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梁炫强1964年8月出生,1989年7月华南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在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从事花生遗传育种至今。1994年任省农科院作物所花生研究室副主任,1996年至今一直担任花生研究室主任。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第一届,第二届中青学科带头人和第三届中青学科一级带头人。  相似文献   

2.
专家档案潘学彪1949年3月生,江苏南京人。1982年1月原江苏农学院毕业留校任教。1994-1995年在美国路易斯安娜州立大学进修和合作研究。曾任农学院农学系副主任,现任扬州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扬州大学作物学一级学科中的植物生物技术博士学位授予点负责人,教育部植物功能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江苏省农作物新品种审定委员会水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种业行业协会常务理事。  相似文献   

3.
李容柏,广西大学农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57年生。1982年获华南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学士学位,获印度G.B.Pant University of Agri.&Tech植物育种专业硕士学位,印度潘特农业科技大学博士学位。是国家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2003年全国农业科技年先进工作者。李容柏教授主要从事作物种质资源、分子育种和生物技术研究,成果丰硕。  相似文献   

4.
张正斌,1962年3月27日生于陕西省合阳县,现任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中心研究员。从事小麦抗旱节水生理遗传育种研究。曾获2009和200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6年度河北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2002和2000年度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996年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第二届优秀青年科技奖等10多项。组织并发起了2006年第一届国际生物节水理论与实践大会。发表论文170余篇,其中SCI论文20余篇。代表作有:《小麦抗旱生态育种》,《遗传传递力和遗传变异力的概念与发展》,《小麦遗传学》,《作物抗旱节水的生理遗传育种基础》,《中国旱地和高水效农业研究与发展》,《中国水资源和粮食安全与现代农业发展》等。  相似文献   

5.
周桂元,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1997年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硕士研究生获农学硕士,同年7月毕业后分配到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从事花生遗传育种、推广和黄曲霉基础理论研究工作,2009年晋升为研究员。先后主持国家油料作物改良中心南方花生分中心建设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广东省农业攻关项目、广东省国际合作项目和国家引智项目等,协作主持"948"项目、国家农业成果转化项目、广东省农业攻关重点项目和"863"项目等10多项。获广东省科学技术一、二、三等奖共6项,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4个,广东省农科院科学技术奖4项,申请发明专利6项,其中授权4项。发表论文106篇,其中第一作者36篇。主编《花生生产实用技术》、副主编《中国花生病虫草鼠害》,参与编辑《农产品GAP生产技术》。  相似文献   

6.
王连铮长期从事大豆遗传育种研究,是我国大豆育种学科带头人之一。他从1957年开始作物育种研究,先后从事小麦、马铃薯和大豆的育种研究,其中育成大豆品种30个,其中国审大豆品种9个。  相似文献   

7.
王连铮长期从事大豆遗传育种研究,是我国大豆育种学科带头人之一.他从1957年开始作物育种研究,先后从事小麦、马铃薯和大豆的育种研究,其中育成大豆品种30个,其中国审大豆品种9个.  相似文献   

8.
《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7,(1):F0003-F0003
在国内和院地合作方面,遗传发育所与昆明植物所共建了“昆明植物所-遗传发育所化学生物学联合实验室”。为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价值链,分别在江苏扬州、浙江嘉兴、浙江杭州、河北石家庄、新疆石河子、天津建立了以水稻、小麦、棉花、蔬菜等为重点研发对象的农业高新技术育种中心。此外,还在甘肃天水、陕西渭南、广东深圳、福建莆田等地建立了一批空间诱变育种基地。  相似文献   

9.
作物育种方法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物育种方法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现已形成多学科交叉、多种方法并存的基本格局.本文针对当前作物育种方法面临的问题,对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分子设计育种、虚拟育种和基因组重测序等前沿育种方法进行了介绍和展望.  相似文献   

10.
几个重要农业基础研究方向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针对我国农业发展新阶段中存在的耕地数量减少和质量下降、生态环境恶化、资源利用的低效高耗、农业导致的面源污染严重、科技支撑后劲不足等问题,从我国农业作物育种基础理论研究、重大禽疫病的基础研究、设施农业的基础研究、精准农业中多源信息获取与诊断机理研究以及稻麦品质形成及无损监测机理研究几个重要农业基础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为增强科技对农业发展的长远支撑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和研究取向。  相似文献   

11.
周欢敏,内蒙古农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托县人。中国政协内蒙九届政协委员,内蒙古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重点学科副主任,学术带头人,内蒙古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1998年任内蒙古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动物科学系主任。1999年至2000年曾任内蒙古农业大学生物工程系副主任。2001年于法国农业科学院做博士后研究。2002年任内蒙古农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院长。  相似文献   

