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本文从高句丽历史发生、发展、消亡的全过程出发,充分利用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论证了高句丽建国前中国东北行政管辖范围、高句丽民族渊源与文化渊源。得出高句丽民族是中国东北的古代民族,高句丽国家是古代东北的民族政权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东北的古民族历史是我国民族发展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追溯各个民族的起源和发展史来展示东北古民族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发挥的独特作用,从而揭示东北古民族在中华文明史上不可或缺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广告历史源远流长,形态多种多样,造型别致美观,色彩鲜艳,融于生活,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浓缩的艺术美感和较强的艺术价值,见证了中国古代商业的繁荣和民族经济的发展历程,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4.
在历史上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民族之间是可以发生文化交流的。历史上的东北古代民族与中原民族文化交流并非处于一种“时封闭时交流的状态”。始祖神话传说反映了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的多元一体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妇女置身于“男尊女卑”的父权家长制与家国同构的封建道德双重规范的社会结构中,长期以来一直处于社会政治和经济的边缘地带。“和亲”妇女作为封建统治者实行民族羁糜政策的一颗棋子,曾经在历史时期维护了民族和平,促进了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及民族的融合。“和亲”妇女以这种独特的方式表明了自己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6.
书法是中华民族对于世界民族艺术之林的独特贡献。中国现代著名学者书法家沈尹默认为,书法是“世人公认的最高艺术”。美国现代美学家赫伯特·里德说:“中国书法艺术的抽象美,实际上也是所有真正艺术的原则。”一个令人叹息的历史事实是:虽然中国书法艺术的历史源远流长,几乎与华夏文明历史步武相继,然而历代以来,世人重书法实践而轻书法理论、重书法墨迹而轻书法历史、重感悟品藻而轻逻辑思辨等,似乎已成恪守不移的惯例。其流风所及,字匠书迹重出累现,缺少的是书法历史与美学的深厚根柢——书卷气。临湘朱仁失先生有鉴于此,积五载搜罗剔抉复五载覃思结撰之功而成四十余万言《中国古代书法史》交北京大学出版社付梓行世,实在是嘉惠书林有功学术的大好事。  相似文献   

7.
游牧封建制度下的蒙古族妇女,同样受着君权、神权、父权、夫权重重社会枷锁的束缚,但是,因受历史根源和独特经济类型制约,决定了她们在社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在经济、政治及家庭生活小的地位,明显高于古代农耕民族的妇女。  相似文献   

8.
文章所研究的中国东北五大流域的历史与文化范围,并非仅仅包括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行政区划。而是从大江大河的流域之地理概念出发,尽可能地按照流域的走向探讨其历史文化发展的脉络。文章主要对东北古代民族的源流、谱系及其活动和迁徙的地域、考古学文化类型的地理分布以及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和古国、方国、王国乃至由东北古代民族所建立的帝国政权做为流域文明线索结合重要的历史遗迹和遗物以及重大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在流域的空间范围所及的区域中进行梳理和叙述。  相似文献   

9.
地理环境是民族融合的自然基础,处于华北平原与内蒙古高原之间的滦河流域,以其独特的锁钥地位和经济兼容性,成为古代历史上北方民族大融合的一个缩影;文化认同是民族融合的必要前提,以神话认同为标志而形成的一体观念,构成了中华民族内聚力的思想基础;经济依存是民族融合的根本动力,由于农耕与游牧两大经济体系不可分割的互补关系,使长城成为中原与草原民族牢不可破的历史装订线;政治统一是民族融合的必然结果,从元上都到清代的避暑山庄,标志着中国农耕与游牧两大民族体系的空前统一及其巩固。避暑山庄不但是中华统一多民族国家最后形成与巩固的历史见证,而且是民族融合的历史见证及其文化结晶。  相似文献   

