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既然“人的关怀”是课程改革的价值追求,那么,现代德育至关重要的一条是:隐蔽德育的教育意图,淡化被教育者的受教育意识,以实现人的最大自由与最大尊重。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蔽,就越是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  相似文献   

2.
提高学校德育的效果,必须采取有力的措施,使每个教职工都用心、用情、用力投入到学生教育中,真正把德育放在自己工作的首位,致力于学生的发展。只有强化“全员德育”意识,才能推进学校德育工作向纵深发展,建造“德育为首,育人为本”的学校德育系统工程,实现“以德立校”的教育宗旨。一、全员德育的内涵建立和完善教师教书育人的良好工作机制,让全校的教职工共同参与学校的德育管理,学校的德育理念、德育目标、德育计划、德育管理、德育活动等信息应是全体教职员工、家长和学生共同知晓、共同关注并认同的。全校的教职工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  相似文献   

3.
隐性德育课程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任何一个教育体系中,课程问题总是居于中心地位。我们通常所称的学校课程是明确的、事先编制的,即显性课程,也称常规课程、正式课程。隐性课程又称为潜在课程、隐蔽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的。德育课程,即教育者为了实现德育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地在学校范围内以各种方式,通过受教育者的意识和心理反应,对促进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有影响作用的教育因素。根据其实施的方式和机制的不同,德育课程可分为显性德育课程与隐性德育课程。综观我国学校德育,其实施途径和方式主要以知识性的或理论性的德育课程为主,其次是活动性的或实践性的德育课程,再次是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借助教材蕴含的德育因素进行的品德教育,这些都属于显性德育课程。显性德育课程因为灌输的成分较大,教学内容与手段相对滞后,削弱了德育的实效。为了能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德育工作要求,需要转变传统的“小德育”观念,把目光投向更为广阔的“大德育”的视野中。这除了要发挥显性德育课程的作用外,更要关注以往被忽视的隐性德育课程。  相似文献   

4.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蔽,就越是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所以,隐蔽德育的"教育"意图、淡化被教育者的"受教育"意识是进行德育的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戈柔 《中学教育》2003,(1):15-16,18
德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方面 ,是学校文化的内容 ,也可以说是学校社会互动的一个方面的内容。学校开展德育的过程就是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进行社会互动的过程。德育目的与计划的实现 ,不是一种按照教育者的要求实现的当然的结果 ,而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互动中相互协商的结果。由此可见 ,德育中的师生互动是德育目标实现的关键因素。因此 ,分析德育中师生互动这一问题 ,对学校德育工作的良好运行 ,尤其对改变目前学校德育“滑坡”、“低效”等现象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互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互动是指一切物质存在物的相互作用与…  相似文献   

6.
洪利钊 《学周刊C版》2010,(7):124-125
思想道德素质是人的素质的核心,德育是学校作为教育机构的基本职责.学校德育有多爷可供选择的途径.但学科渗透是其中最普遍、最经常、最有效、最基本、最隐蔽的途径。笔者对语文学科德育渗透的途径、方法进行了探讨,从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学生的语文实践三方面入手,构建了语文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立体”框架.有效地实施德育渗透。  相似文献   

7.
所谓隐性德育 ,就是教师在充分理解德育内涵的基础上 ,在工作中有意识地隐蔽自己的德育意图 ,改变当前学生总是以被动、应付的态度去接受德育的状况 ,淡化他们“受教育者”的角色意识 ,在充分的自主意识的支配下 ,自觉自愿地或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德育的内容 ,实现德育的目的。这不仅是现代德育规律的要求 ,也是青少年个性心理发展规律的要求。首先 ,从德育规律来看 ,道德学习不同于知识和技能学习 ,其核心是态度和价值观的学习。口授式的教以及示范和训练式等直白和彰显性的教 ,只能帮助学生获得关于道德的知识 ,而不是美德 ,所以教师需要通过…  相似文献   

8.
学校担负着传承文明、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学校的重要任务。家庭德育是德育体系架构中的重要支撑之一。是学校德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和补充。然而目前家庭德育工作非常薄弱,或多或少存在着德育误区。当前影响家庭德育的因素主要有社会环境因素、家庭环境因素和学校教育因素,今后促进学校引领家庭德育的对策主要有家庭德育思想的引领、家庭德育知识和技能的引领和构建“家校合作”模式等。  相似文献   

9.
对创新中学德育教学的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一直把德育放在学校教育的核心地位,强调“德育首位”意识,但是在不少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并不强。为什么呢?其中一个突出的原因就是我们的学校德育存在着形而上学的观念,方式呆板,手段单一。那么如何创新中学德育教学呢?以下“五化”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模式:  相似文献   

