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4年我国分税制改革,实现了中央与地方财政“分灶吃饭”的重大变化,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突破的分水岭。然而分税制形成了现行不合理的税收制度,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基础性原因之一,从多个方面导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梯度发展,区域差距进一步拉大。因此,探究分税制改革以来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原因,并尝试提出解决措施,有利于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高我国整体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何友丽 《地理教育》2013,(11):58-59
未来三十年是中国区域经济变化最剧烈的时期。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区域经济格局也将发生比较明显的变化。一、东西部地区经济差距继续扩大随着进一步对外开放,沿海地带仍将是投资的热点地区。首先,从石油、铁矿、粮食、棉花等重要资源的供给看,国内储量不足;中西部地区的开发大多从资源开发起步,而资源开发一般具有投资大、周期长、回收慢等特点,勘察开发和生产成本高。  相似文献   

3.
新疆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以邓小平地区不平衡发展理论为指导,借鉴西方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分析了新疆与全国,东部省区的经济差距,提出了与全国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对新疆区内的地区差距作了全面系统地实证分析,多角度地分析了新疆区域间的经济差距和成国,提出并论证了相关指标及其变量关系,并从五个方面提出了新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对策与思考。  相似文献   

4.
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一直是教育经济学领域的研究热点。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把教育当成影响一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力量。为了探索这种影响作用在河北省的体现,本文在获取历年相关数据的基础上对河北省经济发展水平与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进行量化分析;之后将两者相结合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对河北省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因素进行了深入剖析;最后根据前面的多重分析,本文提出了河北省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新模式。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越拉越大,对此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本从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现状、产生的原因及对它的正确认识等三个方面展开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和阐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关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6.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一项重要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方针。而在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存在着种种问题。不仅是整个国家存在着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的现象,而且在落后地区内部也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文章以甘肃省为例,对甘肃省各个地区差距的现状与成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7.
由于长久的历史、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各地域的经济发展状况存在巨大的差异。我国经济地理特征和目前经济发展阶段的基本特点,是决定区域经济格局的基本因素。要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就需要政府通过宏观调控,对各个区域经济的发展进行引导和调整。  相似文献   

8.
解决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既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要求,同时也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央决定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这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邓小平同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在新世纪里,我们如何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全面实施西部  相似文献   

9.
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实现这个目的具体运动,也是实现我国经济发展布局转变的重大举措。本文主要论述了近十年来江泽民同志在这方面的主要思想,认真学习并研究这些思想,对于切实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缩小地区差距,最终实现各地区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分析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演变的基础上,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提出了山东省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的思路与构想。  相似文献   

11.
本在分析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演变的基础上,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提出了山东省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的思路与构想。  相似文献   

12.
区域经济与高等教育非均衡发展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在分析区域经济与高等教育非均衡发展状况的基础上 ,进一步探讨了促进区域经济与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的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模型主要有:佩鲁的增长极模型,缪尔达尔的循环积累因果模型,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理论,威廉姆森的倒“U”字理论模型等。本文拟通过其理论回顾,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我国东部发展战略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同时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差距明显拉大。为了实现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区域经济政策有必要进行调整。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是不断变化的,经济发展使中西部地区具有了相对于东部沿海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这为我国区域经济政策的调整提供了有利条件。中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充分尊重中西部地区的具体实际,正确进行定位,发展具有中西部特色的地方经济。  相似文献   

15.
《职业教育研究》2004,(8):42-42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部长李善同最近参加“泛珠三角论坛”时表示,中国“十一五”区域发展的思路脉络今年底将确定,其政策制定的基础可能改革以往太粗的东、中、西划分方法,而以八大经济区域来取代。这八大经济区域是:南部沿海地区(广东、福建、海南)、东部沿海地区(上海、江苏、浙江)、北部沿海地区(山东、河北、北京、天津);东北地区(辽宁、吉林、黑龙江);长江中游地区(湖南、湖北、江西、安徽)、黄河中游地区(陕西、河南、山西、内蒙古);西南地区(广西、云南、贵州、四川、重庆)、西北地区(甘肃、青海、宁夏、西藏…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通过部分省、市、自治区的高等教育规模和当地人均GDP的国内排名来分析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性的现实状况,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促进两者均衡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在农业地区进入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农业地区新建本科院校,要确立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要积极探索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策略,创建共赢机制,促进地方大学与区域经济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8.
区域经济理论有两种:均衡增长理论和非均衡增长理论,后者是多数国家制定区域政策的理论基础,其主要内容包括增长极理论、不平衡及展理论和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论。该理论曾成功地指导许多国家区域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发展中西部地区经济、缩小区域经济差距也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现阶段,金融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其配置的合理性以及科学性直接关系着区域经济效益的提高。基于这种状况,从区域金融资源配置非均衡性来研究区域经济的非均衡性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20.
实现共同富裕,是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三代领导集体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问题上的共同目标。由于所处的时代条件、国际国内环境不同,三代领导集体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指导思想、发展方针、发展方式、时序布局、空间布局和布局政策等方面,却是各有侧重。该就20世纪90年代以来,江泽民同志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围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生产力布局方面进行的理论探索,作一点归纳和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