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5 毫秒
1.
未完成的金批《史记》的最大贡献,在于金圣叹看到这部作品的传人本质,抓住了中国文学发展中史传文学与小说、戏曲的关系这个重要链结,在三者的横向比较中,宏观地研究了三类文本在创作方法上的异同。这集中表现于在对《史记》与《水浒传》的比较批评中,他提出了“文”与“事”这一对概念,表达了对历史真实、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关系的认识。他认为,史家必须同时是文学家,述史必须与文学创作同步;修史者处理“文”与“事”的关系,应当以“文”为主,作为历史真实的“事”,不过是提供了创造艺术形象的材料-这就是《史记》已作出典范的“为文计,不为事计”。对于小说创作,上述原则更是题中之义。那么,可否轻视“事”呢?回答是否定的。但是,在史传与小说的创作中,情形并不一样:《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传》是“因文生事”。一“运”一“生”之间,史传文学在艺术创造上的局限性与小说的自在性已经了然,故从传承性看,小说之于史传,是青山于蓝而胜于蓝。在《史记》与《西厢记》的比较批评中,金圣叹认为其共同处是都纯熟地运用了戛然而止法和狮子滚球法。金批《史记》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在《才子必读古文》中以知人论世的态度,对九十余篇论赞进行评点。  相似文献   

2.
金圣叹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文学批评家,他以“六才子书”的形式评论经典作品,将《史记》列为“第三才子书”.通过分析金圣叹对《史记》的文学性评论,能够体会到《史记》结构的精严、文辞的精妙、情感的精深,同时,在金氏理论的指导下,阅读者可从宏观、微观、作者论赞等方面深刻理解文本内涵,对阅读《史记》大有启发.  相似文献   

3.
史记被称为“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其实它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 ,具有高度的文学性 ,而且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作为批评其他作品的类比对象 ;成为小说创作的比较对象 ;《史记》的创作动机在文学批评中的利用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与《史记》。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程中,金圣叹毫无疑问是一位杰出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对于戏曲《西厢记》,金圣叹是作为叙事文体来看待和批评的,其精到的见解以及成熟的批评理论对戏曲文学理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金批西厢》在思想上突破了传统,为戏曲打开新的视野;金圣叹从文本上对王实甫《西厢记》的修改使其获得了更大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5.
《〈史记〉选本丛书》同时推出了八部明清民国时期《史记》选本的代表作,反映了《史记》的传播史与接受史,展现了明代以来文学批评与史学批评的各种方法,为研究《史记》批评史及《史记》选本的发展史提供了样本。  相似文献   

6.
为《史记》博大精深的内涵和司马迁高尚的人格所激励,近三十年来肖振宇教授在《史记》研究中默默耕耘.其研究主要着眼文学本体视角,内容涉及《史记》叙事策略、写作艺术、民俗文学研究、人物评判,以及司马迁的思想和人格,《史记》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等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7.
金圣叹是明末清初的一位文学评点大家,其评点的《水浒传》、《西厢记》影响甚大.而他本人学识广博,对儒释道均有涉猎.金圣叹佛学根底深厚,经常聚众讲经说法,对佛教颇有独到的研究.然而,在他批点的《水浒传》中,却有很多对佛教以及僧人的讽刺和批判.一方面,由于《水浒传》本身对佛教多有贬斥态度,金圣叹得以借题发挥.另一方面,也体现了金圣叹自己对伪佛学和伪僧人的不满.归根结底,金圣叹并不反对佛教,反对的是“伪佛教”.  相似文献   

8.
金圣叹批本《西厢记》整体上具备一定内在的维系自身的评点体系,它体现在金批《西厢》评点体例、评点视角、评点功能的设定三组序列中,而就是这个体系,使金批以及作为载体的《西厢记》具备鲜明的金圣叹批评特色,形成了与众不同的中国古代戏曲批评理论范式。  相似文献   

9.
本文试图讨论金批《水浒》中关于长篇小说情节、结构艺术问题的三种理论命题:“移云接月”法、“水穷云起”法和“缓中生急”法。此三种命题既有各自独特的理论内涵。又照顾到了通篇的布局问题:其相对于中国古代传统之批评方法而言乃是一种批判的继承,而相对于西方现代文论而言又不乏其理论的预见性。  相似文献   

10.
金批《水浒》从20世纪80年代就成为研究热点,但关于金批《水浒》作为文学接受以及其中的美学问题,历来为研究金批者所忽视。事实上,金批《水浒》是金氏对这一部小说进行的一次示范性阅读和阐释,这个过程同时也是文学接受的一个过程,此过程包含了很多的接受美学的问题,文章拟就此进行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1.
文章着重从历史人物性格、故事情节、人物语言三方面探讨了<史记>叙事写人的虚拟性特征,这种艺术想象力在<史记>中的加强对于叙事文学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公",原本是爵位,最早指部落首领、诸侯君主。至东周时代,有社会地位的人物如贵族功臣也有"公"的称号,在秦汉时期平民百姓也能被称为"公";与此同时,"公"作为对统治阶级的恭敬尊称,在周秦汉三代逐渐演化为社会交际中的常见尊称、特殊詈称和特殊蔑称。本文以《史记》中的公字作为研究视野,试析公字称谓在周秦汉三代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3.
《史记》以写人为中心;在各种生存与死亡的对抗与选择中表现生命的力量、意志、精神与价值,从而实现其千百年来经久不衰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相似文献   

14.
《史记》《汉书》比较研究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要研究视点。唐前《史记》《汉书》比较研究集中于“史汉优劣论”,评论者往往从自身主观愿望出发,对两书作出简短的论断,尽管他们的论断并不客观,作出的论述缺乏说服力,研究方法也流于粗疏,但是,这些直观式的评论为日后的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史记》人物的"说"颇有鉴赏的意义。周公之"说"感动天地,刘邦之"说"安民得天下,蒯通之"说"让自己死里逃生,三位人物的三段话知己知彼,逻辑精当,言简意赅,新意迭出,对今日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清乾隆四年武英殿校刊《史记》,为出于文治之需。殿本《史记》以明北监本为底本,参校众本,综合运用各种校勘方法,校改讹误,增补三家注文,版本质量大大超过明北监本。  相似文献   

17.
《史记》歌谣谚在艺术和思想上具有多种功能,主要体现在它们为作品设置悲境,塑造人物形象,为作品语言增色;发挥美刺功能及展示汉代社会风俗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史记》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清代李景星曾撰《史记评议》,对《史记》进行了逐篇的介绍和研究,但内容过于简单。故有必要按照《史记评议》的形式编一部《史记题评》,以引导人们正确地阅读《史记》。现选《平原君虞卿列传》等三篇“题评”刊出,进行一些必要的读解。  相似文献   

19.
司马迁在《史记》中塑造了大量的失败英雄形象,这类人物才智卓越,有以文见长者,有以武见长者。虽然他们的能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认可,但他们在建功立业的道路上却遭到了人为的阻碍,最终的结局都颇为凄凉。他们的失败是与他们所取得的巨大功绩引起了同僚和帝王的猜忌有着联系的。司马迁亲眼目睹了李广三代蒙冤的现实,而自己也因李陵事件遭刑,对谗言的破坏力有着切身的体味。所以,在《史记》中出现了大量的失败英雄形象,并且栩栩如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