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倪一宁 《物理教师》2000,21(6):30-30,33
通常讨论的二体正碰撞过程中,由于碰撞前后两个物体都在同一直线上运动,不存在两者之间的切向滑动磨擦力.如果不是正碰撞,例如在碰撞前的瞬间这两个物体有横向的相对运动,在碰撞的接触过程中两者间便会有滑动摩擦力f出现.当f与纵向碰撞力N在数量级上相差不大时,其作用便不可忽略.碰撞的全部接触时间也是N的存在或者说N的作用时间,记为△tN如果将f的存在或者说作用时间记为西△tf,那么△tf必不可大于△tN,因为脱离接触后f便不再存在.f的作用使物体间横向的相对速度减小,如果在NtN结束之前,横向相对速度已减…  相似文献   

2.
△的妙用     
我们知道△=b2-4ac是一元二次方程ax2+bc+c=0(a≠0)的根的判别式,△>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除此之外,△还另有妙用。 设抛物线y=ax2+bc+c(a≠0)与x轴交于A(x1、0),B(x2、0)两点,则x1、x2是一元二次方程ax2+bc+c=0(a≠0)的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此时△>0,并设A、B两点间的距离为d那么,  相似文献   

3.
对某一定值电阻R,两端加电压/U时,电流为I,则有U=IR;若电压变为U’,电流变为I’时,仍有U’=I’R,以上两式相减得:U’一U=(I’一I)R.设已U=U’一U表示R上电压的变化量,△f=I’一I表示通过R的电流的变化量,则△U=△IR,即R=△U/△I.这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导出公  相似文献   

4.
赵君 《理科考试研究》2005,12(10):34-35
如果是同种物质,密度相同,可适用公式ρ=m1/V1=m2/V2=△m/△V;如果是不同种物质,当它们体积V相同时,可适用公式V=m1/ρ1=m2/ρ2=△m/△ρ.合理使用这两个公式,会很容易地分析某些复杂的密度问题。  相似文献   

5.
对同一设备在同一电压下进行Y-△连接时所消耗的功率进行分析,提出在三相电动机中,《电工学》中公式P△=3PY并不成立。指出Y-△起动控制电路若不慎为Y形运行时,是烧坏电动机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一、引言 目前,有的大学化学教材把正逆反应活化能之差表示为焓变。即:E_1-E_(-1)=△H_o〈1〉结论的得出是根据: 阿累尼乌斯公式 (dlnk_1)/(dT)=E_1/(RT~2) (dlnk_(-1))/(dT)=E_(-1)/(RT~2) 及(dlnK)/(dT)=(△H)/(RT~2),K=k_1/k_(-1) 显然这里面是存在问题的,如式中的K是Kp还是Kc,并没做说明。如果是Kc就得不出上述的结论。因此我们有必要具体讨论一下,看正逆反应活化能之差应该等于什么? 二、E_(fc)-E_(bc)=△U,E_(fp)-E_(bp)=△H 在一恒容容器中,存在如下气相基元反应 aA+bB gG+hH  相似文献   

7.
一、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1.对于可逆反应,外界条件对正、逆反应速率的影响是一致的,要增大都增大,要减小都减小,但变化幅度不一定相同。例如:无论正反应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升温时正逆反应速率都升高,但吸热反应方向速率升高幅度更大;降温时正逆反应速率都降低,但吸热反应方向的速率降低得更大。  相似文献   

8.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数学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16页中有一道题是这样的:△△△△△△△△△△△△△13-□=□显然题意是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图意提出数学问题并列出算式。大多数的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都是这样的:“一共有13个△,左边有6个,右边有几个?”“一共有13个△,拿走了6个,还剩几个?”当我正要让学生根据提出的数学问题列出算式时,平时爱调皮捣蛋的学生朱××站了起来:“妈妈买来13个苹果,我送给奶奶6个,还剩几个?”“上面画的是△,怎么能说成苹果呢?”“哦!你把△想像成苹果,还送给了奶奶,真不错!”学生们议论纷纷。教室里一下子热闹了起…  相似文献   

9.
在应用动量定理求解流体连续作用问题时,常用到"巧取瞬间,采用微元"的方法,也就是选取正与物体作用的质量为△m(△m相当小,认为有多小就有多小)的流体微元为研究对象,运用动量定理求解,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不少同学对此类问题理解不透彻,特别是解竖直方向的连续作用时,经常出错.下面通过2个例题谈谈使用此方法时的注意点.  相似文献   

