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米戎 《现代出版》2000,(1):39-39
“注意”是人的意志心理的一种机能,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特征。人们每时每刻都在运用“注意”去观察事物、协调行动,没有“注意”,人就失去对活动方向的控制。同样,校对者工作时要把注意力集中在校样上而不能有所分心。实践证明,工作时走神、注意力分散是导致校对失误的一大因素。为了更好地运用“注意”为校对工作服务,我们应对以下四个环节给予重视。 1.“注意”的预备。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校对者接触的校样内容各异,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事先就要确定“注意”侧重的方向,对校样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即事先…  相似文献   

2.
周韬奋先生当年在接办《生活》周刊时,曾公开提出要把刊物办得"没有一个错字"。这是非常困难的,他"看校样时的聚精会神,就和在写作的时候一样","每期要校样三次,有的时候,简直不是校,而是重新修订了一次。"这里体现的不仅是一种敬业精神,更是一种对文化的追求!作为一名编辑工作者,应该学习韬奋先生的这种精神,做不到一个字不错,也要尽量减少和避免错误,精益  相似文献   

3.
羚子 《出版视野》2004,(4):44-44
列宁把校对看成是出版最重要的条件。他说:出版“最重要的条件是:保证校对得很好。做不到这一点,根本谈不上出版”。毛泽东对新闻出版工作的要求是“不出”错字。毛泽东同志是十分重视校对工作的,他在编辑《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高潮》一书时,就亲自做读校工作,一一改正校样上的差错。1938年6月,在《论持久战》发表时,他曾不止一次地亲自校对,在退校样时,还亲自写信给有关同志,说:“都校了,第三部分请再送来看一次,第一  相似文献   

4.
校对的"察"与"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对是校对主体对校样差错“察”与“断”的结合。“断”是“察”的结果,“察”是“断”的前提。“察”就是在校对差错时善于察其源,观其形,识其义,辨其音。  相似文献   

5.
一直以来,编辑在处理校对意见时,为了保持校样在退厂修改的时候整洁清晰,往往会在处理校样的同时先擦掉校对提出的校改标注,然后再进行修改.通常,对校改标注意见认可的内容,编辑就在擦掉校改标注以后用红笔清晰地写出来,反之,擦掉以后不会留下任何痕迹.有人说,校样上的校改标注应该擦掉,有人说,校样上的校改标注不能擦.那么,校样上的校改标注到底要不要擦呢?  相似文献   

6.
报纸安全出版是每个报人天天紧绷的一根弦。如今报纸工作流程网络化,信息量大和时效性要求,使“三次校对后清样”的传统校对把关程序显得滞缓;阜新日报新上了现代化的出版平台后,编辑自动化的广泛运用,迫使传统的狭义校对必须提升为广义的审校,针对目前无原稿校样逐渐替代传统的“一人校样,一人看稿”的校对模式的变化,在新的形势下如何通过完善审读校对机制,来减少报纸差错。  相似文献   

7.
如果把进入读者手中的出版物,看做是一项生产过程的最终成品并开始发挥其使用价值的话,那么,通过作者、编辑、校对几道关口之后的该成品,展示给读者的应是准确的信息、完整的意思和尽可能无瑕疵的外在形式。校对,作为成品的最后一道关口,自有其特殊的作用。校对在出版机构的定位,可以认为是编辑的助手和合作者,其职责不复杂:依据编辑加工的原稿和版式设计,逐一核对校样,使校样从内容到形式符合原稿的要求和编辑的设计,实际上就是出版物付印前在校样上消灭差错以保证出版物的基本外在质量的一种技术。工作内容不外改错漏、校统一、审版面、提…  相似文献   

8.
当出版行业以欢欣鼓舞的心情迎接“电脑时代”到来的时候,一场校对工作的深刻危机也正在酝酿之中。数年以前,当首份“磁盘稿”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习惯于校异同的我们,一时真是感到不知如何处置才恰当。说“省力”吧,那真是太省力了,校样即原稿,原稿即校样,用不着再逐字逐句校异同了,心里还真有一点出奇的兴奋。    相似文献   

9.
贾晓峰 《青年记者》2004,(2):30-30,34
任何时候,质量都是产品的生存保证,新闻从广义上也可以理解为一种产品,而作为这种产品的制作人——编辑,要想出好作品,就要把好质量关。从事编辑工作十几载,笔者认为,要想做好稿件的编辑工作,应注意“精、细、深、实”四个方面。“精”有许多层含义:精致、精美、精心、精确等等,一篇报道,倘若不能去粗取精,传递给受众的信息一片混乱,势必会受到受众的抛弃。当今时代,受众可选择的阅  相似文献   

