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于连和孙少平分别是司汤达的《红与黑》和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中的主人公,也是中西方文学作品中的奋斗者的形象。他们身居异国,在个人与社会的格斗中表现出不同的民族特点,主要体现在个人奋斗的历程,对待爱情的态度、结局、内涵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一八五九年五月一八日,革命导师恩格斯在《致斐·拉萨尔》中写道:“您的《济金根》完全是在正路上;主要人物是一定的阶级和倾向的代表,因而也是他们时代的一定思想的代表,他们的动机不是从琐碎的个人欲望中,而正是从他们所处的历史潮流中得来的。”应  相似文献   

3.
于连·索黑尔、约翰·克里斯朵夫、克莱特·格里菲思分别是司汤达《红与黑》、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朵夫》以及德莱塞《美国的悲剧》中的主人公.他们是各自生活在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期,一次大战前二、三十年的德国和本世纪初美国的小资产阶级青年.他们聪明而有报负,进取而甘愿冒险,为了自己的前途和理想处心积虑、孜孜不倦地奋斗着。然而,小资产阶级的阶级地位、当时社会中强大的黑暗势力和他们自身的性格缺陷,又使他们通过个人  相似文献   

4.
文章就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和巴尔扎克的小说《高老头》中的人物拉斯蒂涅进行比较,简明阐述了这两个人物的人生经历和命运的抉择,从而以点带面地揭示了那个时代的社会本质。  相似文献   

5.
人本主义运动代表马斯洛提出了心理需要层次学说.著名文学形象阿Q和于连也有实现心理需要的愿望,但在需要层次和实现方式上却不同,一个将其内化为精神胜利法,一个将其外显为个人奋斗主义.而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阿Q和于连的出身、所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以及创作他们作者的不同.  相似文献   

6.
一直以来,人们对《红与黑》中于连这个人物都众论不一。本文认为小说主人公于连是法国王政复辟时期小资产阶级个人奋斗的典型,是一个复杂而矛盾的形象,他的性格具有多元性。由于自我观念始终是他的思想性格的底蕴,因而,在不同的生存环境里,他时而反抗,时而妥协。他的一生奋斗,激荡着追求自由、平等的政治激情,也充满追求个人幸福的利己主义欲望。  相似文献   

7.
"外省来的年轻人"这一类人物形象,在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坛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外省来的年轻人"的典型代表,司汤达在《红与黑》中塑造了于连这一人物形象,而巴尔扎克在《高老头》中塑造了拉斯蒂涅的形象。小说人物身份不同对其命运的影响、小说人物生活经历不同对其性格的影响、小说作者创作选择对人物塑造的影响,决定了于连和拉斯蒂涅奋斗史的不同。  相似文献   

8.
拉斯蒂涅是巴尔扎克的《高老头》中的人物,于连是司汤达的《红与黑》中的人物。拉斯蒂涅和于连是法国王政复辟时期两类出身不同,探索自己的前途,寻觅自己地位的向上爬青年。这两个人物在认识复辟王朝这段特殊的历史时期的青年思想面貌上有相互补充作用。两者的形象不仅概括了法国中下层有抱负的青年整休,而且人们也可以通过他们的形象,认识到复辟王朝这段特殊历史的动向。拉斯蒂涅出身于外省破落小贵族。人口众多的老家省吃俭用才每年熬出一千二百法郎的生活费给他上巴黎求学。压在他肩上的大家庭义务,使他“对于权位的欲望与出人头地的志  相似文献   

9.
<正> 恩格斯在给拉萨尔的信中,谈到剧本《弗兰茨·冯·济金根》时,有这样一段话:“您的《济金根》完全是在正路上;主要人物是一定的阶级和倾向的代表,因而也是他们时代的一定思想的代表,他们的动机不是从琐碎的个人欲望中,而正是从他们所处的历史潮流中得来的.”对于这段话应该怎样理解呢?我认为,这是恩格斯对作品中典型人物社会本质的最基本的概括。在这段话中,除了对《济金根》有所肯定外,至少还说明以下两个问题:一、典型人物的共性是个很复杂的问题,它的基本内容是阶级性,但不等于阶级性;二,典型人物的行动动机不能出  相似文献   

