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艾会波 《现代语文》2008,(11):19-20
荀子是孔子孟子以后的儒学大师,继承儒家以礼义治国的思想,同时兼采道、名、法、墨诸家之说,是战国末期一位集大成的思想家。荀子教育思想丰富而且深刻,他是先秦诸子中较深刻全面地论述教师的一个教育家。后人对荀子教师观的阐发多集中在教师的地位、作用、条件、师生关系四点上,但是在教师的条件和师生关系方面说法不一,这些说法不一的观点需要我们进一步做出辨析。  相似文献   

2.
荀子论富     
荀子的经济思想在先秦诸子中是相当杰出的。他的《富国》是一篇说富道富的文章,今天读起来仍然耐人寻味,启人思索。  相似文献   

3.
荀子礼论     
苟子认为,礼为“人道之极”,是做人的头等大事。礼是日常生活起居的习俗,标志着文明与进步;礼是构成社会等级的标准,用以区分人群的高低贵贱;礼具有指导生产和生活实践的意义,要求人们“强本而节用”、“养备而动时”、“修道而不贰”,要求统治者“隆礼贵义”,因此礼从形成概念之日起,就成为人们正身与治世的原则。荀子对礼的本质、起源、内容与作用作了异于前人的阐释,使礼的意义超出了其前孔子的仁本。  相似文献   

4.
荀子论学习     
荀子,不仅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而且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在求学生涯和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完整的思想.这里,仅就荀子关于学习态度的论述,作一介绍和评说.学习,能使人们掌握知识,增长才于,“化性起伪”,形成个性品德,改变个人的社会地位,并且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对文化的传播发展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学无止境的过程.荀子在如何采取正确的学习态度问题上,作过精辟的论述.一、目标明确荀子认为,学习应当有明确的目标.否则,就会学无方向,学而不精,学无所成.他说:“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①他提倡学习目标专一不二,说“知者择一而壹焉.”②“学也者,固学一之也.”③这就是说,聪明的学者,往往选择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作为奋发专一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教师是社会文化的传递者,教师不仅是一种行业,更是一种专业,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个体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精神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荀子充分认识到教师的重要性,并对教师的选拔、任用以及专业知识等方面都做了详细的论述,其中不少思想都给当代教师专业发展给予了很大的启示,告诉我们无论在何时,教师专业发展到什么程度,作为教师都应在行为规范、言语表达以及教学能力方面具备相当的储备与水平。只有这样,才能走上或者说在这条路上走的更加专业。  相似文献   

6.
教师是社会文化的传递者,教师不仅是一种行业,更是一种专业,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个体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精神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苟子充分认识到教师的重要性,并对教师的选拔、任用以及专业知识等方面都做了详细的论述,其中不少思想都给当代教师专业发展给予了很大的启示,告诉我们无论在何时,教师专业发展到什么程度,作为教师都应在行为规范、言语表达以及教学能力方面具备相当的储备与水平。只有这样,才能走上或者说在这条路上走的更加专业。  相似文献   

7.
荀子的道德论迥异于孔孟道德思想.荀子在拓展儒家道德思想广度并把道德制度化的同时,也把他律道德推向了极致,而没有为自律道德留下应有的空间,致使道德修为完全依凭外在因素方为可能.其偏失在于对道德主体性意识的弱化和冻结致使儒家自我完善和自我成就意义上的道德践履蹈空,最终置自身于困境.荀子的"歧出"不在于他的现实主义转向,也不完全归因于他的性恶论辩难,而应问责于他对儒家主体自律性道德的颠覆.  相似文献   

8.
荀子的道德论迥异于孔孟道德思想。荀子在拓展儒家道德思想广度并把道德制度化的同时,也把他律道德推向了极致,而没有为自律道德留下应有的空间,致使道德修为完全依凭外在因素方为可能。其偏失在于对道德主体性意识的弱化和冻结致使儒家自我完善和自我成就意义上的道德践履蹈空,最终置自身于困境。荀子的“歧出”不在于他的现实主义转向,也不完全归因于他的性恶论辩难,而应问责于他对儒家主体自律性道德的颠覆。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战争现、强兵论、治军术三方面全面论述荀子的军事思想。荀子的战争观基于孔、孟思想,但不反对一切战争,肯定“仁义”的战争,否定违背“仁义”的战争;强兵论,强调政治上的人心向背为本,军事上的权谋机变为末;治军术,强调将帅应做到“弃疑”、“无过”、“无悔”,治军应做到“六术”、“五权”、“三至”、“五无圹”。文中对不同观点也作了平允的分析和评论。  相似文献   

10.
荀子的文艺思想是其哲学思想的具体体现。荀子注重作家的品德修养,重视发挥创作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主张文艺应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明道、师圣、宗经、言志、抒情是荀子文艺思想的基本内容。同时,荀子还极为重视文艺教育人、培养人以及文艺的社会政治功能。  相似文献   

