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明清时期的商洛,由于全国性的政策和地方政府官员的盘剥,农民起义、三藩之乱和地方武装骚扰所带来的战乱频仍,加之自然灾害频繁,导致商洛在长达五百多年的时间里,长期出现民不聊生、颠沛流离、土地荒芜,民丁不断减少,劳动力缺乏,赋役锐减,致使商洛的农业经济迟滞不前,严重影响了商洛经济的发展。这种由于政策和吏治腐败所导致的社会矛盾,并由此而引发的战乱,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和社会经济造成的严重后果,应该引起人们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姚怀亮 《商洛学院学报》2007,21(1):12-18,42
明末兵劫之后,清初康、乾年间在“招垦”政策的鼓励下,大量的东南客籍流民将商洛作为自己家族心目中理想的迁居之地,历史上民间流传的“湖广填陕西”的说法由此可窥全豹。本文根据地方志资料和迄今仍然保留于商洛各地移民先祖们的墓碑铭文,可以清楚地看到“下户人”当年的移民史实,旨在考察明、清交替之际,地方经济和社会恢复与发展的历史与轨迹,及民俗文化中的地缘结构因素的变动、异化和融合。  相似文献   

3.
商洛师专“商洛暨中国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所”其前身是“中国东西部经济文化发展比较研究所”,成立于2000年,名誉所长:白永秀(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导),所长:甘新民,成员20人。  相似文献   

4.
明初,明政府为了恢复被战乱破坏的社会经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迁民就是其中的一项。明政府在洪武永乐时期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迁民,并对明初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概括起来,明初的迁民可分为三大类型,即一般的民人迁徙、富民迁徙和罪囚迁徙,而不同类型的迁民的分布、安置与管理都不相同,本文试图对上述几个问题进行初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5.
<正>秦汉时期繁荣起来的自耕农经济,到了东汉末年,由于长期的战乱,使这种软弱的个体经济遭到空前的摧残。在战乱中抛弃家园的自耕小农,或沦为流民,或投靠大族豪强而成为私家的依附民,或被政府收编而为国家依附民——士家或屯田客。但是,在三国时期的农民中,除了这些公私依附民之外,仍然存在大量的自耕小农,除了屯田这种国有土地形式外,还有许多自耕农的小块土地。过去学术界重视了对于屯田制和依附农民的研究,而对于自耕农及其小土地所有制则未予足够重视。今就此问题略述于后。  相似文献   

6.
清代棚民是活动在我国中部和南方山区的一个特殊移民群体。他们利用自然条件、从事多种生产、对于山区的开发作出了贡献。同时,由于自然特点以及历史条件的制约,棚民的经济活动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为此,清政府制定了针对棚民的政策,以加强对他们的管理。  相似文献   

7.
加入世贸组织首先是政府入世,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由于后者的地位和职权的关系,面临的制约将更大。加入世贸组织后,地方政府的行为所受到的制约将更严格,因此,地方政府在行使职能过程中,必须与中央政府保持步调一致,减少地方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预,提高地方政府政策的透明度,实现地方政府管理法治化等,以使地方政府行为更好地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8.
商洛"下户人"管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末兵劫之后,清初康、乾年间在"招垦"政策的鼓励下,大量的东南客籍流民将商洛作为自已家族心目中理想的迁居之地,历史上民间流传的"湖广填陕西"的说法由此可窥全豹.本史根据地方志资料和迄今仍然保留于商洛各地移民先祖们的墓碑铭文,可以清楚地看到"下户人"当年的移民史实,旨在考察明、清交替之际,地方经济和社会恢复与发展的历史与轨迹,及民俗文化中的地缘结构因素的变动、异化和融合.  相似文献   

9.
大泉州战略将使泉州经济再一次腾飞,黎明职业大学作为泉州地区的一所高等职业院校,也将面临新的发展契机。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前景和地方经济发展规划等方面,论述了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过程中,黎明职业大学如何融入地方经济建设,并在服务一方,造福于民的同时得到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10.
沦陷时期江苏地区各阶层在大敌当头时的心理和行为:战争初期,社会混乱,国民政府官员弃民而逃;土匪、地痞流氓则浑水摸鱼,大肆抢劫;普通民众则处于高度恐慌状态,为躲战乱,流离失所;城镇地区则有地方头面人物(地方耆老、商会会长等)联系日军,或者迫于后者的压力,出面组成维持会,稳定秩序。  相似文献   

