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通过声学实验法研究得到的道县官话声调,与前人传统方法所记录的道县官话声调有一定的差异。通过与典型的西南官话以及其他同属湘南片的西南官话相比较,发现道县官话具有阳平读高降调等特点。这些特点的形成与道县是官话与土话双方言区,官话受到土话声调的影响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2.
湘南是个多方言地区,对湘南方言分布及成因进行静态分析,湘南绝大部分地方呈现出多方言共存一地、西南官话与湘南土话成为该地区鲜明语言特色的特点;对湘南方言接触进行动态分析,区分了作为强势方言的西南官话及作为弱势方言的湘南土话,揭示人们使用多方言的心理层面、语言工具性质、强(弱)势方言反映出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等。湘南多方言分布及接触对湘南地区社会文化生活及推普工作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通过声学实验法研究得到的道县官话声调,与前人传统方法所记录的道县官话声调有一定的差异。通过与典型的西南官话以及其他同属湘南片的西南官话相比较,发现道县官话具有阳平读高降调等特点。这些特点的形成与道县是官话与土话双方言区,官话受到土话声调的影响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4.
主持人的话     
本期推出四篇文章,其中两篇采用声学实验。《道县官话声调特点及与土话声调比较》将声学实验与文献比较结合起来,研究道县官话声调,分析其间的差异,提出合理的解释。又与典型的西南官话以及其他同属湘南片的西南官话相比较,发现道县官话具有阳平读高降调等特点,立足于被土话包围的环境,推导出官话受到土话声调的影响。文章的开口小,挖掘深,实验的取样和步骤、数据都有详细说明,有根有据,令人信服。  相似文献   

5.
湖南新田县“南乡土话”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长辈”、“同辈”、“晚辈”和“其它”四类。这里收列了新田县“南乡土话”(属于“湘南土话”)的亲属称谓词语共134条。从这些词语中,我们可以看到新田“南乡土话”在用字、构词、句法和化意蕴上的一些鲜明特点,同时还能看到西南官话与“土话”相互影响的痕迹。这些特点和痕迹对于我们认识“湘南土话”的特征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湘南双方言区人对外交际多用西南官话,对内则使用土话,双方言对该片区人学习普通话有影响。通过对这种语音上的差异进行分析,结合实例,找出规范字音、学习语调的技巧,从而达到探求湘南(郴州)双方言区的普通话朗读教学规律,进行针对性教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粤北土话是一种归属未明的方言土语。文章介绍其分布和使用人口,并指出已有关于粤北土话分布研究的不足。  相似文献   

8.
《湘南学院学报》2021,(6):87-90
欧阳海镇土话分布在桂阳县的北部,属于系属尚待进一步明确的湘南土话。它在语音上杂糅有客家语、赣语的一些特征,因此带有混合型方言的基本特征,但也有很多周边方言不曾具有的特点。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欧阳海镇土话与湘南其他土话一样,使用面日渐萎缩,濒于死亡。用现代技术记录和保存这种土话,为其建立有声语言档案,是一项值得探索和实践的工作。  相似文献   

9.
具有丰富的“AX了”式状态形容词是桂阳六合土话鲜明特色之一,如“红绯了、酸共了、欒东了、倯隆了”。详尽搜集考察了六合土话“AX了”式状态形容词,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描述。“A”多为形容词性语素。“X”为后缀,大多数语源不清楚了,只起记音作用。“了”也是后缀,跟六合土话表动作完成或变化已经实现动态助词的读音相同。并通过调查和已有文献了解到“AX了”式状态形容词在湘南土话、西南官话、湘语中均有分布,但数量不一。结论:在同一方言中不同的“AX了”有些是词,有些是短语。  相似文献   

10.
湘南地区语言资源十分丰富,湘南土话是其中重要的一支.湘南土话参与的语言活动主要有单方言、双方言和多方言等不同情况.从湘南土话目前的使用情况来看,其生存现状不容乐观,可视为具有濒危性质的方言.具体地说,湘南土话的濒危程度可分为三个等级:严重危险,受到侵蚀、受到侵蚀但相对安全.影响湘南土话濒危程度的因素主要有行政变更、地理环境和语言环境等.  相似文献   

11.
高职教育是一种新“类型”高等教育,特点鲜明,地方性特征是关键,是办学定位的核心要素。高职教育与地方发展关系非常密切,地方经济催生了高职教育,高职院校依存于地方发展,不可分割,相互促进。高职教育应面向地方办学,谋求地方效益,培养地方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引领地方发展。高职院校、地方政府及社会各界应多管齐下,综合推进,进一步强化高职教育的地方性特征,放大其地方性效能。  相似文献   

