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加强民族法制是民族地区加快改革开放的重要保证。这是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少数民族地区求发展求进步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少数民族地区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明确地告诉我们,如果不进一步加强民族法制建设,少数民族地区改革开放的深化,商品经济的发展,封闭意识的破除就会大受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进步也无从谈起。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乌江流域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法制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积累了丰富的法制建设经验。但是由于地处边远山区,经济文化比较落后,民族法制建设还存在宣传不到位,普法教育条件缺乏,执法司法中专业人才匮乏,办案问贵不定等问题,为此,我们应进一步加强普法教育,不断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加快立法进步,促进立法又快又好发展,加强人大法制监督,促进民族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3.
四川是民族大省,在社会变革与结构调整中面临系列的问题与挑战,甚至还与民族问题相交织,这给民族地区社会管理带来了一系列新课题,唯有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才能为民族地区社会发展提供可靠保障。加强民族地区社工人才建设是一项关键性的基础工作,是积极的创新回应。本文对具有四川民族地区普适性的乐山峨边、马边彝族自治县和金口河区进行调研,厘清民族地区社会工作人才现状、建设经验、存在的主要问题、建设路径,促进社会工作的职业化与专业化和社会基层问题的解决,推动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4.
民族地区生态状况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四维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对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和整个国家的生态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在分析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基础上,提出了民族地区加快生态农牧业建设、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和完善税收制度、加强生态环境法制建设的四维路径.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民族法制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加强民族法制建设,进一步完善、健全民族法律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需要,也是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加强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社区法制建设不仅有利于党的农村基本政策的贯彻落实,也是促进渝东南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经过多年的发展,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社区法制保障有了独特而丰富的内涵和意义,但是与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社区建设的要求相比较,该民族地区新农村社区建设的法制保障尚存在诸多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结合该民族地区新农村社区法制建设的实际情况,宜从加强新农村社区建设立法、守法、执法等方面有重点、分阶段地推进该民族地区新农村社区建设的法制保障工作,确保民族地区新农村社区建设的和谐、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13个藏族自治地方是我国建设全面和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区域。民族法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藏族地区半个多世纪的实践和藏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保障作用。藏族地区要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离不开民族法制的强力保障。本文从重视民族法制建设;树立法治理念;制定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地方法规规章;加强和完善自治法规建设;普及法律知识,加强民族法制的实施监督力度等方面,探讨了如何保障藏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民族法制。  相似文献   

8.
民族地区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的建设全局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从民族地区党的建设的视角出发,对民族地区党的建设与和谐社会构建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加强和改进民族地区党建工作来推动民族地区乃至全国的和谐社会构建加以探讨,并提出建议,旨在引起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对我国民族地区党建工作的更大关注,使其在促进经济发展和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是以文献法为主要科学研究方法,重点论述了民族地区高校加强民族观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在民族地区对学生进行民族观教育的意义主要表现在:民族地区高校加强民族观教育有利于更好的传承本民族的文化内涵;民族地区高校加强民族观教育有利于更好的促进少数民族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出在现实的民族地区高校加强民族观教育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分别是:民族地区高校加强民族观教育是国家正常发展的需要;民族地区高校加强民族观教育是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民族地区高校加强民族观教育是有利于民族大学的自身发展;民族地区高校加强民族观教育有利于高校的和谐发展。通过这些具体内容的论述,来进一步强调民族地区对于学生进行民族观教育的重要性,来实现少数民族学生和民族地区高校的和谐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0.
加强民族地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协调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维护校园的和谐稳定,促进各民族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增强师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以及带动民族地区的文化发展,加快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将通过对当前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问题的进行深刻分析,结合加强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提出完善校园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健全校园文化机构设置、创新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发挥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的主导作用、打造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网络交流平台等措施,以实现全面加强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民族地区现行社会保障的发展速度较慢、资金缺口较大、覆盖面还不广、立法滞后,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相适应,为此国家需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开拓资金筹措渠道,加快社会保障法制建设,依法推进民族地区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社会发展为视角,在具体分析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社会学的功能及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的基础上,从理论型教学、实践型教学、研究型教学等方面论述了高等学校社会学教学服务、促进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具体途径。同时,强调在其中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社会学学科建设,全面提升师资素质并注重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13.
为加快民族地区文化建设,必须大力加强高校民族传统文化教育。这就要求民族地区高校首先对加强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结合学校实际,开设民族传统文化课程,加强民族传统文化研究,举办民族传统文化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加强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提高教师人文素质,加强民族传统文化学习。  相似文献   

14.
民族传统体育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极具生活情趣和丰富的娱乐性。它以其自身民族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功效特点,对培养人们树立健康意识,提高文化素质,加强道德修养,增添生活情趣,以及形成大众文化意识等,有着其他文化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是城市社区开展体育的重要素材。因此,加强云南民族地区城市社区民族传统体育开展的背景、现状和对策分析与研究,对推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顺利开展,满足城市社区群众的现实需要和城市社会的和谐发展的需要,探索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与发展的新思路,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加强渝东南民族地区新农村社区建设模式的选择与实施,对于推动该地区新农村建设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针对该民族地区新农村社区模式选择与实施存在的问题,宜因地制宜地选择走混合型社区建设模式.为确保混合型新农村社区建设模式的有效实施,应从统一思想认识、科学编制规划、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做特做优特色产业、建立健全法律制度等方面采取积极措施予以推进,以期真正实现该民族地区农村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切实增进民族之间的团结和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16.
民族教育是我国整个教育事业和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民族教育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实现民族平等的重要手段。加快民族教育事业发展,对于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融社会稳定为一体的社会进步是民族地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民族地区社会进步的根本途径是经济的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除了靠自己的奋斗实现加速发展外,还必须借助于国家的帮助。本文分析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交织运行过程;政府和发达地区帮助民族地区发展进步的制动因素;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中国家、地区经济利益的协调机能。  相似文献   

18.
实现民族和谐有助于各民族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维护民族地区的和谐与稳定,实现中华民族的长治久安。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各民族的精神文化存在现实差异,加之国内外敌对势力从中作梗,导致民族和谐的实现还面临一些困境。因此必须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强化民族和谐的法制建设和宣传教育,依法打击民族分裂势力,并加强比较研究、实证调研和多视角多学科的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19.
西部大开发 ,实质上是西部民族地区的大开发。作为地处内陆、多民族省份的贵州 ,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 ,加强民族法制建设 ,为贵州顺利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进一步促进贵州社会、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城镇化战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针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实际,从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中的政府行为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