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球鞋风波     
<正>【创作理念】攀比心理伴随个体的成长过程,包括正性攀比和负性攀比两方面,前者是指有积极的进取动机,有明确努力方向,有意识地、科学地与他人比较的心态,而后者则是一种消极的、盲目的,为了不被他人超越而产生的要强于对方的不合理的心理欲望。根据费斯廷格的社会比较理论,每个人都会通过与他人对比来进行自我定位。一般来说,初中阶段学生处于人生发展阶段的青春早期,心理发展尚不成熟,当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挫折和不满,  相似文献   

2.
攀比心理,古已有之。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攀比心理从某种意义上说更加突出了。正确地认识和对待攀比心理,对于调动人们奋发向上,勇于进取,锐意改革的积极性,克服“大锅饭”、“平均主义”的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所谓攀比心理,就是一种在贡献、进步、地位、待遇、名利、收入等问题上的一种攀高比附的心理倾向。人们的攀比心理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是人的需要、社会环境以及群体心理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结果。攀比心理产生的心理机制之一就是人  相似文献   

3.
改革中攀比心理的特性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攀比心理是一种普通的社会心理现象;改革中攀比心理的加剧,对改革的深化特产生不利的影响,探讨改革中攀比心理加剧的原因,有利于给改革创造一种良好的社会心理氛围,以促进改革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4.
在任何社会,孩子们之间都会互相攀比。问题的关键在于他们在比什么,以及该比什么。这不是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责任,它牵涉到素质教育改革中深层的矛盾和影响,是全社会都必须关注和重视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刘志 《成才之路》2011,(31):18-18
每个青少年都希望被别人关注和认可,有较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这是推动青少年进步的动力,是好事。但自尊心一旦过了头,就变了味,就会产生一种畸形的自尊心即虚荣和攀比心理。虚荣和攀比心理也会带来自卑感。每个人都会有自卑感,当个体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后,如果个体在体力上、能力上、家庭经济等方面不如别人,就会感受到较多压抑,容易形成一种自卑感。  相似文献   

6.
攀比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文化、一种心理、一种行为。青少年处于人生的成长期,他们在“比”中认知、“比”中体验、“比”中反思、“比”中成长。然而,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对攀比从学理上的理解仅限于负面。汉语对攀比的词意解释是:“指不顾自己的具体情况和条件,盲目与高标准相比。”[1]从文化、心理和行为的视角,对攀比现象的理解则不限于负面。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攀比可做两方面的理解:一方面是指那些盲目与别人比较,而不顾自己实际、不求长远目标、不合成长要求的现象,可称之为“盲目性攀比”;另一方面也包括那些有明确的进取…  相似文献   

7.
攀比是人类社会的心理现象,是每个社会中的人所具有的心理行为,在当今社会虚荣攀比尤为风靡,成为引发各种犯罪的一大社会问题。特别是少年儿童中很广泛、很社会化的虚荣攀比透支着他们的心理健康,严重影响着少年儿童文明道德的形成和学习的进步,这并非危言耸听。  相似文献   

8.
班会活动背景:社会竞争日益激烈,攀比之风盛行,这种攀比心理在小学生中也比较普遍。健康积极的攀比能激发学生敢于挑战,积极竞争,也能锻炼学生的心理承受力,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从而奋发向上;不良的攀比会  相似文献   

9.
孔爱国 《考试周刊》2009,(52):209-210
职校生不良消费心理有摆阔心理、攀比心理、好奇心理、从众心理、享乐心理等,形成的原因大致有社会坏风气的影响、家长不及时引导、学校教育缺失.学校应因势利导,帮助学生走出消费误区.  相似文献   

10.
温州这一带生意人颇多,他们好面子、互相攀比的心理严重地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使得小学生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攀比心理.这种心理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从定义、成因及其影响和引导克服学生攀比心理的策略几方面进行阐述并举例进行说明.以此来期望更多的人对小学生的攀比心理形成正确的认识,用关爱滋润他们的心田,帮助他们健康地成长.  相似文献   

11.
幼儿的攀比行为是幼儿在成长阶段比较常见的一种不健康的心理。在中班,幼儿的攀比行为主要有外表、物质,家庭的攀比及荣誉感的攀比。教师将采用合理的策略去对待幼儿的攀比行为,培养幼儿良好的品质。  相似文献   

12.
过去一直认为,攀比心理存在于家长及中小学生之间,3岁~6岁的幼儿还不懂事,是不会有攀比心理的。工作一年后,我发现幼儿之间也同样存在攀比心理,如何进行疏导,已成为幼儿教育的热点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3.
不同家庭收入的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不同家庭收入的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得知:家庭收入在千元以上大学生和家庭收入在千元以下的大学生在自负、怯懦、攀比和依赖心理方面存在着差异,家庭收入在千元以上的大学生存在着较强的自负心理、怯懦心理、攀比心理和依赖心理。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从而给了小学生攀比心理形成了物质条件,本文主要对小学生的攀比心理的教育和引导进行了探讨,为小学教师的教育引导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正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身为独生子女的小学生,开始攀比着买生日礼物,攀比着穿品牌衣服,攀比着吃喝玩乐。甚至有些学生不顾家庭的实际情况去攀比,异化了他们的思想,给自己带来了一定的心理负担,也给校园生活中涂抹了一道不和谐的音符。一、小学生的攀比心理的表现1.比物质。比新书包、比新衣服、比谁家的房子大、比谁家生活条件好、比谁的家长给的零花钱多、比谁会炫耀、比谁花钱大方、比谁经常吃零食等。  相似文献   

16.
当前大学生中出现了“透支一族”的负债消费现象,根据具体情况的不同,可将其划分为炫耀型透支消费、攀比型透支消费、发展型透支消费和生存型透支消费等类型。造成大学生“透支一族”出现的原因既有社会消费观念发展变化的影响,商业活动与大众传媒的推动,又有大学生的炫耀攀比心理的驱动以及家庭成长因素的影响。这与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和谐校园的理念是不相符的,因而必须从开展消费道德教育,社会加强消费引导,家庭与学校紧密配合,共同引导大学生理性消费、和谐消费。  相似文献   

17.
为了使正在成长中的中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健康成长,为祖国、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对中学生的攀比心理应进行正确的引导。本文试从家长、学校、社会、学生自我四个方面,寻找中学生攀比心理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8.
<<名利场>>和<<家,N次方>>是不同时代的作品,但利蓓加和赵雯却同样笼罩于名利、虚荣、攀比心之下.她们在主观心理方面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主要体现在:性格特点、价值观和爱情观三点.在品尝了名利场的滋味后,她们均顿悟到了"浮名浮利,一切虚空"的道理.  相似文献   

19.
小学生在身心成长的过程中,容易受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响,形成某些不良心理,如嫉妒心理、自卑心理、厌学心理、逆反心理和攀比心理等等。分析这些不良心理的成因,并研究其矫正对策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20.
《家庭教育》2007,(9X):18-19
妈妈的烦恼:5岁的女儿不肯上幼儿园,因为同学有小汽车送,她没有。平时和小朋友玩时,也爱“比”,比衣着,比玩具,比图书,春游时还要比零食……小小年纪就学会了攀比,我该怎样教育她? 主持。所谓攀比心理,是刻意将自己在能力,生活条件等方面与别人进行比较,并希望超越别人的一种心理状态。攀比现象普遍存在于现代孩子中,比如对物质条件,父母的社会地位的攀比,等等,这种现象常令父母不知所措。本期,我们讨论这个问题。[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