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借助于现代精神分析理论,考察了简*奥斯丁的作品与作者本人之间的关系,揭示出作者的早年经历所产生的"贫穷"心理及不幸的爱情决定了作品的主题选择及内容的表达,从而探讨了作家深层潜意识的创作动机,折射出作家的人格构成,为进一步了解作家提供了新的透视方法.  相似文献   

2.
作者形象理论属于文学修辞学的范畴。作者形象可分化为作者本人、叙述人及作品中即故事中的人物视角结构,而在作者形象与叙述者形象之间还有一类形象,即抒情人物形象。作者形象作为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决定和操纵着整部作品的结构和艺术风格,以及读者对作品和作家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刘勰的《文心雕龙.才略》是一篇历代作家通论,他对先秦到魏晋的近百位作家进行了评论,集中体现了刘勰的作者批评观,也是中国古代作者批评观的代表作。在《才略》篇中,刘勰用了三种作者批评研究法:一、作者比较批评法;二、结合作家和作品来分析的作家批评法,三结合作者与时代的关系来分析的作者批评法。  相似文献   

4.
《孟子》提出了“知言养气”说,属人格道德修养论,与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及形成具有修养方面的相似性;曹丕“文气”论研究作家气质及个人修养与作品表现出的风格的相关性;韩愈要求写作要以气为先,此气为文章气势和作者胸中的儒家之气;苏辙的“文气”说包括个人内在修养、个人处境阅历,这是形成作家作品的重要源泉。  相似文献   

5.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萧红及女性作家作品。2.把握《呼兰河传》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色。3.分析人物形象,学习掌握小说的叙述视角。4.把握作品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1.分析人物形象,学习掌握小说的叙述视角。2.把握作品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相似文献   

6.
文学作品是时代生活的反映,文章是作者心灵之藤上结出的生命之瓜。积淀着作家至真至诚的生活体验。读一篇文章就是在心灵深处与作家对话,就是倾听作家诉说生活的酸、甜、苦、辣。因此,要真正理解文章,首先要读懂它的作者,了解他一生的经历及每个时期的思想状况,再看看它是作家哪个时期的作品,这样,  相似文献   

7.
在宋代著名词人中,柳永是争议较大的作家。自宋代始,世人对他的评价就毁誉不一,并在很大程度上使柳永这一人物形象笼罩上丰富的传奇色彩。作者采用历时比较方法,对宋元明三个历史年代作家作品中出现的柳永形象进行比较,从作品、时代背景、当代思想文化形态及作者与柳永性格的对比入手,研究柳永这一文学形象生成的深层历史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8.
20世纪60年代,以姚斯和伊瑟尔为代表的联邦德国“康斯坦学派”提出了“接受美学”理论,它以现象学和解释学为理论基础,关注读者及阅读接受实践活动,打破了传统研究中关注作家、作品的局限,超越前人引入了读者的要素,其核心是把文学观念由作者——作品转到了读者——作品,突出了读者对文本意义的决定作用,强调文学是作者与读者共同完成的,作品意义只有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如果在作者——作品——读者链条中,让读者成为空白,那么作品的审美意义也将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美籍华裔女性作家在美国文学领域的影响越来越大,人们对其人及其作品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在众多研究中,中国学者所采取的视角大多是解构主义、东方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文化冲突或文化认同。这些研究既使我们看到了华裔女性作家对中国文化及中国女性的赞扬,同时又使我们看到了华裔女性作家对中国文化及中国女性的批判。到底是什么造成了华裔女作家作品里的这种矛盾呢?以谭恩美的《喜福会》为例,来探讨中西两种文化背景对作者的影响,以及造成作者写作时内心矛盾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0.
文学创作属于作家的个性活动,充满着作家的个人行为和意义,可是文学创作的意义绝不仅仅停留于作家的个人意义上,它还存在着深远的社会意义.本文通过大量的课堂学习、课后反思、问卷调查等手段方法研究大学生,尤其是英语专业的学生对于阅读西方经典文学作品的认识,以达到对文学经典进行更深层次的阐释.本文从作者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平、作品的结构框架以及作品社会意义这四个方面进行具体论述,尤其结合了作者的时代背景,探究作品结构框架,分阶段、分层次的把握文学作品对其社会意义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11.
品格优良、人格高尚的作者能写出好的艺术作品.而格调高雅的好作品也一定出自品格高尚者之手。作者结合个人教学实践,针对具体的文学作品,探讨了作家的品格修养与作品的艺术风格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邢小利的为人处世及作品的评述,颂扬了作者真实、真诚、直白的语言姿态和富有良知的人格魅力。论证了境界、情怀和人格三者之间相辅相成、互相制动的关系。对知识分子而言,要想写好作品,必先做好人,人格限定着境界和情怀,也关涉着作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文如其人,作家的语言文字展示着作家的情怀、境界和人格。  相似文献   

