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箫一剑铸精神--评龚自珍诗词中情志的发展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自珍作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最初"一位诗人、思想家,他的诗、词、文,以鲜明的风格特色、经世致用的进步内容,揭开近代文学的序幕.他的诗、词作品中,既始终有一条不变的爱国主义的情志主线,同时还有一条情志发展演变的轨迹,即青年时的豪情壮志,中年时的悲情愤志,晚年时的哀情颓志.诗人用一箫一剑铸就了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2.
谈蓓芳教授在《龚自珍与20世纪的文学革命》一文中谈及龚自珍己亥年(1839)的一段恋情时,认为诗人之恋人是位扬州的风尘女子,小字阿箫,后未能与诗人结合而返回苏州独居。然此并非确论。考龚氏之《己亥杂诗》以及相关资料,可知己亥年龚自珍曾与两名青楼女子邂逅,一是清江浦的灵箫,一是扬州的小云;阿箫是灵箫的小字,而非小云的别称;在苏州闭门谢客的是灵箫而非小云;诗人最后迎娶的也是灵箫。这不仅纠正了谈文之误,也廓清了龚自珍在己亥年的情感经历。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男诗人向来借恋歌来比喻他的政治遭遇,而龚自珍《己亥杂诗》中写给灵箫的三十多首情诗是在他1839年被迫辞官南下的路途中写成的,在这样的背景下,他没像以前的男诗人一样借恋歌来表达自己的政治遭遇,反倒直抒胸臆,毫不掩饰地流露出自己在面对与灵箫的爱情时,既"沉溺"其中又想努力"摆脱"的强烈而又真实的情感。这主要与明清时期尚情、唯情的社会环境以及由此产生的"男女双性"的文化现象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历史学家连横的词作,目前仅存四首。就其风格而言,可谓婉约、豪放兼备,虽以言情为主,亦饱含家国之痛,从中可见其"青山青史"的价值追求和"一箫一剑"的行为模式。  相似文献   

5.
张兰花 《文教资料》2005,(18):58-59
苏轼《前赤壁赋》中箫的描写具有以箫生波,由乐转悲,吐露壮志难酬的幽怨;以箫生情,飘逸灵动,营造悲美的画境;以箫为媒,走进内心,开启抒发哲理的序曲等三方面的独特功效,由此探知苏轼在文学中用箫意象释理抒怀的艺术功力。  相似文献   

6.
    
不知从何时起,我发现自己深深地迷上了箫。长长的竹管泛着冷冷的紫色,几个简单的孔就赋予了它梦幻般的韵律,轻轻曳荡的火红穗子,才透露出它内心不一般的激情。心中常常浮现这样的画面:一身素净的文弱女子,纤纤素手执一管紫箫,眼神迷离,惟有穗子在身前拂动……也许就为此,箫在我的心中,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纱。箫的声音是可以慑人心魄的。呜呜咽咽,若现若隐,不知不觉中,那低回婉转的乐音就已浸透了月色,直将人层层包裹,心中再也容不下半点杂念。那幽咽委婉之声虽低,却是可以穿透云层,直达琼楼玉宇,也不至于惊了天人。思绪,就跟着它飞——似乎…  相似文献   

7.
吴伯箫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卓有成就和深具影响的散文作家。吴伯箫于1931年冬至1935年春任职国立青岛(山东)大学,并在《民国日报》兼职。在青岛,吴伯箫迈出了社会生活的第一步,辑于青岛的散文集《羽书》奠定了他在3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地位。"七七"事变后,吴伯箫投笔从戎,踏上抗日前线,奔赴延安,成为从山东和青岛走出去的献身于新中国解放和建设事业的作家、教育家的代表。  相似文献   

8.
乐器是音乐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而词作为一种和音乐密切相关的文学形式,词中就有很多乐器。据笔者统计,《全宋词》中和"箫"有关的词有六百二十八首,箫在词中是如何增加词的感染力的,本文将从乐器的角度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1982年8月10日,优秀的共产党员、著名的文学家和教育家吴伯箫同志因病在北京逝世了。听到这个消息,我们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同志深感悲痛! 伯箫同志是山东省莱芜县人,1938年到延安参加革命工作,1941入党。他先后担任过陕甘宁教育厅教育科长、文化协会秘书长、延安大学和华北大学教授、东北大学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东北师范大学副教务长兼文学院院长、东北教育学院副院长、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社长兼副总编辑等职务。他在人民教育出版社曾长期主管中学语文编辑工作。在此期间,他主持编写过文学、汉语分科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还领导过语文期刊《语文学习》的编辑工作。1960年以后,中学语文编辑室编写了新编12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材,全日制10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材和教学参考书。这  相似文献   

10.
对手风琴民族化音乐创作而言, 由于乐器本身构造原理中和声设置的固定和局限, 给实践运用带来困难.全文探讨了著名手风琴作曲家王树生的作品《夕阳箫鼓》的创作风格, 从而感受他创作中的个性化特点, 并通过对手风琴曲《夕阳箫鼓》的技术特点及简要结构分析, 了解《夕阳箫鼓》的艺术魅力以及这首曲子的创作特点, 从而进一步说明手风琴不仅是世界的,同样也是民族的.  相似文献   