11.
荀子(约公元前286—前238)名况,战国末赵人。因荀、孙音同,汉人避宣帝(名洵)讳,故以“孙”代“荀”,也称孙卿,是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据不少文献记载:“孙卿有秀才。”荀子在年轻时代曾两次到齐国稷下游学,在号称列大夫的著名学士中“最为老师”。他的学生享有盛名者就有法家主要人物李斯、韩非,还有汉时传授经书的大学者浮丘伯等。荀子的著作中有不少关于如何学习的论述,甚有见地,对于在校学生的学习或校外青年自学以及老师教学大有神益。  相似文献   

12.
礼乐本为一体,并且,礼包含乐。荀子论礼亦论乐。从礼的角度审视乐,荀子发现礼与乐均治人治世、本于性情、取法天地。呈现同功、同源、效法对象相同等面貌,甚至,乐之“和”也基于礼之“别”。即是说,礼乐同构。  相似文献   

13.
作为教育家的荀子,后世鲜有论及。荀子从教师作用、教师地位、从业标准、治学态度和教学追求等方面对教师的教育活动做了全面阐述。荀子的教师教育思想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而言亦有重要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4.
战国时期,各种治国思想层出,而以儒、法两家思想最。苟子的治国思想既有别于儒家,也有别于法家。苟子从研究人性出发,以性恶论为基础,提出以隆礼重法为手段,以富民强国为标志,最终建立王政社会的目标。苟子的治国思想,因与孟子治国思想相左,在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的封建社会长期受到统治的歧视。探讨苟子的治国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与精神明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荀子是我国战国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在他长期的教育生涯中,批判地继承了诸子百家之长,并以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为指导思想,从事教育实践活动,从而对教育的起源、本质、过程、功能及作用等都有自己的独道之见,形成了他自成体系的教育哲学思想,对后世教育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荀子没有教育哲学专著,他的教育哲学思想散见在《荀子》一书的各篇中,具体内容有如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16.
论荀子的逻辑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四个部分,分别对荀子的主要逻辑成就进行论述:有“理则”的命题;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的思想规律;制名方法、名的分类等有关概念的理论;以及归纳法、演绎法、类比推理的逻辑方法等。尤其是“理则”问题和校勘“辞”为“期”之误,则为本文首次提出,以求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17.
封富 《重庆师专学报》2003,2(3):63-66,72
《荀子》32篇,其中相当一部分涉及了汉字的起源、语言的社会本质、语言的继承与发展、语言的作用、语言的修饰、方言与共同语等语言学的基本问题。在论证上述问题时,荀子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不时闪烁出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曙光,给后人以极大的启发。可以这样认为,荀子的语言观,为中国古代语言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为现代语言学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人性的历史性是说人性具有发展变化的属性。孔子提出“陛相近,习相远”,已经考虑到人性的发展变化问题。荀子继孟子之后,对这个问题作了进一步的思考。从人类社会整体的角度,他认为人性是不变的,这种认识与他的“古今一也”的历史观相一致。另一方面,从人类个体的角度,他又承认人性包含着常与变的双重因素。人人皆有善恶两端,这是人性之常;在后天的发展过程中这善恶两端却是此消彼长的,这又是人性之变。鉴于社会矛盾的日趋尖锐,荀子认为有必要用“礼义师法”教化民众(即“习”),以阻止人性的不断恶化,这就是“化性起伪”说的由来。于是,苟子就提出了人性改恶向善的约己模式,以与孟子发挥善端(亦即“习”)的任己模式并驾齐驱,成为当时思想界的一大主张。苟子的这一主张为秦汉时期思想的转变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19.
荀子心目中的礼,一方面通向法,另一方面联系着乐。礼仪程式的训练,可以培养人们自觉的尊卑意识。以乐为代表的艺术教育,则能够借助感性的濡染,激发人们的爱亲精神。乐本就是礼制的一个侧面,是塑造符合礼制要求的社会成员的手段,所谓“制礼作乐”。因此,鼓吹性恶,试图以外在制度助成内在德性的荀子十分强调乐的地位,相反,坚信性善,希望从人固有的德性引申出理想的社会秩序的孟子,就对乐很少兴趣  相似文献   

20.
荀子以“人之为人”为主线,以性恶论和群分说为理论基石,辨明“性伪之分”,强调“性伪之合”,提倡“化性起伪”,阐明教育是使人“长迁而不返其初”的主要手段。他站在人的族类特征的高度,指出教育是维护人之“群”的生存方式的必要举措,是实现社会协调有序和稳定发展的客观需求。他的理论为我们探讨教育的起源问题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