10.
学校直接德育与间接德育各有其优势与不足。在学校德育建设中,我们需要从构建“完整”的学校德育课程体系、创设育人为本的学校德育环境以及建设一支“以身立教”的中小学德育教师队伍三方面来整合二者,使二者能发挥优势,克服不足,和谐共存,提高学校德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70年代以来,随着香港经济的日益繁荣,西方“社会富裕病”也在香港青少年中日渐泛滥。中小学生犯罪、吸毒等种种颓风,使香港公众对学校德育问题日益关注。80年代,中英签署了《联合声明》,香港进入回归中国的过渡时期。随着香港市民的民族观念、政治意识的普遍增进,终于导致了学校德育的一些新变化:1981年9月,香港教育署颁布了一份《学校德育指引》,以回应各界要大力加强中小学德育的呼声;1985年8月,教育署又颁布了《学校公民教育指引》,规定推行母语(汉语)教学和首次把爱国教育列入学校教学范畴中。从此,香港的中小学德育进入了一个可喜的新时期。本文意图对这些新情况作一概括的介绍,并探求一些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相似文献   

12.
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最有说服力的就是学生身边人,身边事。因为这些地方德育资源内容学生可以感觉到,他们最容易接受,也最容易效仿。我们认为:“做强共有地方资源特色的校因德育专题网站,拓展地方德育资源内涵.实现学校德育课程精细化,打破学校教育的封闭性,树立德育的大课堂教育观”是开发和利用地方德育资源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3.
曾勇  黄芳 《四川教育》2001,(2):20-21
传统的德育理论认为:学校德育过程中的主体是指“根据一定社会、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自觉地对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施加可控性影响的组织和教育”;客体是指学校德育主体认识和施加可控性影响的对象,“它主要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而我们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始终认为:学生应是德育的主体,在德育中应居于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4.
德育是学校“五育”之一,它以独特的功能对其他“四育”起着导向和保证作用;德育工作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份,它对整个学校教育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990年3月,我校被省、市教委确定为《中学德育大纲》试点学校。经过几年来的努力,我们在全面贯彻实施德育大纲,建立学校德育工作新格局方面,积累了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们的试点,曾多次在全省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上交流,得到了省教委有关领导的  相似文献   

15.
陈全成 《新疆教育》2012,(13):180-182
生活是德育的出发点,真正的德育理应是贯穿于学校生活乃至社会生活的所有时段的终身德育、越来越多的教育研究者清晰地指出,“生活是21世纪学校德育改革的价值取向”,然而受管理体制,教育观念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我们许多德育工作者对德育生活的认识还不到位。我们特殊教育学校德育的现状究竟如何?如何根据特殊教育学校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德育生活化建设,提升学生德育素质,提高学校德育质量?本文对此作了一些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6.
德育课程概念的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课程”概念理解的多元化,在德育实践中德育课程的概念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转变。德育课程是德育活动还是德育文本?是学校道德生活事件还是德育传播媒体?是学校道德教育的过程还是凝固化了的道德生活经验?为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德育过程的概念进行重构,以充实学校德育资源、拓展德育空间、激活德育过程,从而为改变僵化、低效、程式化的学校德育现状,创新学校德育的样式、方式、途径,贡献新的教育智慧。与知识学习不同,道德学习是一种全时空的学习,充斥着学习者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道德与生活结伴而行,在生活中不能有道德的盲区。因此,完…  相似文献   

17.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把教育的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依然存在着“后娘式的面孔,牧师式的说教”,针对性不强,实效性较差的现状。对此,淡化教育痕迹,在“润心细无声“中提高教学实效是可借鉴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德育理论认为:学校德育过程中的主体是指“根据一定社会、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自觉地对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施加可控性影响的组织者和教育者”;客体是指学校德育主体认识和施加可控性影响的对象,“它主要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而我们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始终认为:学生应是德育的主体,在德育中应居于主体地位。 学校教育是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后备人才的教育。在我国1998年3月颁布的《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中指出:德育是“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的…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思政工作隐性化策略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教育规律以及教育的“接受主体”的心理特征,在开展大学生思政工作过程中,有意识的将教育意图隐蔽起来,淡化“受教育者”的角色意识,并积极致力于学校“隐性课程”的建设,更利于思政工作者实现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20.
冀静 《吉林教育》2006,(7):41-41
学校德育工作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灵魂,是学校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学校上质量求规模的不竭动力。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方法和模式,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在德育管理上充分体现人性化的管理理念,在德育管理中,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从学校方方面面、点点滴滴的细微工作着手,多维度、全方位强化德育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