10.
高句丽是我国东北古代历史上的一个民族政权,在其建立与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农业与渔猎并重的社会经济。随着农业生产区域的不断扩大,粮食生产进一步发展,逐步建立了粮食仓储制度。从高句丽农业发展与粮食仓储、高句丽仓储的管理及高句丽仓储的功能等方面入手,对有关高句丽粮食仓储方面的内容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东北在历史上受到历朝历代的高度重视,不仅仅是因为中原王朝政治统治中心确立之后,所具有的东北边疆、边缘的意义,还与中国传统文化“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的地理方位的哲学理念相关。中国东北是具有影响世界格局变化的特殊区域。1858年是中国东北地域格局发生重大转换的转折点。中国东北的文明诞生、文化移动、民族迁徙的历史具有跨国性、跨区域性的特点。按照流域文明的分布。东北的历史空间可划分为:黑龙江流域、辽河流域、鸭绿江流域、图们江流域、大、小凌河流域五大流域文明区。在五大流域的空间中有东胡系统、肃慎系统、减貊系统、汉人及其他民族等五大民族体系。这些民族在上述五大流域中建立了若干个方国、王国和帝国政权。由于受国家政治倾向和民族情绪及民族意识的影响。东北亚诸国在中国东北历史问题上有着不同的历史观。我国当代进行的大清史编修工程、夏商周断代工程、东北历史与现状研究工程、东北属国研究工程,以及正在进行的各项东北经济振兴建设工程;对东北亚国际环境的变迁和东北历史空间的现实与未来的变化将会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契丹是古代北方地区古老的民族,在历史上建立了辽政权,在本民族与中原王朝及周邻民族的往来中,形成独特的饮食文化,并在辽代墓葬壁画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契丹的历朝皇帝都非常重视经济的发展,使畜牧业、农业、渔猎、手工业迅速发展起来,出现了经济发展的繁荣景象。这些经济类型与饮食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契丹人食物的全部来源,饮食文化在此基础上展开与发生。在辽代墓葬壁画中,以艺术的形式表现了获取食物来源的经济类型场面和备食、烹饪、宴饮、进酒、进茶、茶道等饮食过程,形象生动,画面宏大,反映了契丹民族对饮食文化的热衷和挚爱。  相似文献   

13.
黔东北地域是古代贵州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在长期的文化流变中,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该地域文化的形成和历史变迁,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特别是与乌江中下游地域特殊的自然生态环境、人文历史变迁、建置沿革、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状况以及统治措施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在民族共同体的研究中,族称释义的研究是最基础的也是最具吸引力的问题之一。但是由于历史记载、族源传说的缺失或模糊性,使相关问题的研究面临诸多困难,也造成许多研究结论的不确定性,致使目前有关古代民族族称的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难以在学界取得共识。本文通过反思族称含义解释中"以地名族"的观点和语词学解释中出现的多义性等问题的同时,尝试从民族来源的一般意义上把握族称具有的含义及其变化。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东北的筑城伴随着东北早期族群的文明曙光和族群之间的掠夺而诞生。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东北原始人类开始走出洞穴步入平地,而新石器时代早期东北先民则为防备猛兽和部落的侵扰,开始构筑聚落环壕,标志着东北筑城的早期萌芽。新石器时代中、晚的红山文化时期出现了弓箭及夯土和石块砌筑城墙的技术;青铜器时代的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辽西地区由原始社会步入阶级社会,发生了从石器到青铜器的兵器变革,由古族古国向古方国阶段的转换。在东北的西南部考古发现了大量青铜兵器及早期城堡,孕育了早期战争和筑城形态,标志着东北筑城起源的开端。  相似文献   

16.
新疆蒙古族作为传统的游牧民族,因其流动性和分散性的特点形成了与农业民族不同的社会化过程。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他们难免处在一种不利的生存竞争环境之中。文章从新疆蒙古族个体基本社会化的内容、途径入手,进而探讨社会转型中该民族成员社会化的困境与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7.
岩画是古人类绘刻在岩石上的图画,其中的乌兰察布草原岩画是古代北方游牧民族遗留下的世界文化遗产,以图画的艺术形式描绘了古代诸民族的经济、军事、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内容,它是人类由野蛮走向文明历程的生动图解。乌兰察布草原舞蹈岩画,根据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不同的舞蹈形式去表现当时人们艺术创作的风格和特征,每一种类型的舞蹈都透视出深刻的文化内涵,并以象征符号反映出北方游牧民族的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乐舞教育曾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从原始自然形态到自觉化过程.从娱己、娱人到娱己、娱神,又到育己、育人的教育流变,使我们看到古人乐舞的教育观、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实践等所经历的历史蜕变。古代乐舞教育从萌芽走向成熟到完善的过程,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美育教育雏形。在教育改革的今天,对古代舞蹈教育源流溯变的探索,不仅具有历史意义.更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稻米是"花腰傣"经济生活中的主要产品,日常饮食也多是围绕稻米展开的。在日常生活中食用稻米注重的是其食用价值,用于满足生理对食物的需求。但在岁时年节、人生礼仪、社会交往等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稻米的历史文化价值则凸显出来,成为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载体,具有符号和象征的作用,与"花腰傣"文化情感、群体认同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