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过年是从腊月就开始的,正月里的年味最浓;正月里要是没了这年俗,过年也就没了味道。吃饺子,放鞭炮,穿新衣,戴新帽,看戏听书走亲戚,赏灯放花逛年集,正月里,有的是让您乐呵的事。看一看,你们那儿有没有这样的年俗?  相似文献   

2.
节的联想     
梁衡 《新读写》2009,(7):111-111
中国人习惯,不出正月都算过年,叫过大年。“年”是春节,是一年中最大的节,就特别给它一个月的地盘。于是我就想到年和节有什么不同,比如正月里就还有元宵节,还有更小的立春、雨水等被称为“节气”的节。  相似文献   

3.
民俗专家说,我们的春节从农历腊月初八到正月十六,时间跨度达39天,是世界上最长的民族节日。春节从腊月初八就开始了,这一天称"腊八节",要喝"腊八粥",喝完"腊八粥",各家进入年节的筹备阶段,男人们采办年货,女人们准备新衣、折洗被褥、打扫庭院。随后的每一天都是节日,腊月廿三是"小年",人们要祭灶神;正月初二称"米娘娘日",出嫁女儿要回娘家;正月初五称"送穷日",人们要祭财神;正月十五称"元宵节",人们吃元宵、闹花灯;正月十六作为年节的尾声,"过完十六从头受"……我们的老祖宗给这个漫长的节日定下了许多的规矩、说法和礼仪,这些便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年俗:写春联、贴年画、放鞭炮、祭祖宗等等,这些年俗活动涵盖衣、食、住、行、情趣、文字、交际等方方面面。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传统的年俗开始式微。现在,过年对于孩子们来说可能只剩下春晚和压岁钱了。但是,在感叹年味"越来越淡"的同时,我们不妨从一些前辈的文字里去感受一下地道而正宗的年俗,体味一下其中的文化和情感。  相似文献   

4.
泡泡画     
毛伟 《早期教育》2010,(2):13-13
中国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春节是亲人团聚的日子,也是我们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节日期间全国显得格外欢乐祥和。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小朋友,你知道怎样过大年吗?  相似文献   

5.
<正>又是一年春节来。中国老百姓对过年这一古老的习俗情有独钟,在他们看来,年俗里不仅有物质的丰盛,更有文化的丰美。近现代大师们笔下的年俗,至今读来仍让人回味无穷。丰子恺的年俗充满了温馨。他在《过年》中写到,请染坊里的伙计吃年酒,似乎是丰家过年的"序幕"。送灶时,给灶君吃赤豆糯米饭,甚至拿一点糖饼来粘在他嘴上,免得他在玉皇大帝面前多嘴多舌,讲主人家的坏话。廿七夜祭"年菩萨"是个圣典,白  相似文献   

6.
正祖国幅员辽阔,每个地方的过年风俗不尽相同。这些独具特色的当地年俗,不仅是我们对自己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也是现在的孩子们对过年的向往。即便是那些已经消失的过年风俗,也会在大年夜里被我们当成最动听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的民俗不尽相同,过年的具体方式可能也会有不一样的地方。小朋友们想了解不同地方的过年风俗吗?这次,我特别邀请了来自天南海北的五位朋友,各自介绍一下自己家乡过年的风俗,  相似文献   

7.
正月里唱大戏,是冀中农村过大年、迎新春的隆重“庆典”,仿佛不唱戏就不像过年,就没有“年味儿”。这种“庆典”式的演艺活动贯穿整个正月,经久不衰,迄今亦然。农村是戏曲的土壤,城里的剧团一过初二、初三就纷纷下乡,他们绝不会放过这个演出的“旺季”。  相似文献   

8.
又是一年春节到.中国老百姓对过年这一古老的习俗情有独钟,在他们看来,年俗里不仅有物质的丰盛,更有文化的丰美.而近现代大师们笔下的年俗,至今读来仍让人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9.
又是一年春节来。中国老百姓对过年这一古老的习俗情有独钟,在他们看来,年俗里不仅有物质的丰盛,更有文化的丰美。近现代大师们笔下的年俗,至今读来仍让人回味无穷。丰子恺的年俗充满了温馨。他在《过年》中写到,请染坊里的伙计吃年酒,似乎是丰家过年的“序幕”。送灶时,给灶君吃赤豆糯米饭,甚至拿一点糖塌饼来粘在他嘴上,免得他在玉皇大帝面前多嘴多舌,讲主人家的坏话。廿七夜祭“年菩萨”是个圣典,白天忙着烧祭品:猪头、全鸡、大鱼、大肉,都是装大盘子的。  相似文献   

10.
关于小时候过年的记忆,萦绕在我的脑海里更多的是正月十五的灯笼,灯笼光影下的快乐时光常常浮现在我眼前。过了初一,我们这些七八岁的孩子便开始筹划正月十五的玩灯笼了。  相似文献   

11.
我们融合传统与现代,为孩子们创意过新年。我们小时候,最渴望过年,敞开吃,敞开玩,口袋里还放着簇簇新的压岁钱,回想起来,过年留下的记忆特别深刻。可对现在的孩子来说,新衣美食,每天都可能拥有,热闹有趣的年俗活动也愈来愈少,孩子们少了一份对过年的期待。然而,过年是我们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若是妈  相似文献   