10.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理是高中电磁学部分的重要内容,和前后知识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中学物理中占有重要地位。ε=(△Φ)/(△t)用于线框中磁通量发生变化时产生的电动势.即感生电动势,其特殊形式ε=Blv,一般用于导体棒切割磁感线产生电动势,即动生电动势,一般情况下ε=(△Φ)/(△t)用于求平均值,ε=Blv用于求瞬时值,但并不绝对.在中学物理中经常对这两个知识点进行  相似文献   

11.
化学平衡知识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很多同学对化学平衡中典型问题的分析把握不好而出错,下面对化学平衡问题分析中的常见错因归纳如下,供参考.易错类型1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确定例1对已达化学平衡的下列反应:2X(g) Y(g)2Z(g),减少压强时,对反应产生的影响是().A逆反应速率增大,正反应速率减小,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B逆反应速率减小,正反应速率增大,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C正逆反应速率都减小,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D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错解:误选选项A,减小压强时,平衡向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即平…  相似文献   

12.
两个物体发生斜碰时会产生切向的静摩擦力或滑动摩擦力f,当f与法向的作用力N在数量级上相差不大时,其作用便不可忽略.如果将f的作用时间记为△tf>,N的存在时间记为△tN>,则△tf>不能大于△tN>,因为两物体一旦分离弹力N=0,f就不存在了.  相似文献   

13.
题(2006年高考上海卷第11题)在如图1所示电路中,闭合电键K,当滑动变阻器的滑动触头P向下滑动时,四个理想电表的示数都发生变化,电表的示数分别用I、U1、U2和U3表示,电表示数变化量的大小分别用△I、△U1、△U2和△U3表示.下列比值中正确的是( )  相似文献   

14.
改变影响反应速率的某一因素(浓度、温度、压强)通常对正、逆反应的影响是一致的。当使正反应速率加快时,其逆反应速率也加快:当正反应速率减慢时,逆反应速率也减慢.只是在影响的程度上有时有所差别。而这个影响程度上的差别。也就是这时正逆反应速率的相对不同,化学平衡向相对反应速率大的方向移动。不要将平衡的移动和速率的变化混同起来,如果认为化学平衡向正反应移动,那么正反应速率变大,逆反应速率变小的说法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5.
1推导 设定值电阻R上加电压U1时流过的电流为I1,加电压U2时流过的电流为I2,则R=U1/I1=U2/I2=U2-U1/I2-I1=△U/△I(设U2>U1). 功率变化:△P=P2-P1= U22/R-U21/R=(U1+U2)(U2-U1)/R=(U1+U2)(U2/R-U1/R)=(U1+U2)(I2-I1)=(U1+U2)△I或△P=P2-P1=U22/R-U21/R=(U1+U2)(U2-U1)/R=(U2/R-U1/R)(U2-U1)=(I2+I1)(U2-U1)=(I1+I2)△U.  相似文献   

16.
分析和计算电磁感应产生的电动势的大小和方向,有两个计算大小的公式E=Blvsinθ和E=△φ/△t,有两种判断方向的方法右手定则和楞次定律.其中公式E=Blvsinθ和右手定则用于计算一段导体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动势时较方便,公式E=△φ/△t和楞次定律用于计算一个闭合电路中磁通量发生变化产生感应电动势时较方便.因此,有关电磁感应的问题,首先要确定和分析好研究对象是杆还是回路,其次要选对是符合杆还是回路的规律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在应用动量定理求解流体连续作用问题时,常用到“巧取瞬间,采用微元”的方法,也就是选取正与物体作用的质量为△m(△m相当小,认为有多小就有多小)的流体微元为研究对象,运用动量定理求解,笔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不少同学对此类问题理解不透彻,特别是解竖直方向的连续作用时,经常出错。下面通过2个例题谈谈使用此方法时的注意点。  相似文献   

18.
本文提出了高墩在进行结构性能分析和验算时,计算P-△效应引起的内力和变形的重要性,介绍了考虑p-△效应的桥墩计算原理与方法,并通过应用桥梁分析软件Midas中P-Delta分析过程对实际墩荷载进行计算分析,得出桥墩在考虑p-△效应时的荷载效应(墩顶位移、墩底弯矩等)比不考虑p-△效应时的大,且其增大率一般随墩高的增大而增加的规律.  相似文献   

19.
当回路所处的磁场为匀强磁场时,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公式E=n△Ф/△t可以表示为E=nB△S/△t  相似文献   

20.
关于△     
在矢量分析范围内给出(△)2→a的一种较好定义,并推导出(△)2→a在任意正交曲线坐标系,特别是柱坐标系、球坐标系的表达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