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在香港演艺圈,有这样一个女人,你很难用一句话来完整地概括她的贡献和影响。在入行的三十多年中,她亲手挖掘和培养了张国荣、梅艳芳、张学友、周华健、邓丽君、陈百强等等叱咤歌坛的超级巨星,亲眼见证了香港演艺圈二十多年来的兴衰成败。她是娱乐圈权力榜中的老大,她是沈殿霞、张国荣临终前最信任的人,她还是一个普通又温柔的太太和母亲。这个女人的名字就是陈淑芬,香港人亲切地称她为陈太。  相似文献   

2.
香港之行     
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有幸游览了“东方之珠”——香港,对于那个陌生的城市,我真是充满了好奇与想象,当这座梦幻般的城市呈现在我眼前时,我彻底被她的美丽与繁华、动感与神奇折服了。香港被誉为万象之都,动感之都。她是世界最大的金融中心之一,是世界第八大贸易实体,世界最大成衣、钟表及人造珠宝的出口地,她还拥有世界上最繁忙的货柜码头。香港决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奇  相似文献   

3.
香港是一个丰富多采的世界,融入了她就等于融入了全世界!香港给你的印象,或许是车马水龙,高楼林立;亦或是富丽堂皇,遥不可及,但未曾融入香港学校的人,绝对体会不到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香港的另一面。  相似文献   

4.
香港社会有一个十分活跃的洋人叫杜叶锡恩,在香港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她的名字。她担任过基本法咨询委员会的委员,现为香港临时立法会议员,最近还获得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大紫荆勋章。而她的丈夫杜学魁,在普通市民中认识他的却不多。其实,杜学魁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杜学魁的一生经历,可以从《沙漠驼铃》这本书中有个大概的了解。这是他的自传体小说,八十年代,香港出版了此书的英文版。书中以凝重深刻的笔调,描述了他青少  相似文献   

5.
阿嫦是一个在深圳出生、长大的女孩,但她的家一半在深圳,一半在香港,是典型的“一家两制”。阿嫦的家是在1982年变成了“一家两制”的。这一年,她妈妈一方面为了照顾在香港的外公,一方面为了生计,终于和阿嫦的大妹妹阿慧一块儿申请去了香港。阿嫦和爸爸、弟弟便留在了深圳。妈妈一个月才能回深圳看他们一次。一个家庭从此分成了“深圳部分”和  相似文献   

6.
陈美龄以一个香港人身份,在日本艺坛屹立了二十年,是个难得的成绩。日前她接受访问,透露她如何庆祝这二十周年纪念。她表示九二年十一月是她踏入日本艺坛二十周年,一班好朋友因她先前得到史丹福大学博士学位,兼且二十周年纪念,于是提前为她庆祝,举行一个大型派对,  相似文献   

7.
正十年前我大学毕业,以为决定人生命运的是机遇。那时候我有个同事小英,长相清秀、工作踏实,但是并不起眼。一年后,她却进了香港的一家上市公司工作,嫁了一个优秀的香港老公。很多人都猜想,她一定是手段过人,或者是运气太好。  相似文献   

8.
2002年暑假,在外国语学校读初二的小姑娘费小(?)参加了由内地和香港、澳门三地合办的一个夏令营活动。这次活动地点是在香港,营会指导员也由香港方面出任。一个月后,小(?)的爸爸妈妈快快乐乐地迎回了她。然而没有想到,女儿给他们说的第一件事情就大  相似文献   

9.
刘青 《现代语文》2006,(6):70-72
鸦片战争的炮火敲开了中国的大门,香港割让,成为英国的殖民地,而上海作为开埠通商的口岸之一,也向西方敞开了门户。西方列强在掠夺中国的同时,也把西方明如资本主义的管理方法、制度和价值观移植到上海和香港等城市,加快了其都市化与现代化进程,都市学也随之发展起来。成名于四十年代的张爱玲以她传奇般的经历与写作让我们难以忘记。她1920年出生于上海,父母婚姻的变故让她早熟,十二岁就在校刊上发表了第一篇小说。1939年入香港大学学习,只差一个学期就可以毕业时,香港战争爆发,当她回到上海,她的城市也被日军占领。正是这样的环境让张爱玲灵感涌动,短短两年,发表了十几个短篇和无数的散,一夜成名。她对城市生活的熟悉以及在香港生活的经历让她把视线投向了沪港都市生活,以她独有的视角为我们诉说了一个个苍凉的故事,低沉如咿呀的胡琴。  相似文献   