10.
司汤达在《红与黑》中塑造的于连是一个非常复杂、多面和矛盾的人物形象,如何辨证地看待于连的双重性,是我们认识这部伟大巨著的焦点。本文通过对于连身上表现特别典型的性格特征、爱情观、个人奋斗精神这三方面的辨证分析,试图揭示于连在这部作品中存在的意义,进而客观、辨证地认识作者塑造于连这个人物形象的社会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1.
艺术典型的共性是什么?我认为把共性的本质理解为阶级本质还是科学的.这无论从理论上看,还是从实践上看,都是如此.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明确地指出了艺术典型是阶级的代表,它们所体现出来的一般共性和本质乃是特定时代中一定阶级的思想倾向,一定阶级的本质.恩格斯在评论拉萨尔的《济金根》时,就清楚地表述了这一思想.他指出:“主要人物是一定的阶级和倾向的代表,因而也是他们时代的一定思想的代表,他们的动机不是从纯粹的个人欲望中,而是从他们所处的历史潮流中得来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343—344页)  相似文献   

12.
邓一群和于连都企图通过个人奋斗改变命运,并为此随了其中的悲壮与孤独。男权社会,等级社会异化了他们。他们的悲剧是抗争的悲剧。  相似文献   

13.
《红与黑》问世迄今已一个半世纪。其间,或受冷遇,或遭热骂,成为评论界众说纷纭、争论不休、且易走极端的热点。一言蔽之,对于连的评价,是《红与黑》面面观的焦点。国内评坛,主要有两说:“个人野心家说”及“反抗英雄说”。前说似占主导地位。有的认为,于连是一个道道地地的极端个人主义野心家形象(《外国文学五十五讲》下册 P.48);有的说,于连由一个极端的个人英雄主义者,发展成为一个向上爬的野心家(《外国文学简编·欧美部分》P.260);还有的说,于连出卖灵魂,走上堕落的道路,背叛了自己所出身的阶级,成了贵族反动势力的走狗(陈星鹤:《近似的生活道路,不同的命运结局》)。《欧洲文学史》是“个人野心家说”的代表者:“于连代表  相似文献   

14.
试论于连的欲望及其起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司汤达的《红与黑》诞生以来,人们对小说中主要人物——于连的形象众说纷纭。于连究竟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呢?马克思主义的文学观告诉我们,应历史地,具体地,全面地评价文学现象。也就是说,我们应该把作品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来考察作品,评价作品中的人物。  相似文献   

15.
孙少平和于连是中西方文学作品中典型的奋斗者形象,他们在个人中表现出不同的民族特点.于连身上体现了法兰西民族积极进取的精神,孙少平身上体现的是东方农业民族的国民的保守习性.  相似文献   

16.
于连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作品《红与黑》中的主人公,长久以来于连因其心理的复杂性而备受争议,批评与叹惋皆不在少数,本文认为“可恨之入必有可怜之处”,因而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着重从社会和于连自身的情况来分析其形象。  相似文献   

17.
对于司汤达《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索黑尔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其主要的一种说法认为于连是野心家,他的一生“是资产阶级个人主义野心家的一生”,他最后被杀是资产阶级个人主义野心家的悲剧。我们认为这样评价于连似乎有些简单。应该怎样评价这个人物呢?杜勃罗留勃夫说:“批评的第一个工作(在我们的意义上说)——发现事实,指出事实,……接着另一工作——根据事实进行评判”。笔者试图从于连形象的事实出发,根据他的性格特征,对这个人物“进行评判”。  相似文献   

18.
革命导师恩格斯曾经指出:“主要的人物事实上代表了一定的阶级和倾向,因而也代表了当时一定的思想。他们行动的动机不是从琐碎的个人欲望里,而是从那把他们浮在上面的历史潮流里吸取来的。”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大毒草晋剧《三上桃峰》中的主要人物—杏岭大队党支部书记青兰,便是当前社会上那股妄图否定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翻案妖风在文艺上的突出表现。她集中地体现了整个地主、资产阶级及一切反革命分子的反革命理想和愿望,这就是颠覆无产阶级专政,复辟资本主义,也就是林彪所念念不忘的大事——“克己复礼”。  相似文献   

19.
约翰·高尔斯华绥是英国20世纪初继承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戏剧家以及诺贝尔文学获得者,他的小说以象征、心理分析以及社会讽刺等手法刻画英国有产阶级人物以及他们的生活而著名。尤其在其短篇小说《日本榅桲》中深刻揭示了资产阶级人物生活中对人性和自然的疏离  相似文献   

20.
克劳狄斯与于连本来是毫无关系的两部世界名著中的人物,但是,他们身上体现的人性的矛盾,他们获取成功的历程却又某种程度上契合与分离。本文以克劳狄斯和于连为两条主线来分析人性在真诚与虚伪、善与恶之间的转换。莎翁笔下的克劳狄斯和司汤达笔下的于连,他们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社会环境做出的人生选择向来被评论家认为是野心家的历史抉择,但本文认为,在他们野心的背后,有一个更复杂的本心需要我们去探索与发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