11.
商洛和宝鸡两地的风俗有较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商洛人敬物,宝鸡人重情;商洛人崇简,宝鸡人尚繁;商洛人善变,宝鸡人求稳。形成这些差异的原因除了我们经常所说)时代、地域、人口等要素之外,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和作用更不可忽视。亦即社会整体氛围的熏染或风尚的形成才是关键,所谓风习成俗,其此之谓乎?  相似文献   

12.
汉初的豪强政策与地方豪族势力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初地方豪强势力得到一定规模的发展。这与汉初实行较为宽松和放任的豪强政策有密切的关系。西汉在武帝以前,社会的主要问题在于汉竽朝与诸侯王势力的对立,皇朝对地方势力基本上是无暇顾及的,迁豪政策是对豪族的打击与利用并重的,加之在经济上实行放任自由政策,与民生息,地方豪族在汉初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成为汉武时期重要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3.
走马楼吴简之“私学”身份考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私学”是与“官学”相对而言的。吴简中的“私学”当指儒者以私人身份招收的学生以及虽游学于学官但不属于正式员额的学生。三国时期,由于战乱,私学的赋税负担相对较重,但其社会地位和生活境遇至少不会比普通编户齐民更差,更不可能成为依附人口。  相似文献   

14.
一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凡是经济上升、国家强盛的时期,总是以个体生产的自耕农为主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时期。而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壮大,土地兼并集中于大封建主或豪强地主,则每每伴随着社会的动乱或兵灾战祸。这通常有两种情况:一是地方豪族、大地主势力壮大,就标志着国家权力相对削弱;由于大地主的兼并土地,就必然使自耕农民破产,失去土地。阶级矛盾尖锐,动乱和不安也就随之到来了。另一种是战争年代,由于战乱兵祸,个体农民无法进行正常生产,封建主为了维持其本身利益,不得不采用大土地经营方式。  相似文献   

15.
曹魏时期,中原先进的农业生产技能传入河西;晋末战乱,大量中原人民流入河西,加上前凉措施得当,既促进了河西经济的发展,又导致了其社会经济主体由畜牧向农业的演变。  相似文献   

16.
民国时期,工商业凋敞,农村经济濒临破产,加之连绵不绝的战乱,导致国民经济入不敷出。教育经费捉襟见肘。由于教育经费拖欠问题常常成为此起彼伏的学潮的诱因,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动荡。为此,有关当局采取了种  相似文献   

17.
在北齐的统治下,山东地区具有发达的农业与工商业,经济都市异常繁荣,经济水平远超北周控制的关中,这一差距在北周统一北方后仍旧延续下去。隋朝建立后,为更好地经营与控制北齐旧地,隋文帝针对山东地区采取了诸多抑制性的经济政策,包括管控户口、漕运转移、疲敝民力等,这些政策既保障了隋朝对北齐旧地的控制,同时也未引起地方民众的反抗。隋炀帝继位后,由于其政策转向外放性,他在继承文帝经济政策的基础上加强了对北齐旧地的剥削程度,但却超出山东民力所能承担的范围,最终导致了隋朝末年山东地区经济的崩溃。  相似文献   

18.
由于明末清初的战争,四川农业经济受到极大破坏。为了恢复农业,清政府在四川采取了招民屯垦、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使四川农业经济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清朝,满洲贵族为了保证旗人不被以汉人为主体的民人所淹没,而失去民族特性。许多政策、制度的制定,是以限制为目的,这使整个社会形成旗民两极格局。旗民婚姻政策,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项。但是,这种婚姻政策却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空间、不同的层次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乃至背离。这种差异与背离使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之间形成巨大的张力,甚至无法调和,最终导致这种限制政策,如同一纸空文。  相似文献   

20.
谢菲 《绥化学院学报》2006,26(6):131-132
追溯客家的渊源,它原本是生活在北方的“土著”居民,汉民族中的一支民系。由于战乱或其他政治、经济等原因,秦汉以后,尤其是西晋以来,客家的先民大量南移。据历史记载:西晋末永嘉年间世纪初,黄河流域的一部分汉人因战乱南徙渡江,至唐末(9世纪末)以及南宋末(13世纪末)又大批中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