10.
在20世纪80年代,有位专业出版社的领导人对我讲过一句说:“我们的编辑人员一向是坚持‘编校合一’的。”当时,该社分明配有专职校对人员,也设有校对科。这位领导人所以这样说,就是因为那里的编辑人员一向看自己编发稿的校样。难道仅仅因为编辑人员也看校样就是“编校合一”吗?对此,我是心存疑问的。到了90年代,我因工作关系接触到一些校对理论文章,逐渐认识到“编校合一”是一种体制.  相似文献   

11.
谈谈校对     
张鹏涛 《编辑学报》1994,6(3):141-144
1 校对的源起 《辞海》对“校对”一词解释为:“报刊、图书出版工作中的一个环节。根据原稿或定本核对校样,订正差错,以保证出版物的质量。指从事校对工作的人员。” 《世界大百科辞典》对于“校对”的解释为:“在字义上为比较订正之意。普通校对系主指活版工程中,为使组版适正,将打出的校正样张与原稿对照,订正上面的倒空、误字、漏字、误排、格式上的错误,以及原稿上的错误。原稿在原则上做为根本,依原稿订正乃为  相似文献   

12.
论校是非     
周奇 《编辑之友》2011,(1):91-94
两类差错与两种功能现代校对的功能有二:一日校异同,二日校是非。校对的功能是校对的对象和任务决定的。现代校对的基本对象是校样,任务是把校样上的差错消灭在付印之前。校样上的差错通常有两大类:一类是排版过程发生的错漏,一类是从原稿复制过来的错误。排版过程发生的错漏,同原稿存在着差异,因此必须将  相似文献   

13.
一、提高校对质量,必须转变观念、端正认识。传统校对观念认为校对工作是对原稿、读校样,照猫画虎,是一种简单劳动,没有什么学问而言,充其量是一个熟练的技术工作,其实不然。校对实在是一门大学问,绝对不是“字对字”、“认得字就能干”的工作,而且,编辑代替不了校对。现代校对不仅仅要完成传统意义上的“校异同”,还要本着对原稿、对图书、对作者、对读者负责的精神来“校是非”。把好校对质量关是达到高质量、高目标出版的关键。通过校对,不仅可以消灭排版差错,确保全书体例、内容完整,而且还能校正原稿中的疏漏,确保图书的…  相似文献   

14.
危机———世纪之交辞校“对”当我国出版行业迎接“电脑时代”到来的时候,一场校对工作的深刻危机也正在酝酿之中。数年前,当首份“磁盘稿”出现在我们面前,习惯于校异同的我们,一时不知如何处置才好。说“省力”吧,那真是太省力了。校样即原稿,原稿即校样,用不着...  相似文献   

15.
科技期刊校对工作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元标 《编辑学报》1991,3(1):31-34
科技期刊的校对工作是编辑工作的继续。诚然,校对工作的目的是消灭校样中存在的拣字、排版等程序中造成的错误。消灭错误的  相似文献   

16.
曹筠 《中国编辑》2003,(3):46-48
美国著名资深编辑家柯蒂斯说:“今天的编辑和老一辈编辑不同的是,他们必须十八般武艺样样俱全,不仅要具备绝佳的编辑技巧,还要精通书刊制作、营销、广告、新闻发布、会计、心理学等等。”那么,现代出版业需要的是什么样的编辑呢?本人认为,现代编辑必须扮演好以下三种角色。  相似文献   

17.
我国解放以来的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证明,要繁荣我国的学术理论研究事业,必须要有一个“安定、团结、民主、和谐”的环境。而这样一个良好环境的形成,不仅要靠党中央政策的正确和法制的保障,而且要靠各级领导正确地理解和坚决地贯彻执行党的政策,严格按照法律办事,不仅要靠理论界的齐心协力奋争,而且也要靠编辑工作者、特别是从事学术理论编辑工作者的胆识和勇气。这是因为,学术理论刊物是学术理  相似文献   

18.
何戈 《出版科学》2001,(2):37-37,36
在发印前对校样做最后一次整理,是编校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下面就校样整理的必要性和内容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9.
书稿校样经过前期交互式校对后,在付印之前还要有一次最后的整体审视,全面整合编辑、版式设计、排版录入、交互式校对各项工作结果,才能转入到印制阶段.这就是校对后期整理,是校对为保障图书质量的最后承诺.  相似文献   

20.
阅读节奏:现代杂志编辑策略的核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阅读节奏作为一种重要的杂志编辑理念正在日益形成,正从一种对文字组合的语感要求演变为一种现代杂志编辑的操作理念。陆小华先生比较早地明确提出了“阅读节奏”概念,认为“做杂志一定要通过编排来设计一种很好的阅读节奏,使读者读这本杂志时不感觉到累,使读者可以在任何时候放下,在任何时候开始。什么时候都可能体会到杂志的力量。”①“杂志与报纸的运作方式有显著不同。杂志更注重一级选题的确定,更注重不同内容的结构方式,更注重阅读节奏的调整。而报纸则不一定注重阅读节奏的控制与调整。”②在实际的操作中,按照一定的架构,结合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