

14.
明代的府州县学与乡村社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朝建立之初 ,就十分重视地方学校的建设。朱元璋对长期战乱后出现的道德沦丧状况十分忧虑 ,曾多次倡议各地办学以兴教化 ,他说 :“治国以教化为先 ,教化以学校为本。京师虽有太学 ,而天下学校未兴。宜令郡县皆立学校 ,延师儒 ,授生徒 ,讲论圣道 ,使人日渐月化 ,以复先王之旧。”[1 ]自此 ,明代府州县开始普遍设立学校。从《明史·选举志》的记载看 ,政府对府、州、县学的教官编制、学生人数、师生待遇、教学内容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 :“府设教授 ,州设学正 ,县设教谕 ,各一。俱设训导 ,府四 ,州三 ,县二。生员之数 ,府学四十 ,州、县依次减…  相似文献   

15.
明代地方儒学主要是指府、州、县学,还包括都司卫学。主要以明代方志为基本史料,从教官俸廪、生员的廪膳、儒学日常经费及其他辅助经费等方面考察地方儒学经费的来源与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16.
作为管理地方学务的专职官员.清代学政由朝廷钦定,任期三年。主要负责主持岁考、科考和院试.以岁考决定生员等级黜陟.以科考决定生员是否具有乡试资格,而以院试决定童生能否进学作生员,就是说握有选拔去取地方下层士绅的权力。  相似文献   

17.
黄玉峰 《当代学生》2013,(18):32-33
主持人龙吟:正所谓峰回路转、苦尽甘来,一度卖画糊口的郑板桥.在年届四十之际似乎迎来了转机。他在科举考场上佳音频传,出仕有望。乾隆元年.郑板桥终于成为了"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读书人希望在考场上崭露头角,以此博取灿烂的前程。即便现在的学生也是如此,更不用说几百年前的清朝学子郑板桥了。为了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郑板桥大半生都在仕途之路上拼搏。在晚年《自序》中,他仍在说谋求官职"乃是正途",认为科举制度"其理愈求而愈精,其法愈求而愈密"。郑板桥的上述观点多少有些道理。现在,人们把科举制度一棍子打死,不免有些偏激。例如清朝的科举考试,基本上沿袭了明朝的一套规范,分童试、乡试、会试三种,乾隆二十六年以后殿试也成为了定制。童试即童生试,是取得生员资格的考试,所谓"进身之始"。童试包括县试、府试、院试三阶段。院试录取者即称  相似文献   

18.
写诗作文,既不能啰嗦,也不能苟简,而应力求简练。明朝冯梦龙的《古今谭概》里引有这样一首诗:秀才学伯是生员,好睡贪鼾只爱眠;浅陋荒疏无学术,龙钟衰朽驻高年。这首诗念来顺口,听来顺耳,可是稍加留意,就会发现每句诗都有三重复的现象。像“秀才”就是“学伯”、生员”;“好睡”就是“贪鼾”亦  相似文献   

19.
在县、府试录送政策方面,清初曾一度建立与学额相对应的制度,但自乾隆朝后迄至晚清,取消了定额录送制度。院试定额录取的制度下,考官和考生采取了不同的应对策略。考官方面,知县、知府需要举办多场考试,甄别考生能力,确定案首及府、县试前列人选。学政在录取入学时,以学额为标准,参考府、县试的排名,优先录取案首及府县试前列。不录取案首,或案首录取名次靠后,会被视为对地方官的冒犯。考生方面,为减少考试费用,不少考生选择仅参加县试正场,不参加覆试,或者不参加府试,临期补考。为提高录取机会,考生会采取重名冒考的形式,多次参加考试。部分考生及其家族通过贿买手段,争取成为案首或位居前列,以达到入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明代,地方儒学普遍建立,所谓地方儒学,主要是指府、州、县学。明初,地方儒学教学秩序正常。明代中后期,由于提学官、教官、生员的嬗变,地方儒学教学秩序发生重大改变。文章从明代地方儒学教学秩序演变的原因、过程、表现、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