10.
禹妮 《黑龙江教育》2007,(12):36-38
记得在一次关于内地、香港两地课程改革实施情况的座谈会上,有位来自香港的校长曾谈起她的疑惑:她在内地不同城市听了好几节语文课,感到这些课有着惊人的相似.特别是学生回答问题或读书后,很多教师都用同一个词夸奖--"你真棒!"  相似文献   

11.
听党的话     
前不久拿到了2010年的税单,办公室里哀嚎一片,大家叹息着"贡献"出来的税金不知道流去了哪里,自己却还对着高房价望洋兴叹。一位之前在香港工作的同事说起香港的所得税缴纳,"十分人性化",有非常多的减税项目,比如房租,生活开支,自己的进修费用,给父母的赡养费,当然也包括抚养子女的费用等等。算下来,她在香港一年交的税金比这里一个月还要少。而相应的,她在香港得到得医疗民  相似文献   

12.
拥抱香港     
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 中国共产党迎来她76岁生日。 共和国迎来分离150余年的明珠——香港回到自己的怀抱。 各族人民无比激动,举国上下欢腾一片。 中华民族一雪150年的耻辱,那页不堪回首的历史就要翻过去了。 香港永远是中国的领土。她像一颗闪  相似文献   

13.
1997年7月1日,香港这颗被誉为“东方之珠”的岛市,终于要回归祖国了。自从1842年香港被英帝国强行割夺以来,已经过去了150多年。但是,每一个中国人,无时不在关心祖国这一块珍贵的土地的回归。她是娘(祖国)身上被割去的一块肉。远在1847年,有一个邵阳人自费专程来到香港考察,那时,英帝国侵占香港仅5年之久,这个人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  相似文献   

14.
我的朋友曾经告诉我这么一个小故事,来说明她选择居住在香港的理由:有一回她要赶飞机,在网上查到某机场巴士线路全程需要七十分钟,但她出发的地点不是始发站,她想知道得花多少时间才能到机场,于是打电话到巴士公司问。设想一下,这件事如果不是发生在香港,几个可能的结局是:第一,电话打不通;  相似文献   

15.
李碧华成长于香港,认可着自己的香港人身份,作品中流露出浓烈的香港本土意识,属于完全意义上的香港作家.她意识到了香港在未知的巨变前的无可奈何,身份认同的怀疑与焦虑充斥在她的小说创作中,她一方面以“溯时间之流而上”的方式来为香港立传,另一方面通过对陌生又熟悉的母国的想象,寻找着香港意识与中国国族想象中的共通性,实现对民族国家“共同体的追寻”.  相似文献   

16.
西西生于大陆,成长于香港,但却在台湾成名,其小说也多由台湾洪范书店出版,但她终究是个带有浓厚香港色彩的香港作家。纵观西西的系列小说,她在自己的身上重新植入了香港本土化的意识形态,而正是这种香港本土化的开放性和多元性造就了西西著述的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17.
香港──一颗璀璨迷人的“东方明珠”李芳兰,李禄胜香港在世界地图上,只不过是中国漫长海岸线上一个几乎看不见的“小星点”,其面积仅1078km’,就在这块弹丸之地,目前却成为世界瞩目的城市。本文试从下述各个侧面,对她作一个概括性简介,以期揭开她的神秘面纱...  相似文献   

18.
亲爱的小朋友们,今年的儿童节,我们是不是感到与以前不一样?是啊,多了一份喜悦,一份自豪和一份期待,因为1997年7月1日就要到来了,香港回归这个梦,祖祖辈辈做了一百年,终于在我们成长的岁月里实现。在欢乐的节日里小朋友敞开心扉叙说心中的香港,迎接她的回归。★我觉得香港是一个幼年离开妈妈的孤儿,如今长成一个美丽的姑娘,回到了妈妈怀抱,妈妈和她都很幸  相似文献   

19.
禹妮 《湖北教育》2007,(5):9-11
记得在一次关于内地、香港两地课程改革实施情况的座谈会上,有位来自香港的校长曾谈起她的疑惑:她在内地不同城市听了好几节语文课,感到这些课有着惊人的相似。特别是学生回答问题或读书后,很多教师都用同一个词夸奖——“你真棒!”而她最不解的是,有的学生读得并不好,回答问题也不全面,教师仍然用“棒”或“好”加  相似文献   

20.
倾城之恋     
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成千上万的人死去,成千上万的人痛苦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