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学子》2004,(10):18-20
现将我国各高校国家重点学科,从工学、法学、教育学、文学艺术、农林五大类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2.
《中国研究生》2010,(5):32-35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是学校的特色与优势学科,材料学198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首批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材料加工工程1986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87年国家计委批准建设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材料学1988年被审批为国家重点学科,  相似文献   

3.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世界史学科始建于1954年,1979年本学科开始招收硕士生,1981年获硕士学位授权,1984年获博士学位授权,是我国最早招收硕、博士生的学科点之一,1998年设立博士后流动站。2000年以本学科为支撑、以历史系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为平台开设了“世界历史”专业。2002年被评为北京市重点学科,2005年被批准为北京市创新团队,2007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和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  相似文献   

4.
国家重点学科是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国家科技创新的骨干力量。笔者分析了国家重点学科的分布特点及其形成原因,并对国家重点学科进一步评审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宏观比较文学"指的是以民族(国家)文学为最小单位、以世界文学为广阔平台的比较研究,是各民族文学特性、各区域文学的形成及其特性、东西方文学之间的差异性与相通性的研究,是一门描述和揭示各民族文学、世界文学形成、发展规律的科学.应以"宏观比较文学"对本科生的"比较文学概论"课程加以改革,将以学科原理及研究方法为主要内容的"微观比较文学",置换为以世界文学宏观比较论为主要内容的"宏观比较文学",把"微观比较文学"划归为研究生的教学内容,把"宏观比较文学"确定为本科生的教学内容,以此来解决本科生比较文学教学内容的繁琐化、比较文学与西方文论等其他课程的重叠交叉化、研究生与本科生课程的无层次化、"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分裂化、东方文学缺失造成东西方文学的失衡化等困扰已久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国家重点学科分布及其象征意义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家重点学科分布存在区域差异、校际差异和学科门类差异.国家重点学科分布象征着政治、经济、学术的结构同构性;象征着我国大学分层和学科分层;象征着政府建立高等教育中心的努力;象征着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政策的差异性分布和非对称性安排;象征着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政策的生产性.要实现国家重点学科的正态分布,政府要在考虑大学学科的"能力生长点"基础上,建立国家重点学科进退场机制,打破国家重点学科"终身制"和"大学所有制",采用"建设周期制"和"社会所有制";打破学科垄断,培育学科竞争力量,建立国家重点学科竞争格局;鼓励和督促国家重点学科"反哺"弱势大学的弱势学科,开辟西部地区高校学科建设"特区";大力扶持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发展,提高学科的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7.
运用科学计量学的方法,对第三批国家重点学科从学科门类分布、省区分布、单位分布等方面进行了计量分析,描述了我国学科建设的发展现状,并对学科建设提出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中国研究生》2009,(10):28-31
工程力学学科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是20世纪80年代原国家教委首批批准建设的国家级重点学科,2001年被认定为国家重点学科。设有力学博士后流动站,工程力学、固体力学、流体力学、结构工程专业博士点和硕士点。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教授18名、副教授26名。近年来,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50余项,包括国家“973”计划项目3项、创新群体项目1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3项;  相似文献   

9.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建设中面临一些问题,引发学者们的争议,诸如什么是比较文学,世界文学的合法性,二者合并是否合理等。尽管如此,“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建设取得了很大成效。而培养比较视阈,建立自觉的比较意识,是文学研究在全球化、多元化时代需要具备的必要素养。  相似文献   

10.
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的政策演变轨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国家重点学科的名称和内涵、社会功能和社会地位、指导思想和建设思路、评选条件和评选标准、评审模式和评审规则、管理体制和建设措施等六个方面对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的政策进行了纵向比较和梳理。认为虽然历经几次改革,但基本上保持了政策的连续性和一贯性,并体现了适应、发展和提升的特点,使重点学科建设体制逐步趋于完善。  相似文献   

