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实录性新闻最先是由穆青提出的.在1989年11月,穆青在其文章《多写实录性新闻》中提倡大家要多写实录性新闻。可是。穆青为什么要提出多写实录性新闻?穆青提出的实录性新闻对我们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下面就这两个问题谈谈笔者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穆青同志最近指出:多写实录性新闻。这是他继新闻要向散文化方向发展的口号之后又一新的呼吁。现在在新闻写作方面出现了一些不良倾向:有的新闻事实少,内容空洞:有的搞新名词“轰炸”,词语随意搭配;有的结构任意跳跃,华而不实。多写实录性新闻是医治以上弊病的良方。《新春看教师现场考文盲》就是一篇实录性好新闻。领导在节日前后看望第一线的劳动者,  相似文献   

3.
新闻评论的写作需不需要发现?我们根据新闻评论的特征,稍稍考察一下其写作的现状,觉得十分必要。 同写新闻报道的记者一样,写评论的作者同样要走进生活。走进生活,大多数记者也做到了,可我们看到这样的情况。同样一直处在生活的前沿,有的人感到没有什么可资评论,可有的人连续写出评论。这就告诉我们,对于  相似文献   

4.
1979年全国好新闻评选揭晓了。这是建国以来的首创,受到新闻界的重视。它对新闻工作者是一个鼓励,对新闻写作是一次检阅。无疑,对正在进行的新闻改革也具有推动作用。我有机会参加这次评选委员会工作,也深受启发。新闻,是报纸的主体。在我们的国家里,每天都要发生很多重要的事情,人民群众都想知道,也应该让人民群众知道。因此,报纸上的新闻越多,越能满足人民群众的要求,也就越能体现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生活。然而,这正是我们的报纸长期以来存在的一个弱点,也是我们新闻改革正在解决的一个问题。这次北京新闻学会和《新闻战线》编辑部发起的1979年全国好新闻评选活动,目的就在于提倡多写新闻,写短新闻,写好新闻,以充分反映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生活,满足人民群众的要求,更好地为四化建设事业服务。  相似文献   

5.
最近,在北京和全国许多地方,一部描写普通人生活的电视连续剧《渴望》,引起上上下下的注意,受到群众欢迎,得到许多观众的共鸣,带来积极的社会效果,令人振奋。这说明,群众对真正反映了他们心声的东西,还是真诚地欢迎的。《渴望》的经验确实给了我们许多启发。《渴望》里没有惊天动地的新闻,都是些凡人小事。写的是普通人的内心世界,精神风貌,人与人的关系。可这些,就胜过许多说教。我们写新闻也应该是这样,让生活本身感染群众,影响群众,教育群众。现在,我们的许多新闻就差这个:不那么让人喜闻乐见,缺少感人的、让人永  相似文献   

6.
多年来,我们在新闻写作上养成了一些很不好的习惯。一是报道中抽象的概念和枯燥的数字太多太滥。二是客观报道形式运用得不纯熟,记者动辄自己站出来讲话。还有,一些青年记者喜欢把花花哨哨的形容词和故弄玄虚的新名词写进新闻报道中。采写实录性新闻,这一套就不灵验了。老百姓嘴里没有那么多一套一套的概念和一堆一堆的数目字。他们对生活的  相似文献   

7.
题目在哪儿?     
一位初学新闻写作的朋友常向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一年写100多篇稿子,怎么有那么多题目可写呀?”我说:“五光十色的生活蕴藏着写不完的题目,问题在于你会不会抓。”一个合格的通讯员,应是掌握写作素材的“富翁”。不尽的报道题目就在生活之中。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善于观察。观察,是我们捕捉新闻素材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新闻宣传工作要在“三贴近”上下工夫,这是新闻媒体改进和创新新闻报道的重要指导原则。写好新闻报道是对每个新闻记者的基本要求,写什么和怎样写是两个根本性问题。写好新闻报道既需要良好的写作基础。更需要记者善于从生活中汲取营养。记者应走向群众,深入采访,让新闻充满“鲜活”的气息。惟其如此才能写出离实际越来越近、离群众越来越近、离生活越来越近的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9.
改革新闻报道的实践表明,新闻单位有计划地组织记者巡回采访实录,是当前新闻改革的一项创新尝试,是改进新闻报道的一种有效形式。目前,新闻报道大多是目的性报道,即有目的下乡、有目的采访、三段式报道。而巡回采访实录,则是有目的下乡、无目的采访、实录性报道。有目的下乡。记者下去巡回采访实录的目的是明确的,是写报道,或某一主题的报道,或某一形式的报道。写报道是非限定性的,即取决于记者的思维敏感和兴趣,也就是说记者看到什么就可写什么,而后二者是限定性的。某一主题,如营业员服务态度的、企业双增双节的、基层贯彻落实党的政策的等等。某一形式,如批评性的、中性的或赞扬性的等。记者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曾明确指出:“共产党员如果真想做宣传,就要看对象,就要想一想自己的文章、演说、谈话、写字是给什么人看,给什么人听的,否则就等于下决心不要人看,不要人听。”县报的读者主要在农村,它的内容和形式都要适合农村读者的“口味”,才具有自己的特色。怎样才能办出这一特色呢?我有这样几点看法: 一是用群众的语言写新闻。我们《襄阳报》自1980年复刊后,就明确提出了“用本地群众的语言写本地新闻,让识字的能看懂,不识字的  相似文献   

