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英裔美籍作家、汉学家罗伯特·白英,二战时来到中国.他一生编撰著述一百多部,其中三分之二与中国有关.这些著作成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西方世界通往东方的重要窗口.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白英的作品在海内外很少被提及,国内也是近两年才有文章专论他对中国现代新诗的翻译.本文结合白英在中国的经历,探讨白英的创作、翻译和学术研究,展现这一跨文化交流案例,从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二战前后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及其对中外文化互释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早在20世纪60年代,西方已经开展对国家形象的研究。西方中国国家形象研究的"始作俑者"是西方在华传教士,此后,不断有西方学者开展中国国家形象研究,产生了大批中国学著作,其中,西方媒体也是西方文化形象的重要建构者。中国应该积极构建自身形象,输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3.
辜鸿铭的《中国人的精神》与林语堂的《吾国吾民》这两部著作都是以中国人的身份为西方讲述中国人,与西方人带回去的中国形象相比,他们从另一个侧面诠释了东方。但他们描述的中国人终究还是脱离不了西方中心主义的影响,有对应依附的后殖民色彩。作为西方文化的“他者”,辜与林的创作是在西方话语权的隐蔽制约下用西方的期待视野来阐释中国。  相似文献   

4.
在20世纪30年代西方有关中国的两部畅销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人的状况》中,中国呈现出两种截然相反的形象。中国形象的两极差异并非认知水平所致,它们隐含着共同的西方殖民视角,是西方利用中国形象服务于殖民话语,论证西方文明统治东方文明的合法性而有意识确立的话语霸权。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世界文学史写作与世界文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学者从1927年撰述世界文学通史类著作至今,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成果,展现了深具特色的世界文学观:有"排中"的世界文学史,也有中国文学包含其中的世界文学史,后者更有利于呈现世界文学的整体面貌;在后一类世界文学史著述中,"中国文学"的位置有多种体现方式。中国的世界文学史类著述强调东西方文学的二元对立,以及东方文学对世界文学的贡献;在世界文学史动力理论的探讨上,中国学者提供了阶级论、人性论、世界主义三种有价值的模式;中国学者撰述的世界文学通史,其构成因素基本上只取那些在国别文学中"享有世界声誉的优秀作品",而国际间对此却有更丰富、深入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西方的"中国形象"从古至今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形象影响着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与接受。林语堂以其丰富的西方学习、生活经历对西方文化当然也包括西方的"中国形象"非常熟悉。他知道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是什么样,也知道西方人接受中国文化的方式。因此,他在文化传播过程中注重对西方的"中国形象"进行吸纳和利用。从小说《朱门》可以看出林语堂是如何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对西方的"孔教乌托邦"形象加以利用的。  相似文献   

7.
中国在西方的形象今后几十年将会是复杂的、变化的,而这种变化的最大动力,就是中国社会自身的变化。传媒专家指出,今年青藏铁路和三峡大坝突然成了中国形象的最新标志,它们比一些关于中国经济的枯燥数字激发了世人更大的兴趣,无形中为世界传媒设置了关于中国的全新的话题。“当各国的地理书上出现这两个工程的名字的时候,中国会变得更加可敬。”一位专家说。而美欧有关国家形象的最新调查结果也表明,中国的形象在上升。  相似文献   

8.
论加强西方思潮引导的方法论问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加强对西方思潮的引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对西方思潮研究和引导,在宏观上要确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引导标准,立足于中国与世界两个大局,抓住西方思潮所蕴涵的现实变化、理论思考、情感体验三个层面,着力进行描述性、反思性、评价性、对策性四种类型的研究,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四个问题;在微观上要做好六个方面的具体区分;在具体操作层面上要坚持两大基本原则,反对三种错误倾向,灵活运用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9.
按照比较文学形象学理论,辜鸿铭笔下的中国妇女属于自塑形象。在中西文化激烈对抗冲撞的背景下,辜氏在塑形象中更多地表现为自我的言说,即对西化运动的批判和对中国文化的鼓吹。由于接受的是正统西方教育,又是用英语写作,辜氏的自塑形象对西方世界而言是一种有效的言说,使西方直接听到了中国文化的声音。  相似文献   

10.
大卫.弗里德里希.施特劳斯的《耶稣传》在西方文化思想发展史中是一部转折性的著作。在由它颠覆的西方传统基督教神学神圣世界的废墟上,现代神学、人类学、宗教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等现代思想逐步生成。由此,我们梳理西方思想文化的逻辑演进不应忽视这部重要的先驱之作。  相似文献   

