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4 毫秒
1.
孔子是儒家学派当中伦理美学思想的开创者与奠基人。孔子所谓的美是伦理道德化了的美,孔子所谓的艺术是伦理化道德了的艺术。“以仁为美”,“以和或以中庸为美”是孔子伦理美学思想的实质和核心。这一思想贯穿渗透于儒家礼乐文化观及社会美、人格美、艺术美及人与人的关系美之中,表现为多侧面、多层次又围绕一个轴心展开,进而通向“中和”、“和谐”的美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2.
墨子的美学思想属于伦理美学的范畴,而非形式主义。墨子的兼爱思想具有丰富的审美意蕴,因为,爱本身就是一种审美经验,而爱的经验和其他审美经验带给人的情感体验也是相同的:人在爱之中体会幸福,就是对美的人生的体悟;爱使得和谐的人际关系得以形成,可以说,是爱缔造了美的社会。  相似文献   

3.
2008年末上映的传记电影《梅兰芳》获得了票房和口碑的双赢。《梅兰芳》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品味,而且体现了孔子美学思想的深刻内涵,符合主流文化的形态标准,充满道德情怀。电影《梅兰芳》中蕴含的孔子美学思想主要表现在君子人格美、家庭伦理美和民族大义美三个方面,通过对影片的分析解读,可以加深我们对此类影片的主题以及孔子美学思想的认识与理解。  相似文献   

4.
和谐之美,作为长久以来的美学追求,早在我国美学源头的孔子美学那便一再论及.孔子之论和谐美,多以中和之美涵之,而其所谈及和谐美遍现于其语、文中。一直以来,我们多从孔子的文论、乐论中找寻和谐审美意识的踪迹,而忽视了孔子在《论语》中反复谈到的另一种切入和谐审美之视角——“观”!在《论语》二十篇中,孔子在将近一半的篇目中提及“观”意,且在《阳货》一篇中更是直接将诗纳入“观”之帷,赋予诗之可“观”的确论,从而从更深刻,宏观的角度确立了文艺之“观”的内涵及其社会内容和社会作用,进而开启了执本善用以致和的和谐审美意识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和谐之美,作为长久以来的美学追求,早在我国美学源头的孔子美学那便一再论及。孔子之论和谐美,多以中和之美涵之,而其所谈及和谐美遍现于其语、文中。一直以来,我们多从孔子的文论、乐论中找寻和谐审美意识的踪迹,而忽视了孔子在《论语》中反复谈到的另一种切入和谐审美之视角——"观"!在《论语》二十篇中,孔子在将近一半的篇目中提及"观"意,且在《阳货》一篇中更是直接将诗纳入"观"之帷,赋予诗之可"观"的确论,从而从更深刻、宏观的角度确立了文艺之"观"的内涵及其社会内容和社会作用,进而开启了执本善用以致和的和谐审美意识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一个好教师不仅要懂得科学的教育方法和管理艺术,还必须要保持一颗赤诚的爱心。"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在人生的美德中,没有比爱心更为珍贵的了。作为一名教师,要关心和爱护每一个学生。1,爱是教育的灵魂,爱是一切的原动力。从古代孔子的"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到近代著名教育家夏丐尊先生的"教育不能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没有水,  相似文献   

7.
在美的关系结构中寻找美之本体的努力与冲动,使美学承担了太多的社会与伦理责任。美学权威正把审美信心从审美主体那里夺走。于是,在美学史上不断以各种形式重申的、属于个人生活领域的体验在当代美学理想中又一次登场。  相似文献   

8.
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强调审判和艺术与社会伦理道德的关系。认为审病美和艺术无论具有怎样的特殊性都应受到社会和伦理道德的要求所制约。孔子奠定的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在《乐记》中获得了进一步发展,从而使儒家的“乐与政通,乐通伦理”为宗旨的音乐美学思想被进一步普遍化,合理化,系统化。  相似文献   

9.
本文将孔子的美学思想集中概括为三个方面:其一,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等为内容的礼乐美学思想,体现了一种以“礼乐相亲”为审美原则的规范之美或秩序之美;其二,以“游于艺”、“尽美尽善”、“绘事后素”等为内容的艺术美学思想,在标明了对待艺术的态度——“游”之外,一方面体现了一种以“绘事后素”为审美追求的自然美倾爱,另一方面提出了一种以“善美相成”为审美标准的“和谐之美”诉求;其三,以“仁”为核心,以“文质彬彬”为审美理想的人格美学思想,生发出了一种以“文质协调”为审美法度的人格美水准。孔子的这些美学思想成为儒家审美的基石。  相似文献   