11.
生于十八世纪末(1792年),死于鸦片战争爆发的第二年(1841年)的龚自珍,出身于官宦世家,书香门第,但很不幸运地碰上了“不合时宜”,虽有“少年揽辔澄清志”的抱负,却实在是没有实现抱负的用武之地,只好辛酸地“卷矣应怜缩手时”,对自己感慨不已。其诗通过“剑”与“箫”两种意象,表现了其极想“狂来舞剑”,事实上又只得“独出心裁骈吹箫”的慷慨不已。其诗通过“剑”与“箫”两种意象,表现了其极想“狂来舞剑”,事实上已只得“独出心裁骈吹箫”的慷慨,怅 惘,狂豪,幽怨,悲愤,姜惋的无奈心境,反映了那个时代英才寻找自我的艰难及先驱者的痛苦与尴尬。  相似文献   

12.
箫韵     
我很喜欢爷爷那支彤红色、古老的箫。夏日的晚上,庭院的桂花树下,一家人聚在一起乘凉。我总喜欢靠着爷爷,听他吹箫。他的手拿着箫横放在嘴唇边,那音符就跳出来了,飘出袅袅的乐声,像琵琶女的凝弦幽咽。清风习习,月光如流水一般泻在桂花树上。一片皎洁,一片空阔,近处的树木被融化了,远处的山峦也被融化了。载着月亮洒下的柔情,带着一份恬静与闲逸,我们这些孩子笑靥如花,围着爷爷快乐地唱歌。箫声像流动的碧水,一直流到我的心田;箫声像玉液琼浆,让我心里甜蜜异常。在如诗如画的意境中,古老的情韵,古老的节拍戛然而止。爷爷暂时停止了吹箫,但音…  相似文献   

13.
听箫     
一直以来都喜欢箫,喜欢它空旷、低沉、悠长的音色,古朴中透着一种苍凉。静心聆听,箫声仿佛穿越时间的低声絮语,诉说着一个个逝去已久的故事,那声音听来如此亲切,唤醒了被尘封的记忆,又像是一卷发黄的水墨画,只是那深深浅浅的墨色,便营造了一种心情。箫的世界是夕阳落下,微暗的天色中连绵起伏的踊  相似文献   

14.
笛和箫都是我国民族乐器中的吹孔器,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春秋时期就有“吹箫引风”的故事。唐宋以来,才把横吹的叫笛,竖吹的叫箫。由于笛和箫价钱低廉。吹奏容易,声音悠扬,具有民族特色,因此成为我国城乡家庭喜用的乐器。笛和箫的品种较多,按原料和工艺不同分为紫竹笛、刻花笛、画花笛、定音笛,塑料笛和接铜笛等;紫竹笛、白竹箫和玉屏箫等。玉屏箫为贵州玉屏县所产,利用当地特产水竹作原料制成,工艺精良,音质纯正,久享盛名。按使用对象不同分为专业用和普通用  相似文献   

15.
竹制箫有北方使用时,常常有干裂的现象,这是由于北方气候干燥,尤其在冬天,北方室内有炉火、暖气等设备,使空气更加干燥,湿度很低,这样拿出箫来就吹或从室外拿到室内,从寒冷的地方进入燥热的室内,立刻就吹,使竹管的内壁和外壁的膨胀系数不一样,气吹进吹孔后,竹管内壁受热膨胀,而竹管外壁仍然很凉,就会引起竹管破裂(铜管和塑料管不存在这个问题)。保护方法,箫要经常用水冲洗,如果水中加一点盐则效果更好,保持一定湿度。  相似文献   

16.
吴伯萧说:“在文艺战线上我只是一个民兵。写作业余进行,不脱产。”可贵的是,虽属业余写作,成果却颇为丰烧。吴伯箫是一位散文名家,他的散文已经结集的有《羽书》、《潞安风物》、《黑红点》、《出发集》和《北极星》,《烟尘集》则是前三种的选辑。作者根据自己工作、生活的条件,选择题材,坚持写作,反映了三十年代以来各个革命时期社  相似文献   

17.
生于十八世纪末(1792年),死于鸦片战争爆发的第二年(1841年)的龚自珍,出身于官宦世家,书香门第,但很不幸运地碰上了"不合时宜",虽有"少年揽辔澄清志"的抱负,却实在是没有实现抱负的用武之地,只好辛酸地"惓矣应怜缩手时",对自己感慨不已.其诗通过"剑"与"箫"两种意象,表现了其极想"狂来舞剑",事实上又只得"怨去吹箫"的慷慨、怅惘、狂豪、幽怨、悲愤、凄惋的无奈心境,反映了那个时代英才寻找自我的艰难及先驱者的痛苦与尴尬.  相似文献   

18.
箫中尘     
我万万没有想到那支箫发出了如此干涩的音符,从此它的生命在张扬的尘土中熄灭了。  相似文献   

19.
⑩为了争夺奇异的灵箫,黄牛皮和大蒜须大打出手、一 咬严竺芍了声巍童薪暮深魏黝鬓暴滋奎彝夔〕拼雾今巧习了纂飞勺溃霎缪)攀幼‘弓丫的韶喇兰夔暴撇勃曦)摹近乏{l薰〕纂;理彩卜笋上少J.冗﹄、勺月矿栏“任编辑向晴灵箫初显神威(灵箫之四)@郑允钦 @张卫华  相似文献   

20.
杨铮 《当代职校生》2004,(10):15-17
四川省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肖今,于2002年4月,毅然结束自己的大学生活,以一名网络资深英超评论员的身份,投身到《足球》报。世界杯期间,他以箫拉多纳的笔名,发表了十几篇评论文章,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和好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