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是加速经济发展,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根本措施。绵阳的产业结构应进行战略性调整。其基本思路是: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大力改造传统产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从战略上优化经济布局和产业组织结构,推进三次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建立有比较优势的先进结构类型和产业模式。搞好产业结构调整应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实施正确的产业政策;加大财政投入,推行税收鼓励政策;加快科技进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大力发展教育产业,重视人才培养;调整消费结构,刺激消费需求。  相似文献   

2.
郎逸 《中国培训》2009,(9):26-27
一、坚持就业培训→任职考核→资格鉴定→就业推荐一条龙服务 从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反馈信息看,无一技之长,缺乏新的职业技能,往往成为下岗职工重新上岗的主要障碍。对下岗职工进行就业培训需要进行前瞻性研究,从调整教育与培训的专业结构入手,进行劳动力需求总量和结构预测,使之适应未来产业结构调整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  相似文献   

3.
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调整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章运用高等教育和产业经济学有关理论分析我国产业结构的趋势及其对人力资源的要求,探讨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专业结构如何适应经济结构尤其是产业结构的调整,从而实现高等教育发展、人才培养、就业质量提高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4.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总的原则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从满足社会需求, 从职业和工作岗位出发进行专业设置, 专业设置及其对口就业率是衡量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 但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现状与社会需求及产业结构、就业结构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主要集中在:中职学枝专业结构与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不相适应;培养的人才数量与结构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新兴专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需求不相适应. 对此, 需要认真研究中职学校专业设置问题, 提高中职学校专业设置的社会需求吻合度.  相似文献   

5.
社会经济转型期大学生就业问题探讨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的出现,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在特定的转型期,经济增长速度放慢,产业结构调整,毕业生人数剧增以及体制方面的障碍,增加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要缓解这一难题,需要实施促进就业的均衡发展战略,改革劳动人事制度,优化人才市场环境,调整高校学科结构,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6.
发展职业教育的有效社会需求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社会整体发展需求,社会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变化需求及个体发展需要看,职业教育都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只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资源配置、专业划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都很难满足这一需求。因此,必须在整体上对职业教育适时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7.
金融风暴的成因及对我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金融危机的出现有其必然的原因.从根源上看,是金融资本对高额利润贪得无厌的追求;从本质上看,是美国低储蓄、高消费的发展模式问题;从体制机制上看,金融疏于监管,存在弊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经济是全球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冲击.我国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应对危机,提出了平衡外贸出口与国内消费需求、优化财政投资结构与引导产业调整升级、实施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等政策思路.  相似文献   

8.
引入了产业结构、投资结构、制度变迁三个结构变量,对山东省经济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经济结构变迁通过影响资本产出效率和经济规模来影响经济增长。实证结果表明:产业结构调整对资本产出效率具有抑制作用;投资结构变动和制度变迁对其有正面的影响。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规模的扩大具有正面影响,而投资结构变动和制度变迁对其具有抑制作用。最后文章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夏明  谢一 《毕节学院学报》2010,28(2):105-108
从结构相似数看,贵州与上海的产业结构相似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贵州与上海的就业结构相似程度极低;从就业弹性系数看,贵州第一产业对劳动力的依赖性很强,第二和第三产业增长对就业拉动作用较大;从比较劳动生产率看,贵州第二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大于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大于第一产业。  相似文献   

10.
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就业存在舆论误导、供求信息脱节、专业盲目设置、用人单位难以公平招聘及其效率低等问题。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国家要加快发展经济和调整产业结构,构建大学生充分就业的基础;高校要把社会需求作为培养学生的出发点和归宿,调整专业结构积极拓展素质教育;大学生应切实转变就业观念,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变动趋势的考察及对二者的相关性的实证分析,可发现影响河北省扩大就业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发展的不均衡。实现就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使之与产业结构的演进相协调,对于有效缓解河北省的就业压力,进而实现经济增长、结构优化、就业扩张的目标,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江苏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都发生着变化。本文利用结构偏离度指数对江苏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结论:江苏省第一产业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具有相关性,第二产业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呈微弱负相关,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关性较强,就业人口已开始向第三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13.
在新的世界经济发展浪潮推进下,安徽省应抓住机遇,积极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文章分析了安徽省"三次产业结构"演进过程和就业结构状况,提出了产业结构优化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沈阳市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城市之一,产业结构转换升级的过程、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变动关系在全国重工业城市中具有代表性。通过分析沈阳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发展变化的历史与现状,研究两者变化的非均衡性,计算1980年—2009年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离度及沈阳市三次产业的就业弹性,为沈阳市产业结构及就业结构均衡发展提供可靠的数据资料支撑。  相似文献   

15.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教育水平联动关系研究,对于寻找缓解"就业难"以及"用工荒"问题的有效途径具有一定意义。利用VAR估计、Granger因果检验、中介效应等分析法,对我国1996-2012年间的教育水平、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间联动关系的实证研究表明:在短期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就业结构演变和教育水平的提升起决定作用;就业结构和教育发展水平之间存在双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就业结构在产业结构和教育水平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6.
荣志远和王展祥两位博士对我的“我国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升级的不同步探因”一文提出以下四大争鸣观点:产业结构变化有一般规律,无标准结构;产业结构决定就业结构或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没有简单的决定与被决定关系;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低,第二、三产业吸纳劳动能力较弱导致了不同步升级和第一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不断下降是我国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升级不同步的本质意义;就业结构升级的关键在于提高二、三产业的就业弹性,提高其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在此拟一一进行解答,即发达国家标准是用于判断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是否同步的最好参照物;产业结构升级与就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同步性可以进行比较分析;制度障碍、推力有限和拉力不足是就业结构升级滞后的主因;多渠道构建农业劳动力合理流动平台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一般而言,国家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一方面表现为国民生产总值等总量的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是与之相关的产业结构的不断演进。我国通过大规模经济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稳定的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同时贫富分化现象日趋严重,各个地区经济发展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不平衡。通过工业化发展阶段分析、结构变化值分析和产业结构熵数分析发现,中国三次产业发展差异逐渐增大,产业发展形态更趋向专业化;在创造国民收入方面第二产业比第一产业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18.
民工短缺与产业结构变动关系研究:以广东省为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工业化进程起点,当其发展到面临劳动力成本上升而导致比较优势丧失的阶段,就可能是进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拐点。2004年中国部分沿海地区出现的民工短缺现象对产业升级提出了新的要求。探讨民工短缺形成的深层次原因,运用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互动关系原理,通过对广东省近年来的产业结构升级和劳动力供给情况的实证分析,从民工总量过剩与结构性短缺角度说明它是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业面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市场信号。  相似文献   

19.
中国西部地区1997—2010年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调整互动符合配第—克拉克定理和库兹涅茨法则。从就业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关系看:第一产业还有大量富裕劳动力急需转出,第二产业将来吸纳劳动力潜力较大,第三产业未来吸纳劳动力空间有限。将来要继续优化第一产业产业结构;努力挖掘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鼓励创新,努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相似文献   

20.
该文研究的是芜湖市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通过大量的数据、图表,对芜湖市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及其他们之间的关系作了实证分析。对产业结构分析中发现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和贡献度最大,是经济增长的动力;对就业结构分析发现芜湖市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比重最大;并对两者进行协调性分析,发现芜湖市的第一、三产业人才过剩,而第二产业却供给不足。利用计量模型做了回归分析,提出政策建议,认为须加强第二产业的就业供给,同时要努力提高现代服务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率来吸纳就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