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创设问题情境——有效学习的“诱导剂”俗话说:“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在教学时,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真正“进入”学习活动之中,从而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一般而言,好的问题情境通常有以下要求:①问题要有价值.问题对达成目标有贡献、有必要,不能由“满堂灌”变为“满堂问”;②问题要有难度.问题的难度应控制在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即“跳一跳能摘挑”,满足学生的成功感.③问题要有量度.  相似文献   

2.
凌锋 《地理教育》2011,(7):15-15
1.创设问题情境——有效学习的“诱导剂” 俗话说:“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在教学时,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真正“进入”学习活动之中,从而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一般而言,好的问题情境通常有以下要求:①问题要有价值。问题对达成目标有贡献、有必要,不能由“满堂灌”变为“满堂问”;②问题要有难度。  相似文献   

3.
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认识活动.它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在积极主动的活动中完成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优化教学过程.孔子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思想,强调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的学习要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这个思想今天仍有现实意义.要使学生尽快达到“愤”与“悱”的水平,我们要走出学习时教师满堂讲,学生满堂听,教师满堂问,学生满堂答的误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相似文献   

4.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确立新的教学理念,通过教学意图和策略来影响学生,在课堂上,让学生处于主体地位,使他们成为学习的行动者。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化学学习能力培养策略之一,是教师在课堂上努力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探究教学的精髓重在“探究的设计”。探究设计的精髓重在“问题情境的设计”。有“问”必有“思”,有“思”必有“果”,“课”是问出来的不是讲出来的。  相似文献   

5.
很好地落实或体现新的学习理论或观念,是当前数学教育工作所面临的一个紧迫任务。新的课程改革要求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动手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感受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以及对知识的进一步拓展。这就要求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设计,以指导学生克服多年的“应试教育”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尽快地完成从知识的继承者到知识的创造者的转变。教师在工作中要关注这样几个方面:学习情境的设计,合作学习与学习共同体,活动与内化,理论与教学实践,以及对传统教学的再认识。而这其中,以情境的设计与学生的学习活动的控制尤为关键。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教师教学要注重情境的创设,巧妙设疑,指导学生的创造思维活动。本文将从技术的加入以及新的学习理念的渗透  相似文献   

6.
“问”是点拨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手段,而那种随心所欲,零敲碎打式的提问是十分有害的。教学中,为了实现以问促进教学效果的目的,教师提问时要注意三个不可:一不可未经认真思考即脱口而问;二不可在学生思维没有进入问题情境时就频频发问;三不可以问代教,用“满堂问”来统领教学。所以我认为,课堂设疑提问必须达到四个基本要求: 1.问要有值。提问要有的放矢,避免盲目性。教师要认真研究,根据教学内容、要求、目的以及学生的实际,整体设计提问。提问要紧扣教学目标,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问题要具体、明了,表述要清晰、准…  相似文献   

7.
杜明元 《四川教育》2014,(11):45-46
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式的课堂教学现象已不复存在,遗憾的是,取而代之的却是一种典型的“满堂问”式的教学.这种“满堂问”的教学,表面看去,学生似乎是在主动学习,也有思维形式的参与,但其实质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预设好结论,然后千方百计引导学生猜测,并以预先设定好的答案为最终目标,以此锁定学生的思维.这种“满堂问”的教学方式,其实仍然是一方强引硬输。  相似文献   

8.
我们的语文教学改革走过的道路是“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练”,许多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死记硬背、反复模仿中消蚀殆尽。而现代理论强调:“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不能  相似文献   

9.
刘南平 《考试周刊》2010,(15):177-177
在新课程的课堂中,“满堂问”是很多教师在物理教学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以为多问就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就充分体现了让学生自主学习,就实现了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其实,提问应该精心构思.应为实现教学目标而问。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被教师繁杂的“问”弄得晕头转向。我并不反对课堂教学中的“问”,问题是要“问”得恰当,问得科学,问得有重点和层次性.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0.
在课改实验中,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式的课堂教学现象已不复存在,遗憾的是,取而代之的却是一种典型的“满堂问”式的教学。在这种“满堂问”的支配下,教师在课堂上连续提问,或是非问,或选择问,或填空问,或自问自答,学生则习惯性地举手,仓促地回答问题,或置之不理,保持沉默。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也只作简单的肯定、否定,或不置可否,然后自己补充讲解,再提出问题……这种“满堂问”的教学,表面上看去,学生似乎是在主动学习,但其实质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预设好结论,然后千方百计引导学生猜测,并以预先设定好的答案为最终目标,以此…  相似文献   

11.
“满堂灌”和“满堂问”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顽症,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语文教师必须从这种陈旧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变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服从者、执行者成为主动的研究者、探索者和发现者。这样,学生由“陪角”变主角,积极研究,充分讨论,自主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12.
一、以教师为主导进行“情境”创设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追求教与学的合作化,并强调创设真实情境,把创设情境看作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在构建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以及媒体的选择与利用,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问题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同时强调学生  相似文献   