13.
《德伯家的苔丝》中凸显神秘色彩的描写手法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德伯家的苔丝》是19世纪英国作家哈代的代表作。作者运用意象、恶兆、神话(圣经)故事和谎言、实物及环境的描写,使作品呈现出了一种神秘色彩,这是对作者“内在意志”灵性的渲染。  相似文献   

14.
吴圣昔的《西游新解》(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鲜明地提出了《西游记》乃是一部游戏之作的观点。作者对以往《西游记》总体性质的三大歧见:宗教手册论、寓言小说论、政治小说论逐一评判之后,认为对于作品总体性质的审美判断,应从分析作品的形象体系着手来作出。作者主张将审美观照的视角放在作品整体形象之上,对作品形象体系作深入的考察。前人认为《西游记》创作实际与主题的形成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关联,这种关联就是吴承恩主体心态被当时社会扭曲变形的折光,吴承恩的创作似乎是站在与当时社会敌对的立场上表达内心的愤懑等等。显然,这样地推论不仅忽视了对作品形象体系的宏观把握,偏于一端,而且也根本不是从作品的创作实际出发去分析作品的。《新解》在阐述作家心态与作品内在意蕴之间的关联时认为作家的这种“求放心之喻”的操作,是作家审美情趣高出一般小说家的突出表现,吴承恩之所以伟大的原因在焉。难以否认,作家生活的时代、环境必然地对作家的思想及价值取向发生一定程度的干扰甚至碰撞,这就给后人评判作家  相似文献   

15.
文革期间的版权现象主要是废止与剥夺,它体现在有的作者的生存权利被剥夺;许多作者的作品所有权被剥夺;有些作者的创作权被剥夺;一些作家作品的发表权被剥夺;大多数作者的署名权被剥夺;大多数作者的报酬权被剥夺;一些作者对作品的改编权和修改权被侵害;一些作品的转载权被剥夺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法国作家莫泊桑作品中女性的弱者形象进行了分析,表现了作者对她们的热情关注与极大同情。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法国作家莫泊桑作品中女性的弱者形象进行了分析,表现了作者对她们的热情关注与极大同情.  相似文献   

18.
周春秀 《莆田学院学报》2009,16(6):72-75,100
简介加拿大作家法利.莫厄特在其作品《与狼共度》中表现出的积极关注狼的生存状态,通过介绍作者的亲历,指出作品以写实的手法讲述了作者与狼共度的难忘时光,给读者塑造了一个崭新的狼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呼吁人们关注"生态意识"的心声。  相似文献   

19.
李方媛 《林区教学》2010,(11):40-41
《雪国》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代表作。作者凭借《雪国》、《古都》、《千只鹤》于1968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日本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作者川端康成是一个一生追求"美"的作家,一个纯粹的唯美主义者,一生发表了许多作品,成为日本作家的代表。川端康成一生追求"美"的同时,深受佛教及禅宗思想的影响,他接受佛禅思想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笃信佛教及禅宗的国度,佛禅思想深深地影响着日本人,此外,川端康成一生坎坷,两岁开始便经历了亲人的离世,在现实的孤苦无依下,佛教的诸多思想深深走入了川端康成的内心。川端康成的作品《雪国》在继承日本传统美的同时,也体现了深刻的佛禅思想。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白俄罗斯作家斯韦特兰娜·亚历山德罗夫娜·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切尔诺贝利的悲鸣》一书做了系统解读,充分肯定了作品在揭露核事故的真相、真实记录众多"小人物"的悲惨境况、官僚阶层的傲慢与无知等方面的历史地位和价值、以及作品带给人们的深刻思考。同时,作者也指出作品的重要缺陷,其根源在于口述式纪实文学体裁的局限性,及作者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