12.
《云南科技管理》2023,(3):65-67
<正>以云南农业大学为依托单位建设的云南省作物生产与智慧农业重点实验室于2020年12月获得立项培育,2023年3月通过验收。该重点实验室依托云南丰富生物资源特别是作物资源的禀赋,以云南农业大学作物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为基础,以水稻、玉米、马铃薯、甘蔗等主要粮经作物和云菜、云果等高原特色作物为研究对象,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云南经济发展重大需求,围绕“作物资源数字化与智能育种、作物生长模型与大田智能控制、产品安全与专家智能决策、  相似文献   

13.
在种业振兴战略背景下,重点关注种子龙头企业与农业科技园区的协同创新。文章利用2013-2015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新能力评价报告》以及种子企业公开年报,对我国东部、中部、西部种子龙头企业和农业科技园区作物育种两个子系统及其协同创新复合系统进行协同度测量,并对其中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各区域两系统的大多序参量有序度逐年增长,其中种子龙头企业普遍高于农业科技园区,育种体系建设相关指标对子系统有序度贡献率最大;中部地区种子龙头企业、东部地区农业科技园区子系统的有序度最高,但两系统的复合系统协同度整体水平偏低,处于中度失调状态。因此,我国未来应继续加大对种业发展的支持,加强子系统各要素的配合,促进商业化育种体系建设,推动农业科技园区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4.
龙林 《学会》2001,(3):12-13
陈启锋1930年8月出生于福建省莆田市,1953年毕业于福建农业大学后留校工作至今.历任耕作学与栽培学教研组主任、杂草防除研究室主任、校科研科科长、农学系副主任、作物遗传育种教研组主任和作物遗传育种研究所所长等职,并任福建农业大学副校长多年;现任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农业部重点学科和福建省"211工程重点学科"--作物遗传育种学科委员会主任、学术带头人.  相似文献   

15.
我是从事动物农业方面的研究和教学的一位老师。动物农业具体说就是畜牧业,畜牧业里研究的范围是很广的,我比较侧重在遗传育种方面,所以我想谈一下关于二十一世纪动物农业在遗传育种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利用SCI和CNKI收录农业学科期刊论文量,结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2013年)统计发布的期刊影响因子数据,对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所属12个研究所2004—2014年近十年的发文量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了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影响因子0.9以上学术期刊发文优势学科为:作物、果树、土壤环境、植物保护和遗传生理学科,基于论文这一科研产出的重要直接指标总结了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农业研究与发展,并期待为进一步提高科研产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农林高校主办的农业科学类期刊与农学学科的关联性进行分析,提出农林高校主办的农业科学类期刊布局策略。【方法】以29所农林高校主办的农业科学类期刊、高校农学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的评估结果以及第二轮“双一流”建设中的农学学科为研究对象,从宏观层面对比农业科学类期刊整体学科分布与高校农学学科整体分布情况,并从微观层面分析农业科学类综合性和专业性期刊与本校农学学科的关联情况。【结果】与农林高校农学学科现状相比,高校主办的农业科学类高层次期刊在数量和学科布局方面都有提升空间。作物学、兽医学、畜牧学等优势学科相关期刊建设不足,农业资源与环境、草学等学科相关期刊出现空白。农业科学类综合性期刊占比较高,达到59.68%,各刊发文学科与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中的学科体现出较均衡的关联性;专业性期刊建设体现出与本校优势学科的较强关联度。【结论】应结合农林高校主办的农业科学类期刊与农学学科的关联性现状,加强顶层设计和宏观导向,集群发展、统筹布局;促进分级分类发展,优化农林高校主办农业科学类期刊的学科布局和层次布局;依托高校优势学科,强化期刊专业化学科特色。  相似文献   

18.
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是我国作物科学领域最高级别的学术交流会议,现已成为中国作物学会闪亮的品牌会议。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在品牌化建设中始终坚持交流内容创新,交流形式创新,以特色树立品牌,以质量扩大影响。本文结合学会学术年会特点,探讨了学术年会品牌化建设对于凝聚学会会员、促进学科发展、加强农业产学研合作交流及扩大学会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意义,并对学术年会品牌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9.
《科协论坛》2005,20(1):F002-F002
邹学校,男,1963年6月出生。1983年7月毕业于湖南农学院蔬菜专业,1986年7月湖南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分配到湖南省农科院工作至今。2002年获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现任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研究员,国家辣椒新品种技术研究推广中心主任。荣获2004年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成果转化奖。  相似文献   

20.
《科学中国人》2011,(14):F0002-F0002,1
袁有禄,1967年10月生,四川简阳人,博士,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安阳市市管优秀专家,安阳市劳动模范,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生物技术研究室主任,棉花分子育种课题组组长。负责的分子育种课题被安阳市团委授予青年文明号。1990年于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本科毕业,2000年获得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博士学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