11.
经常听到初学写作的农民通讯员有这样的议论和苦恼;“哎呀!我很想写稿,但是找不到新闻线索,不知道写什么好。”能不能及时发现新闻线索,这在新闻学上叫“新闻敏感性”。初学写作的同志,特别是农村青年,由于对新闻工作不熟,虽然经常生活在基层第一线,活动在“新闻宝库”之中,但是,由于他们缺乏新闻敏感,缺乏鉴别新闻价值的能力,就有“身在宝山不识宝”的困难。因此,对于一个初学写作的通讯员来说,必须  相似文献   

12.
我们常说“让事实说话”,但一落笔,却常常是事实还没有写出来,记者先说开话了。这在现场新闻的写作中是最要不得的。 现场新闻《“我们不要家长陪”》自始至终是现场情景的实录,新闻立意尽在现场情景的描述中,读者看过之后则完全领悟记者要说的是什么话了。 现场新闻达到这种境界,大都得益于记者严于选  相似文献   

13.
一、新闻写作的常识新闻写作绝大多数的工作都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要写什么类型的新闻,有什么要求,这是新闻写作的前提。对刚入门的记者来说,要多看同类型的报纸和  相似文献   

14.
经过多年来的新闻改革和实践,新闻写作向文学借鉴不仅是必然的,而且也是最多的。在坚持和确保新闻作品真实性的基础上,适当地借鉴一些文学手法为表达新闻事实眼务,使报刊的面孔生动活泼些,这是广大新闻工作者的责任。 1、像文学作品一样抓特点 新闻写作反映的是多姿多彩的生活,因而新闻要成其为“新闻”,就应当象文学作品一样抓特点,一定把要“这一个”信息捕捉住,并准确形象地传达给读者。 我们的新闻写作写得千篇一律,原因就是只陈  相似文献   

15.
母校老师给我出了一道难题:一名新记者,怎样才能迅速上路,胜任起报道工作?我现在还回答不好,但有一点体会,就是写,写,不停地写!多实践,多思考,入门就快,上路就快! 我们系统地学习过新闻理论、新闻史、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等课程,这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学了这些,并不等于熟悉了新闻  相似文献   

16.
最近一段时间,我在考虑如何使我们的新闻报道更加接近实际生活,使记者的思想感情更加贴近群众。前几天,我翻阅了一本美国人写的书,书名叫《大分裂》。我边读边想,觉得我们的编辑记者应该多采写一些能够引人入胜的实录性新闻。《大分裂》的作者花了几年时间,深入社会各阶层,采访各行各业的人,用录音机录下他们的谈话,然后整理成书。书中写的是被采访者的原话,作者的话只起穿针引线的作用。书中有些章节文理还不甚通顺,但是口语化,一看就懂,显得真实、生动、亲  相似文献   

17.
新闻界老前辈穆青同志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的新闻报道如果充满了群众生动活泼的语言,文章就像加了味精一样,立即透出美味来。”许多记者的新闻写作实践早已印证了这个道理。 一篇新闻能不能吸引读者,取决于这篇新闻写得是否生动活泼,其中有许多制约因素,比如,文章的思想内容是  相似文献   

18.
编辑同志: 我很爱新闻写作,读了《新闻与写作》,给我启发很大。新闻基础知识讲座是我的朋友,他使我增长了很多新闻的写作知识。我虽有试试写一下的决心,但总鼓不起勇气来,也觉得工厂里没有什么好写的,总是提不起写稿的兴趣,认为平凡小事没有新闻价值,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新闻与写作》能否介绍一些怎样培养新闻敏感方面的书籍和有关提高新闻敏感方面的知识和办法。你们能满足我的要求吗?  相似文献   

19.
掌握新闻研究的动态,了解某个方面理论研究的前沿,这是写好论文的前提。 长期从事新闻工作的同志、尤其是远离编辑部的记者都有这样的体会:一天不看报(包括电视、广播),就会闷得慌;一段时间不看报,就不知道写什么。这是因为没有媒介给你提供外界的信息,不知道当前在宣传什么,难以选准自己要报道的方向;不知道哪些已经作过报道,哪些还没有作过报道,失去了判别新闻事实价值量的参照系。 论文写作也有类似的问题。比如,你想写一篇关于第四媒体的论文,你起码要粗略了解理论期刊近期有关这方面的论文发了些什么,研究已经拓展到了…  相似文献   

20.
什么是新闻写作原则?——答《一条违反新闻写作原则的新闻稿》一文的作者陈封杜继昌陈封同志在1996年《新闻战线》8月号《读者论坛》专栏中,就《我国水利经济正在兴起》这篇对外稿中没有写明消息来源,写了题为《一条违反新闻写作原则的新闻稿》一文,说它“违反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