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外语,是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获取世界各方面信息与国际交往的重要语言工具。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国内经济、政治、科技和教育体制的改革已全面展开,世界范围的新技术革命正在方兴未艾,为了把我国尽快建设成为一个高度文明、高度民主、高度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必须更快更好地培养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材。在这种形势下,要进行广泛的国际交流,外语人材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百分之九十几的中学都已经开设了英语课程。由于英语是世界第二大语种(汉语第一),是当今世界上主要的国际交流语言之一…  相似文献   

2.
汉语是一种稳定性很强的语言 ,它既是世界上现存的历史最悠久的语言 ,又是变化最少的语言。然而 ,在新时期 ,它却面临着一场巨大的冲击。任何语言都不能脱离与之对应的文化而独立存在 ,汉语也是如此 ,它以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为根基 ,是一种文化底蕴异常浓厚的语言。然而 ,当今中国人的文化体系却有所衰微。原因有三 :其一 ,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展开 ,中国与世界诸经济国交往日益密切。强势经济在进入中国的同时 ,也带来了强势文化。而面对强势经济 ,许多人不由产生了自惭心理 ,并将这种心理化为对强势文化的崇拜 ,对民族文化的轻视。其二 ,这…  相似文献   

3.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民族的语言都负荷着该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罗常培在《中国人与中国文》中说:“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结晶。这个民族的过去的文化靠着它来流传,未来的文化也仗着它来推进。”汉语是中华民族的母语,也是世界上使用最多的语言之一,更是联合国规定使用的国际语言。因此,学好汉语,用好汉语,使之发扬光大是十分重要的。以前,学术界对汉语言文字使用不规范现象就有过诸多批评和指正,  相似文献   

4.
不同民族和地区在进行文化传播过程中,有符号、习俗、文字、语言多种承载方式,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语言,它在文化的传播过程中使用最为频繁。正因为语言的重要性,我们在学习新的语言过程中,首先需要探索并掌握这门语言自身所隐含的文化内涵。汉语作为中国文化传播过程中最重要的语言,在汉语教学中为了使汉语学习者能准确地理解和使用汉语显得尤为重要。语言结构的文化特征、语义系统的文化特征以及语言的文化规约构成了文化教学过程中的基础内容。对外汉语教材编写者可以通过改进教材来增加文化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通过课堂内外努力教授文化知识来进行文化因素的教学,学生也应在课堂上和日常生活中积极培养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5.
海姆斯指出 :学习语言必须学习怎样使用那种语言 ,即必须掌握使用那种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可见 ,学习一门语言的最终目的 ,就是要掌握和运用它 ,将其当做人们交际的工具。如果学习一门语言 ,又不能用它与别人交际 ,实质上学了一门“哑巴语言” ,那么语言的学习便失去了它的意义。而英语作为一门国际上通用的语言 ,学习它 ,掌握它 ,并用它同世界上其他民族进行文化、科技交流 ,发展科学技术 ,吸收各民族的文化和科技精华 ,为我所用 ,就愈发显得重要了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汉语在国际社会中受到的越来越广泛的关注,而网络新语言作为21世纪最新潮的一种语言形式,如实反映了当代中国的社会文化,同时也影响着世界各国对汉语以及中国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本文就当前热门的网络新语言的英译策略进行讨论,对现有译文进行比较分析并提出一些新的见解,力求让目的语读者能更好地了解汉语及中国文化,使中国文化走出国门。  相似文献   

7.
成语是在漫长的社会演变和语言发展历程中广泛萃取语言的精华而熔炼出的"汉语钻石",它概括了人们探知客观世界奥秘的实际体验与思维成果,是民族文化的深厚积淀。  相似文献   

8.
一种语言走向世界是一个逐渐的过程,它依托的是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条件。汉语现作为联合国工作语之一,它的被使用也是一个渐进过程。汉语随着WTO也将逐渐推向世界,在此过程中,汉语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也走向了世界。  相似文献   

9.
语文作为语言、文学和文化的结合体,具有其丰富的内涵,它具备了工具性、欣赏性和传承性的特点。就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文而言,语文的工具性显得尤其突出,汉语文的学习重点就是汉语言的学习。认识到这一点,汉语文教学就应当向语言教学转变。针对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普遍偏低、汉语交际能力差的现状,本文试从教学实践出发,就民族院校的汉语文教学怎样转变到语言教学,谈一点粗浅的认识,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0.
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语言之一 ,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全世界使用汉语的人数超过 12亿 ,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南亚等地。在历史上 ,随着文化扩散 ,汉语向中国周边地区传播 ,越南就曾使用过汉语。特别是公元 7世纪 ,正值中国盛唐时期 ,中国文化东传日本 ,汉语文字对  相似文献   

