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等院校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院校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的思考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王岩关键词:中文教学素质教育高等院校中的非专业的中文教学,内容涉及两个方面:一是中国语言文字的教授与研究;一是中国古今文学作品的学习与鉴赏。近十多年来,人们站在哲学的高度,从各个方位、各种角度审视中...  相似文献   

2.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应加强对文学作品的教学。对于以描写人物为主要内容的文学作品的教学 ,引导学生判断主要人物 ,可以有助于学生切实把握文章的内涵 ,分析人物形象 ,提高思想认识水平 ,陶冶道德情操。这是在文学作品教学中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关键性的一个步骤。  那么 ,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 ,怎样引导学生判断作品的主要人物呢 ?笔者认为应当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综合判断。  一、引导学生了解文学作品的写作背景 ,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文学作品是特定社会背景的产物。文学作品不仅反映特定的社会生活和人物形…  相似文献   

3.
在外语教学中,如何加强素质教育,我认为以下三点至关重要。一、在教学中渗透民族自强意识长期来,外语教学只注重语言文字的教学而忽略精神素质培育这是一个不小的失误。有人预言,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怎样来理解这个预言?我曾赴澳教学一年,在昆州一所中学任教中文,也即他们的外语。绪论课是澳州教师上的,他不客气地开宗明义:“我们要好好学习中文,因为中国地大物博,人口很多,是很好的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你们学好了中文可以去那里图谋发展。”澳洲人也认为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但仅仅是从他们的发展角度来寻找市场和劳动力的,如果我们的莘莘学子拼命学习外语,不过想求取一个  相似文献   

4.
对于一篇文学作品,人们一般要了解它体现了什么样的内容,蕴涵了什么样的精神,表达了什么样的观念,一句话,就是有着什么样的主题。语文教学中对作品的分析,也离不开对于主题的寻求。人们通常说:主题是文学作品的灵魂。也就是说,任何文学作品都不可能没有主题,缺  相似文献   

5.
古诗文可以说是我国传统文学遗产当中一颗耀眼夺目的明珠,纵观世界各国,没有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学作品能够贯穿古今,至今都卓尔不凡。新的课程标准和指导纲要要求,教师注重传统文化的教育,并且在教材中增加了传统文化内容的比重。而古诗文凝聚了文人墨客的情感与内涵,是中华文明的标志和载体。以古诗文为基础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也是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本文作者就结合自身的教育实践对初中语文古诗文的教学提出了以下几点见解,并对古诗文阅读的成效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6.
人才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人文教养会深刻地影响到一个社会的治、乱、兴、衰 ,并通过塑造一个民族的文化品格和文化精神 ,对这个民族的发展产生久远的影响。素质教育是一种思想观念 ,学校应该将其渗透到培养目标、课程计划和教学过程等环节。优秀的文学作品既能怡情养性 ,又能提高读者的鉴赏力和写作水平。现代大学生应具备的一些人文素质大多可以通过中国优秀文学作品的学习来加强和提高  相似文献   

7.
吕晶 《中国教师》2010,(Z1):78-79
现时期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建设的内容要以辩证科学的态度纵贯古今、沟通中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文化。中国孔子学院的建立与发展,正是中国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具体表现,中华文化将面向世界逐渐走出一条民族文化的现代化与全球化并进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在古老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引人注目、经久传扬的当属文学作品,众多的优秀文学作品,其思想性、艺术性完美统一,较之其它学科课文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为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充分发掘文学作品的优势,针对性地进行文学作品教学,探究文学作品教学的特点和方法,对于加强语文德育具有重要意义。一、文学作品有利于进行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教育的特点:1、客观性。古人说:“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元·郝经《原古录序》)就是说“文”和“道”是统一的。现在中学语文课文中选进的文学作品大都是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教师在教学时,既要使他们既学到语文知识,又受到思想政治教育,这才是符合“文道统一”的教学原则。只讲“文”不讲“道”,或者只讲“道”不讲“文”,都是违背语文教学的自身规律和原则的。1989  相似文献   