11.
2014年1月,国家重点学科审批制度被取消。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重点学科历经三次评选,有效地增强了高校的竞争理念,提升了高校的办学水平,促进了学科的合理布局。但其精英化的评审理念、单一化的指标要求以及自上而下的政策引导,已经不能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要求。因此,高校学科建设应遵循一种可能的建设路径,即从"指定指标"到"协商指标",从"单一评估"到"多元评估",从"结果公示"到"全程透明",从"政策他律"走向"高校自律"。  相似文献   

12.
国家重点学科在我国高校学科建设体系中处于最高层次,主要基于社会需求、传统优势以及区域特色而设立,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三批国家重点学科的主要特点有:学科门类齐全,工科凸显;学科点遍布全国,部分省市集中;国家重点学科的校际分布中,少数高水平重点大学拥有半数以上的国家重点学科;重点学科的单位分布中,主要集中于少数名牌大学;学科整体水平大幅提高,部分学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此,应加强统筹规划、加快制度建设、完善学科体系、凝练学科方向以及评审主体多元化等。  相似文献   

13.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的《外国文学史》(欧美和亚非两部分)或《世界文学史》与《比较文学概论》是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专业的基础课程。为了促进该学科教学的深度改革,郑州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的教师们希望用笔谈的形式,写出每位教师在教学改革中经验,以便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14.
15.
"和而不同"与中国比较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比较学理论问题的争论、探讨中,有的学视“和而不同”为中国比较学的基本化策略,也有的学对此提出质疑。本阐述“和而不同”在中华化中贯串始终,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应成为中国比较学的基本策略。不管近代以来我国坛批评话语尚有多少问题,它仍是我们今后承继的起点。同时,“和而不同”在方法论上亦有它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对158个国家重点学科的问卷调查和对60个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及其团队成员的访谈,从学科研究方向、学位点、重点学科层级研究国家重点学科的生成周期;从学者数量和职称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学科的组织规模;从学科发展的主导力量总结国家重点学科的生成路径;从学科生成所面临的问题归纳学科带头人和学科组织的主要工作领域.  相似文献   

17.
比较文学(comparative litera-ture)作为一门新型的边缘学科,诞生不过百年左右,但它已在世界文坛站稳了脚跟,并以其独特的理论建树和批评方式,产生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帮助人们从更开阔的视野总结文学的普遍规律,概括丰富的文学现象,从而在更宏阔的背景下认识文学。从文学教育的角度来说,了解比较文学的有关知识,也能更好地促进我们的文学教育。  相似文献   

18.
对我国地方高校国家重点学科进行首位分析和重要指数分析结果表明:第一,有20个省市区的国家重点学科首位高校为该省“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6个省市区的国家重点学科首位高校不是该省“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说明“211工程”高校在国家重点学科的数量上没有突出优势.第二,地方高校在竞争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方面处于明显下风,拥有的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数仅占总数的0.52%;而地方所属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在竞争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时表现还不如非“211工程”高校.第三,相比于部属高校,地方高校在竞争国家二级重点学科方面也处于劣势,拥有的国家二级重点学科数也只占总数的13.0%.第四,国家重点学科数的省际差异依然很大.  相似文献   

19.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以文学研究为基础,中外理论为支持,研究文学及人类精神领域的比较,视角独特,眼界开阔。目的是促进人类文化的交流,推动全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 1.[法]基亚(Guyard,M-F) Lalittréature comparée,Paris,1951  相似文献   

20.
以择优扶植为指导思想的我国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制度经过20余年的发展,对高等学校、高等教育系统和国家层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集中体现在:获得重点支持的高校,在资金和优秀人才上积聚优势资源,少数学科跻身世界一流学科;助推高等教育系统布局调整,重点学科覆盖面不断扩大,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不断增强,进一步强化高校金字塔能级结构和高等教育资源地域布局的不平衡;培养大批精英人才,为我国科技进步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