10.
董仲舒作为儒家伦理美学的代表人物,强调美与善的统一.本文试从董仲舒对秩序之美的追求中来阐述其美学思想的伦理性质.秩序之关,在董仲舒笔下是分3个方面论述的:大一统论;服饰美;阴阳五行.  相似文献   

11.
针对春秋战国时期混乱的社会局面,孔子和墨子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仁爱”与“兼爱”的共同点在于他们的合理价值内核及最终的理想境界是没有分别的,他们真正的区别在于:“仁”的包容性大于“爱”;墨家主张爱无差等,儒家主张爱有差等。  相似文献   

12.
韩孟诗派之奇崛生新的美学追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韩孟诗派在创作中都各自追求一种怪奇的美学风格。韩愈追求新奇生硬之美 ,贾岛以清苦奇僻为美 ,孟郊很喜欢萧索清峭之美 ,李贺追求清幽凄艳之美 ,卢仝以朴拙雄浑为美 ,刘叉则以狂劲直为美。韩孟诸人打破了古典抒情诗的和谐优美和种种程式 ,开拓创新 ,并各自成家 ,大大地拓宽了中国文学的审美视野 ,成为中国诗史上一个奇特而罕见的诗歌流派  相似文献   

13.
慈善事业是以爱人为基础,在自愿之下,向社会的弱势群体提供一定的无偿的物质和精神援助,而使弱势群体的基本生存需要得到满足的社会行为,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爱人和富民的行为。《论语》中的"爱人"思想具有爱每一个现实中的人的博爱精神,且"爱人"的实现具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实践意识,更具有立己立人、达己达人、欲己欲人的社会道德责任;其"富人"的思想具有"使民以时"、"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要少收赋税的内容。它们对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大力发展中国的慈善事业的今天,可以汲取它们的精华,以便更好的发展现代慈善事业,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4.
美育的教育途径,应是家庭美育、“团队”美育、学校美育以及广泛的社会美育的综合工程;相互之间需协调互补,共同推进。美育的内容层次,则是由爱美教育、审美教育和创美教育三方面构成,共同完成对“完整的人”的培养过程。  相似文献   

15.
巴尔扎克对伏脱冷形象的审美评价,作为现实主义大潮涌动时的一股潜流,对于现代派美学原则的确立发挥了艺术实践方面的奠基作用。文章试图通过对巴尔扎克塑造伏脱冷这一“恶之花”形象的原因的解剖以及它与当时美学思想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揭示“恶之花”类型艺术形象与现代派美学原则之间的连通关系。  相似文献   

16.
审美化教学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育新世纪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任务.审美化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吸取丰富的审美文化,而且更能提高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培养审美能力,使教学达到"寓教于乐"的审美境界.因此,在学校教学改革中,教师应当实施审美化教学,构建审美化教学模式,以利于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教学质量,促使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现代化教育是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旨趣、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的教育.如今,青少年学生思想意识更加自主,价值追求更加多样,个性特点更加鲜明,这些变化和需求对美育育人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文章以萧红中学为例,从在教育中重视美育、在德育中强调美育、在区域内发展美育三方面探讨初中美育育人模式的构建,旨在开拓一条"美育育人"的新道路.  相似文献   

18.
学校形象由外在的物质景观和内在的精神景观组成 ,学校形象的审美创造包括外在美和内在美的创造。学校形象的审美设计要遵循个性化原则、情意化原则、整体化原则、参与性原则。学校物质景观的审美设计要把握好两点 :校园建设与景观优美和谐 ;生态健全 ,融自然和人文为一体。从审美角度看 ,学校精神景观的塑造包括两方面 :一是对学校形象的认识和把握 ;二是通过审美——艺术化的传播手段 ,在公众心中留下美好印象。教学环境的审美化包括形式上的美感和气氛上的感染  相似文献   

19.
王玲 《天津教育》2021,(9):139-140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依据丰富的音乐活动,增进学生的审美体验,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让他们感知美的旋律、理解美的风格、体验美的情感、领会美的内涵,从而促进审美素养的提升。本文主要从以歌感知、以器演奏、以演表达等角度阐述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有效审美路径。  相似文献   

20.
孔子以仁学为基点,以情感为主体的美学思想,将人性与心灵,理想与实现俱化入审美追求的流程中。孔子是从仁学出发去考察审美和文艺问题的。他之所以重视审美和文艺,是因为审美和文艺在人们为达到“仁”的境界而进行的自我道德修养中发挥着特殊作用。孔子的美学思想对中国美学传统的表成与美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