9.
营造浓郁的课堂文学氛围安徽教育报社王光厚现行的中师《阅读和写作》教材中,选有大量的文学作品,其中古今名篇、中外佳作兼有,诗歌、散文、小说、戏剧齐聚。文学作品的教学与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等非文学作品的教学相比,有迥然不同的特点。其中,致力于营造一种浓...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学的主体内容应该是广义的文学作品的教学,而不是知识性文章的教学。人类或一个民族、一个人语言的基础架构都是文学性的,不是知识性的。无论哪一个民族,在其语言艺术上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的,都是其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不但使人感到语言自身的魅力,同时也是人类精神航程上的灯塔。只有广义的文学作品,才是完整、完美意义上的“语文”。  相似文献   

11.
小说和戏剧是学生喜爱的文学形式。小说和戏剧的阅读占学生阅读内容的大部分。但普通的阅读达不到“把握作品情节,鉴赏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的教学目标。这里的“鉴赏”是较高级的语文能力,所以我们不能将文学鉴赏与阅读文学作品混为一谈。因为文学鉴赏虽然离不开阅读文学作品,但仅仅一般地阅读文学作品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将读者的感知、想像、理解等诸多功能充分调动起来,处于无障碍状态,从而获得精神上的超脱和愉悦,这种阅读才能被称为文学鉴赏。为了在小说、戏剧鉴赏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笔者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做法:…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文学是文学与历史相融合的学科,是文学作品在时间与空间中动态演进的文学历史。中国古代文学教学需要重视三个维度:一是历史维度下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二是作为文学教育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三是东亚文献视域下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史实、诗心与文献是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教学"的语言分析——兼述教学论和课程论之争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文“教学”术语的语义,从古至今有过曲折的转变。古代教学的语义明显的指二字的组合,因此是指教及学两个动作或两件事,目前我们却把教学的语义限定在教而已。因此教学语义根本的问题,是中文教学有两种完全不同但又重叠的语义:1.指一特定语词,而且我们用来只对应到英文的teaching,即教学就只是教的意思。2.指一特定语词或二字连用,此时教学就是教与学的意思。今日我们经常在这两种语义间徘徊,这也造成人们下笔行文及思考时,出现明显的不精确现象。教学语义的古今转变,反映出它的语义和语用与历史事件的密切关联,同时也说明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教育见解之变化。教育理论方面,我们也发现中国大陆随着教学语义的转变,出现了教学论和课程论之争议,若不能清楚界定教学与课程的语义与概念,教学论和课程论之争议仍会持续下去。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概述中国古今文学作品对同性恋的表现,意在探讨文学作品在表现这一现象的技巧和思想上的发展和丰富过程  相似文献   

15.
文学作品是职业院校语文教材中最赏心悦目的内容,科学引导学生鉴赏这些作品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引导学生鉴赏作品大有讲究:让学生阅读文本并发现文本中的空白;与教师一起探讨质疑,引导学生自我发现、自我创新;教师梳理相关知识,让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并升华内化为其文学素质。  相似文献   

16.
丁新星 《快乐阅读》2011,(25):63-65
我国独特的戏曲艺术,浓缩了灿烂中华的文化精神。据统计,中国有戏曲剧种300余种,古今名人、名曲、名段和剧目在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然而,由于种种观念的影响,中小学音乐教育却忽略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戏曲知识的传播和戏曲音乐的渗透。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音乐教学中发挥戏曲艺术教育优势,陶冶学生情操,感悟浓缩在舞台艺术中的多彩人生和其独特艺术创造中的文化精神、振奋民族精神,是音乐素质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
一、模糊教学的定义 在语文教学中,教学客体和主体都存在着模糊性. 教学客体即语文课程内容的模糊性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文学语言信息的模糊性.阅读教学的内容大多为文学作品,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学作品最基本的构成要素,一切文学作品都是有语言创造的,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学的物质存在.  相似文献   

18.
第三编本编是文学作品论,是对文学作品本身所进行的分析和论述,包括对文学作品内容及其诸要素、文学作品形式及其诸要素的分析,又对形式和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这一编的内容大致包括:一、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  相似文献   

19.
礼是民族行为规范的重要内容。中国礼仪教学在人们的行为规范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高校教学中日常活动和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但是在目前的教学中,存在着内容缺陷。重视宗教礼仪和民族礼仪的教学,对构建我国多民族和谐社会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0.
中学生是人才的摇篮,是祖国的希望,是民族的未来,肩负着祖国人民的重托和历史赋予的使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智为人才素质之基础,体为人才素质之条件,美亦人才素质之重要内容,而德乃人才素质之灵魂。思想道德素质作为人的一种基本素质,集中体现着人们协调各种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