11.
用区分第一和第二语言的主要标准衡量,汉语教育对于部分中国少数民族采说应视为一种第一语言教育。少数民族学习汉语,不仅是学习一种语言,也是学习一种先进文化。汉语教育和民族语教育都是为民族的繁荣发展服务的.只不过汉语教育重在发展而民族语教育则重在保护。就宏观整体和少数民族的根本利益而言,民族地区中小学汉语教育和民族语教育之间不存在任何矛盾;而两种语言教育在时间和空间环境方面存在的一些冲突,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安排妥善解决。  相似文献   

12.
世界上哪种语言最美?这个问题一下子很难回答。实际上,语言的特点是各有千秋的。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它源远流长,光昭古今。圣贤学者用它写下了汗牛充栋的文化典籍,文人墨客用它创作了流光溢彩的诗词歌赋,志士仁人用它留下了深刻隽永的警世名言。汉语成为我们华夏民族重要的凝聚力之一。就其语言本身来讲,汉语也有许多  相似文献   

13.
一种语言的词汇是否丰富、发达与该语言是否丰富与发达,及它的表现力是否很强有着直接的关系。汉语的词汇是非常丰富的,可以说汉语是世界上各种语言中最丰富的语言之一。但是由于现代汉语词汇中存在着大量的同义词和近义词,这些同义词、近义词在词义、对象、范围、色彩、语义轻重、词性、语法功能等方面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差异,而目有的差异是很细微的,因而给汉语学习者带来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在HSK考试中,同义词、近义词的辨析更是显得尤为重要。在汉语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辨析。  相似文献   

14.
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凝聚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明,是全体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汉语中的成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承载了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和意义。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窗口,由此我们可以  相似文献   

15.
“中国英语”是汉语与英语语言文化交流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语言现象,它将随着中国人使用英语的普及和中国特色的形成而逐渐扩充.从而丰富和发展英语语言与世界文化。  相似文献   

16.
英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广的语言,几乎全球各国都在或多或少的使用或学习英语。而作为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汉语在世界语言中的地位越来越高。随着汉语热潮的不断升温,大量留学生开始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因此将汉语和英语的音系结构进行对比分析,对英语母语者学习汉语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文化历史的文明古国,滋养出许多伟大的文化巨人和灿烂的文化宝典,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使得中国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上独秀一枝,大放异彩。追溯中国文化的源流,我们就会发现,中国文化的一支——中国语言学,无论是在文字学方面,音韵学方面,还是训诂学方面,都具有十分优良的传统和伟大的成就。但汉语语法学较之汉语的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之类,就迟了两千多年。直到1898年才产生了第一部语法学著作《马氏文通》,从而才有了汉语语法学。汉语语法学较之外国语法学也迟了两千多年。世界最早的语法…  相似文献   

18.
成语是语言的精华,它精练、形象、生动。它使交际者能用最简洁的语言生动而形象地表达较为复杂、深刻的思想。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都拥有大量成语。它是经过各族人民世世代代的使用和积累提炼而成的。它保留和反映了该民族各个时期的文化、历史、经济、生活习俗等特点。如果说,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镜子,那么,成语则是民族文化最妥善的保存者和最集中的体现者。俄语和汉语都属于世界上最丰富的语言之列,都拥有大量的成语。这些成语都是两种语言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两族人民智慧的结晶。由于两族人民的社会条件和自然环境不同,两族语言发展的…  相似文献   

19.
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文化,随着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密切,汉文化对一些国家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我国很早就实现了与很多国家之间的文化传播和交流,也使得这些国家的语言文化愈加精彩,而中国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发展至今,日语语言文化中可以非常明显的找到汉语的主要特点。近年来,许多专家和学者针对汉语的语言文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就针对汉语对日语语言文化的影响和对比意义进行一定的分析,简单的说明中日的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20.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化之间的转换。习语是汉语中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语言单位。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有更多的外国人希望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于是在翻译中体现文化观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文化的角度去探讨汉语习语的英译的策略,并呼吁译者在翻译实践活动中重视文化的渗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