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陈丹丹 《教师》2023,(25):3-5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高校要不断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发挥课程育人价值。文章以大学生获得感为视角,分析了当前民办高校思政课在学生主体意识、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教学载体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拓展教学载体等具体路径,以期增强大学生获得感、提升民办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以黑龙江东方学院为例,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及学生特点出发,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增强"基础"课的实效性与感染力,充分发挥其在民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作了积极的改革与创新,并对实际应用效果做了简要总结。  相似文献   

3.
案例教学: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途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案例教学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从教学规律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紧密结合起来."以例激趣、以例说理、以例导行"的特点切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的迫切要求,不仅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能力素质,而且也能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感召力与实效性.  相似文献   

4.
为解决高职院校思政课专题教学的现实困境,以相关改革实效反思为切入点,在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坚持"八个统一"的深刻领会基础上,提出解决困境的优化路径。横向上对思政课程进行供给侧改革,优化思政课专题教学资源的供给内容,转变供给方式,实现供给效能提升。纵向上通过分段式教学方法对教学专题进行目标管理,教学内容按目标分段、教学地点按条件分段、教学团队按要求分段、能力提升按学生基础分段、学习方式按教学内容分段,突出"精准思政",以期有效实现高职思政课程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换。  相似文献   

5.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内容的精准度、教学方法的互动性、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学环境的有效性等方面存在不足,导致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不高,参与感、获得感不强,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接受主体的实际情况出发,立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接受主体思想开放包容、学习生活网络化、人生理想务实化等个性特点,将教育内容有效对接学生需要、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增加学生的悦纳度和沉浸度,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6.
从接受理论的视角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接收效果不佳的原因主要有: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逆反心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综合素质不强;学生的主体性未充分激发;教学内容没有很好的贴近实际。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接受效果的对策:唤醒学生的内在需要;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质;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实施对话教学;教学内容贴近实际。  相似文献   

7.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其供给侧的特殊地位,因此要具有供给侧改革思维。直面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主体、供给内容、供给渠道、供给环境等层面的结构性矛盾,优化供给结构和要素配置,实现供给侧的转型升级,能提供更科学的、有效的、精准的教育教学供给,实现供给与需求的协调平衡与良性互动,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实效。  相似文献   

8.
以教师主体为视角,研究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思路之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意识形态性与知识性的统一,这是教学的根本理念;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师德修养,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专业权威性和学术科研能力,这是教学的前提条件;深化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理论需求,这是教学的必备条件和根本保证;加强教学方法的研究、注重教学设计,这是教学的辅助条件。  相似文献   

9.
<正>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主体,也是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关键,对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具有直接影响。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往往能培养学生的社会主流观念,使其养成坚定的政治信仰和良好的道德规范,且通过舆论引导等方式开展理论宣传工作,为学生行为提供精神动力。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建设仍存在一定问题,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这就需要从供给侧改革视角出发,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建设问题进行深刻探讨,以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0.
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从供给侧发力,通过扩大供给主体、增加供给内容、创新供给方式等路径,能挖掘学生政治学习潜力,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通过供给侧改革,能优化高中政治学习环境,满足学生个性化政治学习的需求。  相似文献   

11.
抗战时期中间势力的分化、组合及其与国共两党的关系充满了曲折、变化,并非如既存研究所说的那样简单整齐。抗战前期,中间势力与国、共两党都是既有合作又有分歧,甚至有斗争。抗战中期,中间势力为了协调国共冲突,增加自身份量,开始联合起来,先是建立较为松散的统一建国同志会,继而建立较紧密的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但作为统建会成员的第三党和救国会对此新组织都一度有所疏离。对于中间势力的联合,国民党是不信任、不支持的,并尽力予以阻止和打压,逐渐将其推而远之;中共则由怀疑到鼓励、支持与帮助,逐渐拉而近之。虽然,中间势力内部也有各种矛盾,各自的立场和选择不尽一致,但整体来说中间势力是由最初偏向国民党转为逐渐倾向中共的,这无疑是抗战中期最重要的政治变化,对后来中国的政局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学术界对社会保障的研究,一直是从它的社会功能方面进行的,而忽视了它的伦理道德功能和意蕴。从伦理道德体系的角度考察社会保障,有助于人们提升对它的伦理意义的认识,并不断去挖掘心中的道德资源,真正做到以一种伦理道德的思想去关怀弱者,以社会公平与公正的原则去进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与改革。  相似文献   

13.
太平军与湘军在兴起之初 ,都曾发布过表明自己政治主张和动员口号的檄文 ,力图抨击对方致命的失误之处 ,以夺取政治舆论上的优势地位。檄文也显露出各自据有的政治优势和难以克服的缺陷 ,但湘军终因在政治动员口号和策略上略胜一筹而逐渐获得优势 ,太平天国由于口号上的失误而逐步陷于困境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必须高度关注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回答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时,阐明了执政为民、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出发点和归宿的思想,揭示了人心向背与执政兴衰的内在联系。学习《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要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努力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一人心向背是决定政党和政权兴衰的重要因素,执政兴衰与人心向背之间是以政党和政权是否代表人民利益为…  相似文献   

15.
所有的校园网都会经历网络平台的改版升级,同样是改版升级,所花的资金和改版升级后的效果并非完全一致。要使网络平台改版升级后的性价比高,就必须根据用户新的需求、当前新的技术、资金情况,以及对新老平台的比较分析后,提出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改版升级方案,达到整个系统均衡升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执政党,执政党的合法性并不在于执政党的地位本身,而在于执政党广泛的、坚固的群众基础。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是血与肉、鱼与水的关系,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什么时候党群关系的状况良好,党的事业就兴旺发达,否则,党的事业就遭受挫折,甚至遭受失败。党群关系关乎中国共产党的兴衰。面对新世纪,党要把党群关系作为党的建设的晴雨表,按照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要求处理好党群关系,保证党的事业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7.
王艳  郭鑫 《海外英语》2014,(20):223-224
Based on the narrative theory of Shlomith Rimmon-Kenan,the present paper will analyze the clos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choice and order of the focalizers and the themes of the novel to show that they are chosen and arranged deliberately and accorded to its themes.  相似文献   

18.
认为古方言“伯都”中的“都”当通“虎”;《韩非子·五蠹》“耿介之士”中的“耿”当通“战”;提出对于上古牙音①与舌音之间的关系,应从语音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将有助于对上古音的正确认识,进而有效地指导音训实践。  相似文献   

19.
:“有无相生”体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灭不已的变化规律 ,因而必然通过人们的哲学—美学思想反映出来 ,进而影响到文艺创作和欣赏。在艺术文本中 ,“有”即直接描绘和传达之物 ,是有限的“在场”者 ;“无”指艺术的间空 ,是无言之言 ,“不在场”者 ,它隐而不显 ,却内涵“万有”,意味无穷 ;接受主体的积极参与 ,使“有”与“无”互为生发 ,相得益彰。以“有”带“无”,以“无”蕴“有”,方得艺术表现之妙  相似文献   

20.
解放思想与遵纪守法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是一组对立统一的矛盾,处理得好,可以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处理不好,就会陷入误区,出现偏向。党员干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正确认识两者的关系,在解放思想中强化法纪观念,增强改革创新意识,提高防腐拒变能力,走出为政的误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