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张增芳 《中学文科》2007,(12):164-164
孩子离家出走是全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避免青少年离家出走,关心青少年的成长,已成为人们共同关注的问题。因此,很有必要认真分析孩子离家出走的原因,以警示那些离家出走或准备出走的孩子,使之醒悟,不要再做蠢事。同时,引起家庭、社会和学校的注意,以便有针对性地做好预防工作。下面,本人针对学生出走的行为,从其心理、外界环境因素等方面做一简要分析。[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肖芸 《家教指南》2004,(10):46-47
青少年离家出走引起社会关注,这也是最令家长困惑和棘手的问题。离家出走的青少年对自己的前景感到茫然,产生强烈的挫折和沮丧感;同时,他们的出走行为,也给社会和家庭带来许多消极影响。相关调查表现,离家出走的青少年有如下一些特点:14岁是青少年离家出走的高峰年龄;初中生占离家出走总数的73.65%;男生多于女性;以小学五六年级和初中二三年级学生居多;城镇青少年居多。离家出走的原因很复杂□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是青少年离家出走的主要原因。比如,父母用成人标准要求孩子,教育方式粗暴,以及生活单调、重复等,使充满生活渴望的孩子极度压抑…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离家出走的心理分析与干预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少年离家出走是指青少年在没有得到父母或监护人允许的情况下,离开家庭或居住处至少1天以上的行为适应障碍。本文在概述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从心理学角度分析青少年离家出走的原因,发现青少年离家出走行为是在家庭、学校、同伴和社会等外部环境的诱发下,因一定的内部心理条件而引起的,并据此探讨相应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等心理干预技术。  相似文献   

4.
孩子为什么离家出走近年来,在媒体上经常看到花季少年离家出走的报道,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离家出走的事情也不时听说。而且,据调查,曾经有过离家出走念头的青少年占调查对象的25.6%,超过四分之一,可见这一问题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5.
李赔赔 《学语文》2006,(4):9-49
随着电脑网络的日益普及,青少年的上网热也逐渐成为老师和家长们的“头疼病”。不少青少年因为痴迷于网络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身体健康受影响,甚至离家出走、踏上犯罪道路。因此,如何引导青少年合理利用网络已成为教育界和广大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拟结合语文学科特点,就阅读教学谈谈如何开发利用网络资源。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环境趋向复杂,大量社会问题集中地反映在儿童、青少年身上。据有关部门调查证实,小学生中1/4左右存在心理障碍,儿童、青少年尤其是正在成长发育过程中的中小学生,是心理疾病的高危人群。比如,有的小学生因为父母给留下的家庭作业太多而离家出走,出走的小学生最小的只有7岁。  相似文献   

7.
同辈群体及其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同辈群体是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的一种非正式群体。本文在阐述了同辈群体的涵义、存在的客观基础及其对青少年心理发展作用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同辈群体环境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同辈群体是个体成长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环境因素,文章在对青少年同辈群体的特点进行概括的基础上,对同辈群体对青少年成长发展可能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作用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如何引导同辈群体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起积极作用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有一个深刻教训,就是忽视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把青少年学生厌学、离家出走、情感脆弱等问题归结为思想品质问题,实质上这些都是意志薄弱,抗挫能力差而引起的心理失衡。随着青少年的心理素质问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对青少年进行挫折教育的呼声日益强烈而迫切。  相似文献   

10.
现实中由于受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客观因素的不良影响,以及青少年自身的因素,一部分青少年形成心理和行为的偏激导致心理失衡,道德低下。其表现为打架斗殴,离家出走,沉迷网吧,生活上追求高档奢侈、盲目崇拜、金钱至上等现象,有的甚至走向犯罪(据统计显示,青少年犯罪呈现出数量上升,年龄偏低的趋势)。这就给家庭、学校、社会敲响了警钟:关注青少年道德品质教育和人生观教育。要落实在各个教育环节,其中学校教育是重要的环节之一。学校教育不仅是文化的传递,更是人格心灵的唤醒。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由于学校、家庭、社会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中学生离家出走或弃学出走的现象日渐增多。据有关方面的调查,存在这种思想的青少年占被调查对象的25.6%,这足以说明这种现象并非是个别的、特殊的,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2.
中小学生离家出走现象的调查与思考孙建斌,胡永东一、中小学生离家出走的现象及原因中小学生离家出走情况比较严重,令人担忧。据对某市调查,1992年上半年,离家出走的在校学生近60名,其中初中以下的在校学生占90%,女生占65%。这些离家出走的学生年龄大多...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论述了青少年非正式群体的成因及功能,提出了针对不同类型的青少年非正式群体的教育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4.
王红 《教育艺术》2010,(7):60-61
近年来.由于学习压力过大.精神负担过重,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增多,如精神压抑、焦躁不安、情绪失常等。具体表现为:失眠多梦、郁郁寡欢、脾气暴躁、妒忌猜疑、消极悲观、自暴自弃,有的还离家出走、精神分裂、轻生厌世。等等。那么,如何通过教学让学生心理健康呢?  相似文献   

15.
当今,青少年学生网络成瘾已经成为一种现代"社会病",成为影响学校教育的突出问题之一.为上网而逃学、离家出走、小偷小摸、抢劫等事件屡屡发生,甚至个别青少年学生猝死在网吧.既然如此,如何矫治青少年学生网瘾成为学校教育中不得不重视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青少年与电子游戏的密切接触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因为大量接触电子游戏的青少年表现出学习成绩下降、离家出走、品行不端等令人担忧的倾向。为此,社会一方面严厉谴责电子游戏,一方面要求青少年远离电子游戏。本文的作者能以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心态看待电子游戏,对青少年玩电子游戏的现象进行社会调查,从而自我教育、自我认识,很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加强高职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儿童到青少年时期,总会在自发的人际关系基础上,结成小群体,这种群体,有人称为非组织群体,也有人称为非正式团体或非正式群体。它实际上是儿童和青少年在兴趣、性格、关系(邻居、同座、同乡、同寝室)等基础上,形成的相对于班级等正式群体以外而存在的人群。  相似文献   

18.
在影响青少年人格发展的众因素中,传统观点一直认为家庭对儿童起很大作用,并终其一生。事实不然,青少年的同辈群体才是影响其人格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同辈群体满足青少年的情感交流需求和促进情感的发展成熟,促进青少年的学习和兴趣爱好的发展,是青少年获得生活经验和社会信息的主要来源,对青少年生活目标和价值观、培养社会角色、学习行为规范有较大的影响,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环境适应能力和合作竞争的本领。  相似文献   

19.
一天,突然接到一位家长带着哭腔的电话:"孔老师,我孩子离家出走了!当我收到孩子手机短信的时候,我简直肝肠寸断!为这个孩子,我操碎了心!有时候我也发狠,出走就出走,有本事别回来.可是,发狠归发狠,心里既疼又急.一个十三、四岁的女孩子,一个人在外面游荡是多么危险,万一遇到坏人后果不堪设想!我该怎么办呀?" 最近心理学家的调查表明,存在离家出走现象的青少年占调查对象的25.6%,超过四分之一.可见,这一问题不容忽视.要想从根本上帮助这些离家出走孩子的家长走出困境,帮助这些离家出走的孩子回归家庭,有必要首先搞清楚孩子离家出走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一、青少年追逐时尚的心理原因分析青少年代表着一个活跃的、富有好奇心的、具有生机与活力的群体。这个群体的某些特质在21世纪的青少年身上体现得更加明显,追逐时尚就是他们的“行为标签”。“时尚”作为社会流行文化的集中体现,已渗透到青少年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影响着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青少年追逐时尚的心理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