12.
刘晖 《教育研究》2007,28(5):40-46
以珠江三角洲四所地方大学校长为对象,进行教育叙事探究,以了解地方大学参与者眼中的大学治理,了解他们的立场和理念。校长们就地方大学的生长环境、地方大学与地方政府、地方大学与社会需求等方面进行了叙述,从大学校长的个人经验叙事角度揭示了地方大学治理的历史真相。由此分析了影响地方大学发展的各种因素,即地方大学治理是一个在互动中学习的过程,政府权力边界模糊是矛盾的制度原因,大学价值观的分歧是矛盾的观念原因,地方大学定位的争议的根本原因是利益,地方大学的发展受制于三种外部力量,等等。  相似文献   

13.
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互相依赖、相互制约,地方政府和地方高校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越来越明显。地方政府与地方高校的关系问题是地方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构建地方政府与地方高校的伙伴关系是适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需要,是转变地方政府职能与地方高校深化改革的迫切需要,是提升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贡献率的需要。论文提出可以通过决策互询构建伙伴关系,通过联合育人奠定伙伴关系,通过科研合作促进伙伴关系,通过文化互助提升伙伴关系,通过转型发展稳固伙伴关系等路径构建地方政府与地方高校的伙伴关系。  相似文献   

14.
地方院校科研与地方社会经济的共生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方院校科研与地方社会经济是共生发展的关系,两者共生发展的基础在于谋求共同的利益。服务地方社会经济是地方院校科研发展的立足点,也是其科学研究的基本职能和根本任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地方院校科研的源动力,不断地对地方院校科研提出新的需求,拉动地方院校科研的发展。同时,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为地方院校科研提供了资源支持。为此,地方院校科研应融入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二者的双赢。  相似文献   

15.
地方性知识视域中的地方课程开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地方性知识倡导的是地方文化差异性及社会科学的本土化。地方性是地方课程的内在规定性,表明为一种立场和态度。地方性知识理念和视域中的地方课程具有独立的地位和独特的价值。其主要内容包括地方文化和"地方性问题",而且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其基本形态是综合性的,而非"学科化";是实践性活动,而非"课堂教学化";是实践活动中的鲜活材料,而非"教材化"。同时,地方性知识对地方课程开发具有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6.
我国地方政府负债的现实引出了地方政府发行公债的问题。地方政府举债有其经济合理性,但在现阶段发行地方公债所需要的财政体制即相对独立的地方财政体系尚未建立,中央和地方政府事权也划分不清,"分税制"改革又不彻底,特别是地方政府预算约束软化,所以,我国发行地方公债的条件暂不成熟。  相似文献   

17.
从政府经济行为看地方保护主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什么地方保护主义屡禁不止?某些地区、部门、单位的地方保护主义愈演愈烈,原因何在?我们应从政府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揭示出地方保护主义在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相联系的。  相似文献   

18.
地方课程资源概念的厘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全国地方课程的不断实施,各地都在积极开发与地方课程相适宜的资源以支持该地区地方课程的实施。然而由于对所使用的概念界定不清,严重影响着地方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通过对资源、地方课程、课程资源等概念进行系统剖析,充分利用属差法,找出地方课程资源与其他资源的区别,并从本质属性和特点等角度对地方课程资源进行正确的定义。  相似文献   

19.
校地合作实现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的互动双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高等教育是地方经济社会的重要依靠,地方经济社会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动因和条件。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和高校以全新的视野来思考二者的良性互动关系。就地方政府而言,要强化政府职能,统筹规划高等教育,提升高校服务地方的能力。就高校而言,要加强与地方的合作和交流,主动承担起促进地方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地方高校在最近几年发展极其迅速,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地方高校的建设和发展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并且推动了地方社会的经济发展。但是,地方社会对于如何依托地方高校发展自身,如何切实发挥高校的优势作用推动地方的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并没做过多的思考,在行动上盲目性比较大。目前,地方的经济发展和高校自身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的隔阂,两者发展模式不太一样,这对于两者之间的合作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阻碍,既阻碍了高校为地方服务,又影响了地方高校自身的发展,并且对于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也十分不利。当前必须解决地方高校和地方经济之间的发展矛盾。本文在对当前我国地方高校服务社会的现状及问题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对于当前我国高校服务地方社会将来的发展对策进行了一些研究,寻找了一些发展模式,提出了一整套比较系统的思路和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