13.
<正>一、课堂教学设计的作用1.教学设计的目的是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课堂教学的着眼点在学生的学上面,不是满堂讲,满堂问,它都是着眼于教师,把自已要教的那点东西传递出去。课堂的本质应该是学生有意义的学习。只有着眼于学生学习的过程,那目标的设计、活动的设计,包括课堂上及时生成的资源、生成的问题,教师都会想着如何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做到恰到好处。2.教学设计体现了学生有意义的学习。而这个有意  相似文献   

14.
杜淼 《文教资料》2005,(16):41-42
一、引言“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以上是《语文课程标准》(下称《新课标》)中对于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地位的表述。其中明确提出学生才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们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这一改革是针对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中教师始终霸占着课堂,满堂灌、满堂问,烦琐分析的弊病而提出的。《新课标》倡导“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相似文献   

15.
在以往教学中,在对待问题的态度上,重师问轻生问;重问的答案,轻问的过程;重问的内容,轻问的方法;重问的形式,轻问的实质。这样好多语文课堂陷入了“满堂问”的误区。有的问题太多,涉及面太广、太笼统,提问目的不明确;有的提问缺乏变化,形式太单调;还有的提问过于宽泛或者过于单调,最终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生问”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习提出问题的技能和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敢疑敢问,标新立异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勤于思考,敢于质疑问难,敢于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习惯,以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为实现有效提问,教师需要进行问题设计,同时在课堂提问中应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注意选择适当的提问方式和时机。为实现有效提问,教师需要多方设计并引导学生互答,并创设生问的空间,鼓励学生展开个性的思维,开创新时期学习新局面。  相似文献   

16.
一、“整体诵究” :语文教改的必然趋势几十年来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满堂灌”、“满堂问”及“满堂绕”的现象还较普遍的存在 ,课堂仍然是教师讲 ,学生听 ,教师问 ,学生答 ,教师仍以传授知识为目的 ,在师生关系上依旧是从教师的主观出发 ,无视学生认识的客观规律和他们的知识基础与理解能力 ,无视学生个人的主观感悟 ,否定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 ,而一味牵着他们的鼻子走 ,强调知识传授 ,追求唯一答案。教师的教学观念滞后 ,课堂教学的部分改革也仅仅限于教师教法的研究 ,只重视教师怎样教 ,而忽视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  相似文献   

17.
<正>传统教学中,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满堂问,而学生则不敢问,不会问。如何使教师在教学中创设教、学、问的情境,注重提问的方式方法,同时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给学生提问的空间,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使其真正会学习,想学习呢?我对此做了以下努力。一、热情鼓励,提供成功的心理体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肯定学生质疑问难的点滴进步,对于他们的每一点进步都要真诚热情地鼓励,让学生认为我这么做,这么想是对的,在教师的鼓励中体会到强烈的  相似文献   

18.
英语是一门交际语言,可由于我们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学生错过发展口语交际能力、扩展自我发展空间的机会.评价老师的机制就是看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了让学生拿到高分而体现出教师教学成绩的优异,课堂上,多数英语教师在教学中长期使用“满堂灌”、“满堂问”.但从现在的教育目标和社会需求来看,应该培养有适应能力、务实能力和研究能力的社会人才,这就意味着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相信学生,敢于放手,把教师的“一言堂”和“满堂问”的主宰地位让给学生,教师从“幕前”到“幕后”,学生则由听众、观众到主演——即“活动的主体”.让学生在自主和互助学习的过程中,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获得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  相似文献   

19.
培养小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与能力 ,已成为小学教学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为此 ,笔者从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入手 ,进行了一些尝试。一、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纵观课堂教学改革之路 ,从满堂灌 ,到满堂问 ,到满堂练 ,一个共同的问题是把学生放在被动的客体的地位 ,学生没有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和意识 ,因而学习能力得不到锻炼 ,创造天赋得不到发挥 ,更谈不上能动结构的组建与完善。为改变这种状况 ,可采用“自学———讨论”的课堂教学形式进行教学尝试。1 .课前准备 在学习新知识前 ,让学生预先知道要学习的内容 ,并独立地 (或在教师指导下 )为学习…  相似文献   

20.
很好地落实或体现新的学习理论或观念,是当前数学教育工作所面临的一个紧迫任务。新的课程改革要求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动手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感受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以及对知识的进一步拓展。这就要求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设计,以指导学生克服多年的“应试教育”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尽快地完成从知识的继承者到知识的创造者的转变。教师在工作中要关注这样几个方面:学习情境的设计,合作学习与学习共同体,活动与内化,理论与教学实践,以及对传统教学的再认识。而这其中,以情境的设计与学生的学习活动的控制尤为关键。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