12.
回老家过年     
回老家过年江川蓉“回老家过年”,曾千百次地在心底呼喊,千百次地盘算如何与亲人朋友过年。当真的过年时,年近不惑之年的我却没有童年时要穿的新衣新鞋,没了得了两角压岁钱的高兴劲,还有没了童稚多彩的梦。只有照惯例去乡下为公婆焚一支香添一把土,看沿途公路上的农...  相似文献   

13.
我的家乡位于淮安盱眙,盱眙花船又叫"划旱船"常在过年时才进行的一种民间艺术活动。自然我从小就对它耳濡目染,长辈的熏陶,使我对花船有种特别的偏爱。每逢过年的时候,总会见到花船演出,从正月初二至正月初八,挨家挨户的拜年。人们通过这个艺术活动来祝福在新的一年里全家幸福安康。同时也流行于山东等地,表现形式上稍有差异。盱眙花船之所以能在广大农村一直保留传承至今,是因  相似文献   

14.
回乡下过年     
一元复始,又到正月。远去的记忆里,它是童年伙伴提着灯笼撒在大街小巷里的欢笑, 是红彤彤的夜色里此起彼伏的鞭炮声,是我们年轻的父母在灶前桌旁的忙碌,是年集上喜气迎人的亲切的乡音……恍惚间,流光淡去,岁月留痕,当那种盼着过年的心急已成温馨的怀念,当年轮的风霜已显现在我们的额头眼角,正月里的我们已成行色匆匆的旅人,多了风里雨里对故园的回望,多了年去年来对家的牵挂,每到正月,还多了一句轻轻的感叹:时间过得真快,匆匆又是一年。那就让我们在这浓浓的年味里细品这年的滋味吧。正月里,有久别的亲情让你依恋,有团圆的酒让你微醉,有的是厚醇的乡情,熟悉的家园气息。正月,是万物复苏的时节,也让我们在掸掉旧有的负累后启程,带上家园的暖意, 带上清新的春的希望。  相似文献   

15.
滕朝阳 《父母必读》2021,(2):142-145
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的民俗不尽相同,过年的具体方式可能也会有不一样的地方.小朋友们想了解不同地方的过年风俗吗?这次,我特别邀请了来自天南海北的五位朋友,各自介绍一下自己家乡过年的风俗,作为送给小朋友的新年礼物.  相似文献   

16.
段佳君 《小读者》2013,(1):41-41
窗外,鞭炮声噼里时白啦地响起,年来了。我关于年的记忆也随之苏醒,鲜活地浮现在眼前。 4岁,过年是个麻烦事 4岁时,过年很“可怕”。妈妈说:“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所以,年根底下,我必须去剃头。理发师给我围上一块大布,拿一把小刀在我脖子后刮来刮去,很吓人,我就哭。妈妈则使劲地用手按着我,我更怕,更使劲地哭。等到剃完头,围在我前面的布都被眼泪湿透了。  相似文献   

17.
岁岁过年,今又过年。收到许多贺年短信时,春节便临近了。大街上,人们摩肩接踵逛商店,购年货的氛围浓烈起来。除夕夜与大年初一交会时刻,那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告知人们新的一年已然来到。待到正月初五鞭炮再次响过,意味着大年就过完了。而今年的年味,是淡是浓?  相似文献   

18.
一元复始,又到正月。远去的记忆里,它是童年伙伴提着灯笼撒在大街小巷里的欢笑,是红彤彤的夜色里此起彼伏的鞭炮声,是我们年轻的父母在灶前桌旁的忙碌,是年集上喜气迎人的亲切的乡音……恍惚间,流光淡去,岁月留痕,当那种盼着过年的心急已成温馨的怀念,当年轮的风霜已显现在我们的额头眼角,正月里的我们已成行色匆匆的旅人,多了风里雨里对故园的回望,多了年去年来对家的牵挂,每到正月,还多了一句轻轻的感叹:时间过得真快,匆匆又是一年。那就让我们在这浓浓的年味里细品这年的滋味吧。正月里,有久别的亲情让你依恋,有团圆的酒让你微醉,有的是厚醇的乡情,熟悉的家园气息。正月,是万物复苏的时节,也让我们在掸掉旧有的负累后启程,带上家园的暖意,带上清新的春的希望。  相似文献   

19.
农历正月初一,是中国人最为看重、庆祝最热烈的传统节日——春节。民俗专家表示,春节虽然已有4000多年历史,但是将农历正月初一作为过年之日,称之为"春节",并且放假,则是在辛亥革命以后的1914年才开始的,加上今年春节,现行春节整整"100岁"了。天津社会科学院的专家介绍说,中国人习惯把过春节叫做"过年"。在传统民间习俗中,过年是指农历十二月二十  相似文献   

20.
研究年俗     
年俗,就是过年的习俗。 中国人是非常重视过年的。对孩子们而言,过年意味着压岁钱,意味着又大了一岁;对大人们而言,过年代表着岁月更迭,旧时光画上句号,新的充满希望的一年则在憧憬中缓缓来到……在中国这样一个农耕传统的国度,年的意味是很丰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