11.
陆辉 《红领巾》2005,(6):106-108
<围城>是钱钟书以一位冷静的学者的身份对自己的同类进行的近距离的观察、剖析,探索他们生活状况的一部小说.作者以犀利的眼光洞穿婚姻、家庭、爱情的面纱,给我们揭示了处于传统文明和现代西方文明夹缝中的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从而给整个人类意义上的人性病态和生存困境进行批判和探索.他为我们塑造了一批知识分子阿Q形象.“围城“现象是钱钟书探究人性的又一发现.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历史著作一直是文学考量的对象,并且是古代叙事观念生成的源头之一。本文在文史会通的背景之上,以《史记》的书写与接受为中心,参照西方新历史主义的"叙事—阐释"理论,探讨情节编排、形式论证、意识形态三种主要的阐释模式在中国古代文化语境下的呈现,以及古代文人对这三种方式的体认。  相似文献   

13.
中国形象在西方世界由来已久,18世纪以来中国无疑被定义为黑暗、腐朽、没落的象征。然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综合国力的提高和对外汉语教育事业的蓬勃展开,中国形象正以全新的面貌呈现于世界舞台。重新构建中国形象日益成为对外汉语教育事业义不容辞的使命,而进一步研究近代西方对中国形象的丑化、恶化,细致梳理近代西方的中国形象建构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4.
张君劢的《立国之道》是一部回应时代变局和中国问题的反思之作。它结合世界和中国现代化进程,以"自由"与"权力"之平衡立论,对民族主义与阶级政治、民主政治与威权政治、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等重大问题作出了全面回应,提出了一个超越左右翼的现代中国的建国方案,堪称一部大时代的大思想著作。  相似文献   

15.
张芳 《语文知识》2007,(2):87-89
老舍以其对英国文化的熟稔和英国生活的真切体验,在最早有关北京庶民的小说《老张的哲学》和《赵子曰》中,把英国文化作为他者来观照记忆中的北京市民。并且,在《二马》中又把中国人放置西方的背景中,从他者形象的对照中来进一步映现出自身形象。本文分析了这三部作品中的主人公形象,指出老舍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西方文明中的糟粕的双重批判指向以及对中国新人形象的理想性塑造。  相似文献   

16.
西方的五大美学史著作呈现出三种写作模式:完全客观型、完全主观型和主客观调和中以客观史实为主型。而中国的西方美学史写作却只承认一种模式,即所谓客观型。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写两本“片面”的主观型西方美学史是当前中国的西方美学史写作的一个任务。  相似文献   

17.
孙中山是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伟人。研究孙中山的论文、著作,也许不算少,然而,以小说的形式来塑造和刻画孙中山的光辉形象,《第一个总统》则是第一部。 《第一个总统》是一部一百二十万字的  相似文献   

18.
山西师范大学亢西民教授近年来一直致 力于外国文学系统宏观的理论研究,先后主编、参编外国文学著作、教材多部。《西方小说 形态论纲》(以下简称《论纲》)是一部具有创新意义的系统探讨西方小说产生发展、形态演 变规律、不同时期不同小说体裁的形态构成以及创作理论与实践的专著,具有以下几个方面 的特点:其一,体系建构上具有明显的小说本体论特色。社会批评理论 作为世界文学史、文艺批评史上的一种主流理论曾长期称霸西方文坛和20世纪的中国文坛, 屡经种种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冲击而不衰,在西方文学研究领域形成了以政治文…  相似文献   

19.
我国是世界语言研究的三大发祥地之一。早在先秦时代,我国就有了语言文字的研究,汉代以后逐步建立了文字学、训治学、音韵学三个语言文字研究门类。但由于“读经致用”的实用文化传统,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了文字上,忽略了文法的研究,再加上汉语本身的形态上特征不明显,使得对汉语语法的研究大大落后于语言文字的研究,并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直至1898年,马建忠在西方语言学理论和语法学理论的影响下,才出版了有史以来中国第一部完整的系统的文言语法著作《马氏文通》。在此基础上,黎锦熙先生于1924年推出《新著国语文法》,成为汉语白…  相似文献   

20.
学者周宁的著作《天朝遥远: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大概可以为我们理解国民性话语背后隐藏的殖民本质提供一个非常值得关注和思考的视角,本文通过解读周宁的这部著作,着重探讨了关于中国的国民性话语是西方殖民者"制造"出来的服务于他们殖民侵略和统治的工具,而与真实的中国人的形象和特征没有关系这一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